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芎嗪注射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2-11-26杨慧芳王文娟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川芎嗪微血管彩色

高 玮 杨慧芳 王文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在眼底独特环境中的表现,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当今眼科主要致盲眼病之一。DR的发病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糖代谢紊乱是引起DR的根本原因〔1〕。目前对DR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产物的堆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激活、氧化应激学说、血液异常、细胞因子的作用等方面〔2〕。血液流变性异常在DR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后者预后较差,所以单纯型早期积极治疗可使致盲率降低。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扩张血管,溶解血栓的作用。我们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69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静脉滴注120 mg、240 mg川芎嗪注射液(川青),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价治疗前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69例。纳入标准采用1985年全国眼底病协作组制定的分期标准,常规裂隙灯、眼底镜和眼部检查排除屈光间质混浊或其他原因的眼底病变。

1.2 方法

患者均给予糖尿病综合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和血糖监测。均达到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亚太地区),将纳入研究的病人随机分为36例和33例2组,分别给予静脉滴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川青,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20 mg/支)120 mg和240 mg治疗,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间隔2周,共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型号:PHⅠLⅠPS iu22、探头为L12.5),统一检测各组患者的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睫状后动脉(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及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Ⅰ),各项指标均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1)男女比例:120mg剂量组男性 19例(52.8%),女性17例(47.2%);240mg剂量组男性17例(51.5%),女性16例(4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1,P=0.916)。 (2)年龄:120mg 剂量组(56.28±7.25)岁,240 mg 剂量组(55.52±7.61)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6,P=0.671)。

2.2 各指标比较分析

2组治疗后,CRA、PCA及 OA的 PSV、EDV增加,RⅠ值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3)。

2.3 不良反应

120mg组36例患者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240mg组33例中有5例用药后有头胀感、轻度头晕、面部发红等不适,但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者。

表1 不同剂量组CRA彩色多普勒超声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s)

表1 不同剂量组CRA彩色多普勒超声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s)

注:组间各指标比较,P>0.05;CRA:视网膜中央动脉。

组别 指标 病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t值 P值120 mg剂量组240 mg剂量组PSV/(cm/s) 36 7.61±1.01 10.60±0.93 3.00±0.70 -25.692 0.000 EDV/(cm/s) 36 3.04±0.54 4.48±0.70 1.44±0.43 -20.124 0.000 RⅠ 36 0.69±0.02 0.64±0.05 -0.06±0.02 18.366 0.000 PSV/(cm/s) 33 7.32±0.83 10.40±0.57 2.88±0.70 -23.622 0.000 EDV/(cm/s) 33 3.16±0.44 4.47±0.45 1.31±0.31 -24.059 0.000 RⅠ 33 0.70±0.04 0.65±0.08 -0.05±0.02 14.176 0.000

表2 不同剂量组PCA彩色多普勒超声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s)

表2 不同剂量组PCA彩色多普勒超声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s)

注:组间各指标比较,P>0.05;PCA:睫状后动脉。

指标 病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t值 P值120 mg剂量组240 mg剂量组PSV/(cm/s) 36 7.07±0.87 10.31±0.61 3.24±0.91 -21.254 0.000 EDV/(cm/s) 36 3.10±0.51 4.54±0.60 1.44±0.41 -21.107 0.000 RⅠ 36 0.69±0.03 0.63±0.06 -0.06±0.02 17.868 0.000 PSV/(cm/s) 33 7.06±0.67 10.04±0.64 2.97±0.67 -25.579 0.000 EDV/(cm/s) 33 3.20±0.10 4.60±0.26 1.39±0.26 -30.927 0.000 RⅠ 33 0.69±0.03 0.65±0.05 -0.05±0.04 17.176 0.000

表3 不同剂量组OA彩色多普勒超声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s)

表3 不同剂量组OA彩色多普勒超声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s)

注:组间各指标比较,P>0.05;OA:眼动脉。

指标 病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t值 P值120 mg剂量组240 mg剂量组PSV/(cm/s) 36 28.6±1.08 30.9±0.78 2.25±0.89 -15.474 0.000 EDV/(cm/s) 36 6.09±0.66 8.60±0.96 2.51±0.95 -15.903 0.000 RⅠ 36 0.70±0.04 0.64±0.03 -0.06±0.02 20.968 0.000 PSV/(cm/s) 33 28.8±0.78 30.59±0.54 1.99±0.61 -16.760 0.000 EDV/(cm/s) 33 5.93±0.59 8.57±1.30 2.63±0.91 -16.685 0.000 RⅠ 33 0.69±0.01 0.64±0.01 -0.05±0.03 35.833 0.000

3 讨论

DR的发生与发展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临床常见的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4〕,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尤其视网膜病变与血液流变性紊乱关系密切〔5〕。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易致视网膜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直接阻塞微血管,导致视网膜无灌注区和微血管瘤的出现及出血,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发展为增殖期DR〔6〕。在积极控制血糖基础上纠正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可显著降低 DR 的发生率〔7〕。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Ⅰ)可常规应用和动态评估眼动脉的局部血流、定量分析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其操作直观、无创、准确、敏感,尤其不受眼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为研究眼部及全身性疾病对眼动脉的影响及评定某些改善眼血管循环药物的疗效提供可靠数据,CDFⅠ研究表明DR均有眼部血流动力学异常,较正常人群均有显著下降,而阻力指数均有显著增高〔8〕。

药理实验证明,川芎嗪具有典型Ca2+拮抗剂的特性,可调节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对抗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扩张微血管、降低血压、血糖、抗纤维化,改善微循环,溶解血浆纤维蛋白,增加红细胞膜脂区流动性,改善红细胞变形,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使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降低血浆黏度及红细胞的压积,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栓形成。川芎嗪可以有效地清除由缺血后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的生成,使全血黏度降低,视乳头和视网膜血液循环明显改善〔9〕。有研究〔10-12〕表明川芎嗪治疗单纯型DR患者能显著提高视力,促进眼底微血管瘤、出血斑、渗出及糖尿病黄斑病变的吸收。川芎嗪药理作用广泛,近几年因其对中枢神经的药理作用多样而逐渐受到重视,从抗中枢神经缺血损伤等方面对川芎嗪的中枢神经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可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视网膜为神经上皮细胞层与色素上皮细胞层组成,川芎嗪有可能从多种途径发挥其对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川芎嗪的不良反应较少,个别病例有口干、嗜睡。本研究发现两种剂量川芎嗪注射液治疗DR时,均能明显改善DR患者的眼部循环,但两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120 mg组未发现不良反应,240 mg组有个别病例发生不良反应,如头胀、头昏及面部发红,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者。综合考虑建议使用120 mg川芎嗪治疗DR,既能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又可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总之,控制血糖是治疗DR的关键,川芎嗪注射液能够对DR有防治作用,但仍需要密切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病变有无恶化和适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张承芬.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4-286.

[2]刘路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5,27(2):162.

[3]Kein R,Klein R.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nder standing and management ofdiabetic retinopathy[J].Med Clin NorAm,1988,72(11): 1415

[4]王玉芳,孟凡杰,王 健.糖尿病人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18(4):32-33.

[5]何剑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流变学变化及意义[J].眼科,1998,7(2):83-85.

[6]汪崇文,张 革,刘 浩,等.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流变学的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9,9(4):235-237.

[7]何剑峰,杜 娟,唐柳萍,等.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变化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31(9):93-95.

[8]孙由芹,吴锦春,唐于荣,等.多贝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04,8(4):651-653.

[9]刘 吉,周文炳,葛 坚,等.中药川芎嗪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疗效[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17(1):14.

[10]左宏宇.川芎嗪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05,13(3):258-259.

[11]张宝勤,赵剑虹.磷酸川芎嗪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7):585-586.

[12]纳 鑫,汪雪兰,皮荣标,等.川芎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1):285.

猜你喜欢

川芎嗪微血管彩色
彩色的梦
彩色的线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有那样一抹彩色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彩色的风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