APP下载

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2012-11-30刘丽侠吴印辉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2期
关键词:颊车面瘫后遗症

刘丽侠 吴印辉 郭 来

(1.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河北 迁安 0644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笔者近年来采用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河北省迁安市中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针灸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中“面神经麻痹”标准确诊。全部病例病程均超过3个月,患侧面肌痉挛,挛缩,倒错,口眼联动征,部分病例兼有鳄泪征和耳颞综合征。均经一般针灸、中药及西药激素、神经营养剂治疗无效者。治疗前肌电图及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检查均异常。排除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病程在3个月以内;有其他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70岁,平均 47.50岁;病程 3~11个月,平均 5.40个月;左侧面瘫18例,右侧面瘫12例。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 25~65岁,平均51.50岁;病程 3个月至 1年,平均4.80个月。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1)腕针。通常选取双侧1区、2区、3区,如有耳后神经痛选取4区(双侧),如伴有患侧偏头部肌肉感觉麻木或萎缩选取5区(双侧),如伴有患侧后头部肌肉感觉麻木或萎缩选取6区(双侧)。腕针取穴在离腕横纹上2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1区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和尺侧腕屈肌腱之间;2区在掌面中央,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3区在桡骨缘向内1cm或桡骨缘和桡动脉之间;4区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5区在腕背侧中央桡骨和尺骨的骨缘之间;6区在腕背中央,距小指侧的尺骨缘1cm。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取0.30mm×75mm毫针,针与皮肤呈30°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沿皮下浅表层进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进针深度约为1.5寸,施向心性捻转补法。留针30min。(2)体针。取地仓透颊车(双侧)或颊车透地仓(双侧),巨髎透迎香(双侧),四白透巨髎(双侧),阳白透鱼腰(双侧),合谷(双侧)、曲池(双侧)、足三里(双侧)。不能抬眉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或夹承浆,耳前压痛加下关,耳后疼痛加翳风,均取双侧。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先针健侧后针患侧。健侧以地仓透颊车或颊车透地仓为主穴,其余各组透穴可根据症状选取1~2组或以上各组交替使用;患侧各组透穴同取;根据临床症状选取配穴。面部穴位针刺可略深。面部透刺穴、合谷、曲池、足三里用 0.30mm×(50~75)mm 毫针针刺,双侧取穴,用补法。配穴用0.30mm×40mm毫针针刺,留针20min。针刺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d后进行下1个疗程。(3)TDP照射。患侧TDP照射,照射部位以翳风穴为中心。(4)做表情动作。表情动作包括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气、撅嘴、皱鼻子。以上动作双侧同做。患者吸气鼓腮使气体保持在颊部,如双侧鼓腮患侧漏气,则先鼓患侧,再鼓健侧。针刺过程中每隔10min做各种表情动作1次。对照组按照《针灸学》[2]面瘫的常规治疗方法,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攒竹、承浆等。应用常规刺法,留针30min。患侧TDP照射,照射部位以翳风穴为中心。

1.3 疗效标准[3]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好转: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为后遗症期,多因失治误治引起,病程较长,病情缠绵难治。中医辨证多属于经筋失养,虚风内动。此时外邪大势已祛,因气血痹阻,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渐成气血两虚,血不养筋,血虚生风,则面肌挛缩。此期治疗比较困难。笔者考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治疗原则应以调补气血,温养经筋,息风活络为主。采用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治疗。腕针根据临床症状选区,用补法。腕针可以反射性地调节相应部位血管神经和肌肉机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调理整个面部的气血,使面部经络通畅,气血调和,有利于驱邪外出,尽快恢复面部神经肌肉的功能。体针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补气血,荣经筋。面部针刺以透刺法为主,透刺法能通经接气,增强针刺强度,使针感易于循经传导,提高补益经气或疏泻邪气的作用,还可加强两经或多经的联系,扩大主治范围,达到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局部针刺较深,可加强面部穴位的刺激量,使气至病所,激发正气驱邪外出。远端取穴腕针、双侧足三里、曲池、合谷,均用补法,以活血、祛瘀、扶正、生新,改善患侧的营养状况,促进面瘫逐渐恢复正常。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侧面肌纵缓不收,气血阻滞不通,形成“久病多瘀”的特点,人体经络系统多有交会穴且经络本身还要上下相连,左右贯通“以维筋相交”,所以针刺健侧气血流通部位更有利于疏通双侧面部气血,调整各阳经气血,疏调经气,驱邪外出,双侧同刺有左右兼收,而阴阳相济之意。故后遗症期均以患侧为主,健侧为辅双侧同刺。局部宜用TDP照射。以温通经脉,活血通络。针刺时嘱患者进行面部功能训练,做各种表情动作,使患者体验到正常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感觉和正确的肌肉协调运动模式,抑制和预防痉挛和共同运动模式,诱导患侧面部肌肉运动,打破联带运动及痉挛模式。现代研究表明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后,其周围的正常轴突可以长出新的侧支,这些侧支可以形成新的轴突。著名康复学家鲍巴斯的学生戴维斯在《循序渐进》一书中也曾提到[4],“神经元的树状生长源于功能需要”,“这种生长则明显地伴随着新的突触形成”。这一“功能需要”则指所做的面肌运动,通过每天针刺加功能康复训练的不断强化起到了诱导神经突触“按照这一功能需要”的形成。也就是说面瘫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的同时必须及时进行正规的科学的康复训练,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和加强面肌运动恢复的进程。

[1]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14.

[2]杨长森,何树槐.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85.

[3]程卫夫,王钟林.实用内科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35.

[4]房晓宇,韩利民,纪会芳,等.康复训练在针刺治疗面瘫中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7(10):20.

猜你喜欢

颊车面瘫后遗症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春天的“后遗症”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常按7穴不掉牙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