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途径探索

2012-11-23郑彦宏

理论观察 2012年5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郑彦宏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根据不同地域、群体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在西部地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及,而且要紧密联系西部生活实际,坚持党的民族政策,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相适应,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关键词]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09 — 02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它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5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否事关全局。从理论普及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根据不同地域、群体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途径,所以,根据西部实际普及马克思主义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一、西部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

根据西部实际宣传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有利于西部大众掌握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增强西部地区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一,西部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本质运用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传播到大众中,使科学理论更好地发挥指南的作用、教育引导人民大众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命题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就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劳动大众的行动指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结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东西部的差距较大,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我们应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西部人民的自觉价值追求,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西部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第二、西部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它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鲜明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本原则和方法指导,同时,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西部人民也迫切需要不断创新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科学理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西部人民解决各种发展中的新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只有用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播到西部人民大众中去,让科学理论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第三、西部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无论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相对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有其显著的特点。其一是贫穷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以农耕经济为主,传统农业文明顺从自然、安于现状,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其二是民族宗教问题复杂。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地区,多民族、多信仰,有不少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这就使得民族与宗教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已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三是对巩固国防有特殊意义。我国约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1.9万公里在西部,因此,特殊的地理因素,决定了在西部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防的巩固、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实现和振兴中华民族宏图伟业的成败。

二、西部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于西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各方面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东西部的差距很大,西部地区发展滞后,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没有西部的现代化,不可能在有全国的现代化,这是基本常识。西部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精神力量鼓舞和智力支撑。然而,马克思主义要从高深的学问变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必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使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1〕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从老百姓生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入手,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大力支持,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也是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入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赢得了占中国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上个世纪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大大地鼓舞了西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自己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比以往更加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的设立等政策措施,使广大农民深受其惠,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威信,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鲜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变成人民群众容易而且乐于接受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向全面小康迈进,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

其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普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西部地区繁荣发展。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的问题主要在西部,西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问题,西部的发展关键是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深刻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课题、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前进方面、发展战略、发展动力、依靠力量、政治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构建民族地位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民族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脱离具体民族国家实际的理论, 没有任何掌握群众的力量和价值;各个国家的工人政党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苏联走出了“苏联模式”,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国外也称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成功,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民族特色相结合成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特色,在中国具有普适性,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真正实现离不开与各地区的实际特点的结合。西部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根据西部各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特点和民族心理,采用不同的途径,赋予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特色和表现形式,以普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最终目的。

最后,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相适应,构建和谐西部。西部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积淀深、宗教影响大,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天主教等五大宗教,还有少数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等。其信教群众占人口比例大,有些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教,宗教在西部民族地区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例如,藏族受佛教影响长达一千余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教义与藏族本土文化水乳交融,从而产生了藏传佛教。同样,回族等西部10个少数民族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充满了伊斯兰教文化色彩,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以及伦理道德等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理论层面上不断深化了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宗教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宗教理论及其基本观点。在实践层面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仰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西部地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注重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相适应。如赵朴初先生去世前不久的至诚之言:“宗教要同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要圆融宗教。这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3〕具体来讲,一要以党的宗教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胡锦涛指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要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贯彻好、落实好。二要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积极挖掘和弘扬宗教文化中的有益成份,为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并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信教群众的内部团结。信仰不同宗教或信仰同一宗教不同流派的群众都是党的群众基础,在政治和经济利益方面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因此要教育他们百倍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环境,要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5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1.

〔3〕赵朴初.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始终是我国宗教的主流〔N〕.人民政协报, 1999—03—28.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