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肝丸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2012-11-25贺桂萍苏立稳郗德盛
贺 冬,贺桂萍,苏立稳,郗德盛
(1.天津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医院,天津300380;2.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天津300000;3.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05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根据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慢性乙型肝炎符合:①年龄20 ~70 岁;②ALT≤4U N,TBIL≤3UN;③HA 、LN 、PCⅢ、IV -C 4 项中2项值≥1.5UN;④B 超显示:肝实质回声不均匀、粗糙甚至结节样改变,肝表面也可呈现不规则或波纹状,边缘变钝,肝静脉可变细变窄,胆囊壁增厚,脾脏肿大[2]。
1.2 病例情况 治疗组38 例,男32 例,女6 例,平均38.6 岁;病程6.5 a;“大三阳”8 例,其他30 例;慢性乙肝轻度12 例,中度21 例,重度5 例。对照组35 例,男30 例,女5 例,平均35.5 岁;病程5.5 a;“大三阳”8 例,其他27 例;慢性乙肝轻度10 例,中度20 例,重度5 例。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强肝丸(西安自力中药厂生产)每次2 粒,2 次/d,同时服大黄蛰虫丸,每次6 g,2次/d;对照组单独服大黄蛰虫丸,每次6 g,2 次/d。2组同时用护肝片、维生素、甘利欣等一般保肝药物,病情较重给予对症治疗,疗程为6个月,定期检查。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①肝纤维化HA、LN、PCⅢ、IV -C 荧光免疫检测。每月常规查血、尿常规及肾功能,并及时记录不良反应。②肝功能检测指标ALT、AST、TBIL、Alb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③肝、胆、脾B 超。
1.5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用t 检验,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显效:①肝纤维化异常指标恢复正常;②B 超:肝脏实质回声均匀、肝包膜光滑,肝静脉宽度、胆囊壁厚度及脾厚恢复正常;③肝功能基本正常。有效:①肝纤维化异常指标基本正常;②B 超:肝脏实质回声欠均匀,肝包膜欠光滑,肝静脉宽度和脾脏厚度正常,胆囊壁厚度基本无变化;③肝功能基本正常。无效:经过治疗以上指标无改善。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 见表2。
表2 2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ρ/μg·L -1)
表2 2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ρ/μg·L -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 <0.05。
组别 n HA LN PCⅢIV-C治疗组 38 治疗前 306.5 ±17.2 205.7 ±65.27 219.3 ±97.3 196.3 ±37.6治疗后 140.1 ±28.72) 102.9 ±31.71)2) 101.6 ±31.21)2) 91.7 ±21.31)2)对照组 38 治疗前 290.2 ±51.3 191.7 ±59.3 209.1 ±87.3 195.1 ±41.7治疗后 180.5 ±35.1 149.4 ±51.11) 171.1 ±53.81) 121.6 ±25.31)
2.4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 <0.05。
组别 n TBIL(c/mmol·L -1) ALT/U·L -1 AST/U·L -1 ALb(ρ/g·L -1)治疗组 38 治疗前23.3 ±10.1 130.2 ±51.1 127.5 ±39.3 33.5 ±3.1治疗后 12.1 ±7.51)2) 63.2 ±23.31)2) 40.3 ±21.81)2) 37.1 ±3.11)2)对照组 38 治疗前 24.1 ±9.8 123.3 ±47.7 129.2 ±49.3 35.2 ±2.7治疗后 14.9 ±7.81) 44.1 ±28.21) 52.1 ±31.11) 35.9 ±3.21)
2.5 B 超改善情况 治疗前治疗组肝脏实质回声增粗34 例,肝脏实质回声结节状4 例,肝包膜欠光滑26 例,肝静脉变细变窄28 例,胆囊壁增厚35 例;治疗后治疗组肝脏实质回声均匀伴肝包膜光滑20例,肝脏实质回声欠均匀14 例,其中伴肝包膜欠光滑2 例,脏实质回声结节状伴肝包膜不光滑4 例,肝静脉变细变窄13 例,胆囊壁增厚17 例,本组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对照组肝脏实质回声增粗30 例,肝脏实质回声结节状5 例,肝包膜欠光滑19 例,肝静脉变细变窄25 例,胆囊壁增厚31 例;治疗后对照组肝脏实质回声均匀伴肝包膜光滑20 例,肝脏实质回声欠均匀伴肝包膜欠光滑11 例,肝脏实质回声结节状伴肝包膜不光滑5 例,肝静脉变细变窄20 例,胆囊壁增厚15 例。由此可以看出,治疗组疗程结束后B 超显示在肝脏实质回声,肝包膜光滑程度以及肝静脉的恢复和胆囊壁厚度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脾肿大进行统计,治疗组治疗前脾肿大22 例,疗程结束恢复正常11 例;对照组治疗前脾肿大23 例,疗程结束恢复正常5 例。2组肝脏的形态学结构改变及脾肿大复常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6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5 例出现轻微腹痛、腹泻。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致病因素导致肝内胶原合成增加和降解减少所引起,在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乙型肝炎尚无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患者病情难免时常反复,因此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进程是一相当重要的治疗对策。但迄今为止,国外尚无实质意义上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或方法投入临床应用。我国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胶原增加与肝星状细胞(HSC)激活直接有关,病理检查是肝纤维化诊断金标准,患者大多难以多次接受。血清1V-C 和肝组织中Ⅳ-C 表达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血清1V-C 可作为动态观察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预后的非损伤性指标[3]。肝纤维化四项HA 、LN 、PCⅢ、IV-C 是较为可靠的血清学指标,其高低与肝纤维化程度基本上成正比[4]。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逐渐得到认可。肝纤维化肝窦腔狭窄、闭塞甚至消失,肝窦内红细胞聚集、微血栓形成[5]。大黄蛰虫丸出自《金匮要略》,功能:活血破瘀、通经消痞,原为治疗五劳虚极,瘀血内结而设,现代临床研究证实,其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效,有改善血清纤维化指标作用。大黄麈虫丸可显著抑制TIMP 的生成,促进ECM 的降解[6]。近年来,大多主张在采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同时,应兼顾“扶正、补益”、“健脾、益气”法则。中医认为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为正虚血瘀,正虚主要为气阴两虚,血瘀则主要表现为瘀阻肝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就成了基本法则。强肝丸由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组成。黄芪益气、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抗肝纤维化常用中药;当归、白芍养阴。大黄蛰虫丸为中医传统治疗血瘀为患的著名方剂,两者联合应用,正符合气阴两虚、瘀阻肝络之肝纤维化中的中医基本病机。本研究显示,应用强肝丸联合大黄蛰虫丸对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及B 超声像图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用大黄蛰虫丸,且不良反应少。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2]沈 镭,李继强,曾民德,等.超声检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评估[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117-120.
[3]刘 伟,罗 婵.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组织中Ⅳ型胶原检测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J]. 江苏医药杂志,2001,27(6):456.
[4]李新月,孙 燕,向德东.血清Ⅲ型前胶原、Ⅳ胶原、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对肝纤维化的评估价值[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4):235 -236.
[5]郝 青.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微循环变化[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5):275 -284.
[6]刘 平.慢性肝炎的抗肝纤维化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7):391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