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口贸易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2-11-16刘修岩

关键词:效应出口创新能力

刘修岩,陆 旸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出口贸易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刘修岩,陆 旸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本文利用1999-201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出口贸易如何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在区域创新能力中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出口贸易对于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R&D活动、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和固定资产投资也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3)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水平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外贸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对创新能力的相对贡献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出口贸易;区域创新能力;面板数据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正逐步向知识型经济转变,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研发活动是其获得新技术发展最为主要的途径,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水平方面的限制,则更多的是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来获得所需的新技术:一方面可以直接进口外国的新技术、新设备,并在引进后进行有效的学习与模仿,进而通过改进来创造属于本国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带来的学习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获得更快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出口导向型战略推动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取得了飞速发展。据统计,2001至2010年间,中国出口总额从2660.98亿美元上升至15777.89亿美元,增长了493%,年均增长率高达21.9%。更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中国一度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的出口国家。出口量的不断扩大,通过直接的技术溢出,以及拉动就业、带动投资和促进消费等机制,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如下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1)我国的出口贸易是否带来了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2)出口贸易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的相对贡献有多大?同时,对于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各区域而言,出口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以上问题的研究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出口促进战略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均指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即一方面技术进步对贸易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一国的技术水平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以Melitz[1]异质性企业模型为基础的新新贸易理论揭示,对外贸易会带来一国资源从非出口部门向出口部门的转移,而出口通过自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等途径可以带来企业生产率或产品质量的提高,即在贸易自由化环境下,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增长理论也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是促进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Coe等[2]分析了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和途径,指出国际贸易给予技术落后国家进行技术模仿的机会,而技术模仿则主要体现为由Arrow[3]提出的“干中学”技术提升过程。归纳起来,现有文献认为出口贸易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出口学习”效应。出口企业在产品出口过程中可以从国外购买者那里获得大量产品信息,甚至得到国外购买者的技术支持与设计共享,通过这种学习效应和商业联系,出口企业可以获得技术外溢,从而获得技术水平的提升[4];(2)竞争效应。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会促使出口企业减少X非效率,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即出口可以通过提升组织效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创新,从而有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效率和发展[5-6];(3)出口规模的扩张能够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并有利于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吸引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出口部门的转移,从而带来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7];(4)出口增加换得更多的外汇,可以利用外汇进口更多的资本品,这也能够加快本国的资本形成,而且资本品本身所附带的较高的知识与技术可以直接带来技术水平提升[8-9]。

在实证研究方面,Feder[7]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模型,分别基于1964—1973年之间19个国家和地区及31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组样本数据首次研究了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结果表明,出口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一是外部经济效应,二是要素生产率差别效应。随后,许多学者以Feder模型为基础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实证检验,多数研究证实出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Levin和Raut[10]对Fede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们将人力资本引入到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分析,并以1965-1984年间30个半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具有高度互补性,而且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之中。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出口贸易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直接的检验,但并没取得一致的结论。如Braga和Willmore[11]与Lee[12]分别使用巴西和马来西亚数据的研究发现,出口贸易与创新之间的确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Clerides等[13]使用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等国家的微观企业数据考察了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但得到了相反的研究结论,发现出口贸易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近年来,一些国内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展开了实证研究。杨全发[14]使用我国29个省份1985-1994年的数据,基于Feder的两部门模型,对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发现在我国并不存在显著的部门间要素生产率差别和技术外溢效应。包群等[15]以Levin和Raut[10]模型为基础,采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出口部门存在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然而,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并未与出口贸易充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许和连和栾永玉[16]通过构建三部门的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模型,对中国“八五”及“九五”期间的各地区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八五”及“九五”期间,我国出口贸易对国内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且工业制成品出口通过提高或有效利用本部门的要素投入和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而促进经济增长。赖明勇等[17]采用1998-2006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国际研发通过出口传导机制对国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出口中学”效应在国家层面是成立的,但在区域间存在程度差异,同时通过出口贸易所获得的国外研发溢出效应并没有与国内人力资本结合起来对技术进步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在最近的研究中,Yang和Lin[18]基于中国1997—2007年之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开放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影响。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简单回顾,笔者发现,国内部分学者的经验研究证实了出口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或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关于出口贸易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直接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也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出口贸易如何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在区域创新能力中的相对贡献进行实证研究。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和变量介绍

知识生产函数是(KPF)是对创新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工具,根据前面理论基础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本文设定如下的计量模型对区域知识生产函数进行估计:

其中Pit是地区i在时间t的创新产出,本文采用各省份每万人的专利申请数来表示,它度量了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考虑到专利从申请到审批有一段时间,存在滞后性,所以本文采取了专利申请数而非专利审批数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度量指标。同时,为了尽量消除变量的内生性带来的影响,所有的解释变量都滞后一期进入模型。下面对所选取的解释变量进行说明。

exp指出口占GDP的比重,它度量了各个省份的出口依存度,用来捕捉出口贸易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edu表示各省份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衡量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polic为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这一指标衡量了各省份的政策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国有制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带动了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鼓励了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经济制度将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预期该变量系数为正;avrd为各省份的人均R&D经费投入,用来衡量R&D活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各省份的研发经费投入以1999年为基年,采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随着R&D经费投入的增加,区域创新能力将会获得重要的提升,因此我们预计该变量系数为正;avinv为各省份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用来衡量资金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固定资产投资也以1999年为基年,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扩大,经济增长加速,可用于投资科技活动的资金增加,用于进口国外先进设备的资金也得到增加,这也将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故我们预计其系数也为正;coastdum代表沿海虚拟变量,它用来捕捉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不可观测的其他因素的差异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2.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0-2011年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基于制度的差异及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香港、澳门和台湾三个地区的样本数据未加选择,同时考虑到西藏数据的特殊性及部分年份数据的缺失,西藏也被排除在样本之外。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30个省份的样本数据,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表1 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图1给出了出口依存度与人均专利申请数之间的散点图和简单的拟合曲线。其中纵轴代表各省份人均专利申请数,横轴代表相应的出口依存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均专利申请数与出口依存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图1 出口依存度与人均专利申请数散点图

四、实证检验

本文的数据处理和模型运算均采用计量软件STATA 11.0。我们分别对计量方程进行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并采用Hausman检验来进一步判定最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模型。表2中的Hausman检验表明,我们应该接受过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根据以上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首先,就本文关注的出口变量而言,无论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其前面的系数都为显著正,且这一结果较为稳定,这表明出口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一个地区的出口依存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该地区每万人专利申请数将增加0.29%左右。

表2 出口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回归结果

其次,lnavrd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系数都为正,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R&D活动对区域创新能力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lnedu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人力资本的相对优势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与其他的文献实证结果一致;lnpolic的系数也为正,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政策因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创新活动机制更加灵活,创新的激励也更为强烈,因而各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lnavin系数为正且通过检验,这说明了资金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显著的。

此外,考虑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的出口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相对贡献,我们将全部样本分为东部、中西部两个子样本又分别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见表3)。

表3的回归结果揭示:(1)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我们所关注的解释变量ex系数都为正且都通过了检验,说明在各个地区,出口都能显著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解释变量lnedu与lnavin的系数都为正且都显著,这与总体回归的结果一致;(3)虽然解释变量ex的系数在两个字样本中都显著为正,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表明东部地区出口对创新能力的贡献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表3 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出口对区域创新能力回归结果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中国1999-2010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出口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对于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的作用;同时,R&D活动、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外贸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出口对创新能力的相对贡献率最高,中西部地区出口对创新能力的相对贡献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1)鼓励各省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由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适当扩大招商引资,加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承接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出口部门的转型升级,实现出口规模的扩展和出口结构的优化,以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更快的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缩小区域经济间发展的不平衡。(2)增加教育投入,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本文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相对优势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教育的投入偏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高等方面,即使在教育相对先进的地区,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应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而且在完善义务教育制度的同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以获得更多的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优秀人力。(3)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资本存量。较高的研发资本存量,不仅可以促进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的增加,而且也有助于大大缩短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时间。因此,要想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资本存量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各级政府应增加科研投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创新的成本。

[1] Melitz.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2] Coe,Helpman,Hoffmaister.North South R&D Spillovers[J].Economic Journal,1997,107:134-150.

[3] Arrow.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155-173.

[4] Salomon,Shaver.Learning by Exporting:New Insights from Examining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2005,14(2):421-460.

[5] Holmes,Schmitz.A Gain from Trade:from Unproductive to Productive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1,47(2):417-446.

[6] Baldwin,Gu.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market Participation,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novation[R].Economic A-nalysis(EA)Research Paper Series,2004.

[7] Feder.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3(12):59-73.

[8] Riezman,Summers,Whiteman.The Engine of Growth or Its Handmaiden?A Time Series Assessment of Export-led Growth[J].Empirical Economics,1996,21:77-113.

[9] Chuang.Learning by Doing,the Technology Gap,and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8,39(3):697-721.

[10] Levin,Raut.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Exports and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the Semi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7,46(1):155-74.

[11] Braga,Willmore.Technological Imports and Technological Effort:An Analysis of Their Determinants in Brazilian Firms[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1,39(4):421-432.

[12] Lee.The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the Malaysian Manufacturing Sector[J].ASEAN Economic Bulletin,2004,21:319-329.

[13] Clerides,Saul,Tybout.Is Learning by Exporting Important?Micro-dynamic Evidence from Columbia Mexico,and Morocco[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3):903-947.

[14] 杨全发.中国地区出口贸易的产出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1998(7).

[15]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3).

[16] 许和连,栾永玉.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基于三部门模型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

[17] 赖明勇,王华,黄菁.“出口学习”效应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8] Yang,Lin.Openness,Absorptive Capacity,and Reg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12,44(2):333-355.

F210

A

1671-511X(2012)05-0055-05

2012-06-1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JL04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0BJY08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03),教育部“新世纪优才”项目(NCET-09-0291)成果之一。

刘修岩(1979-),男,山东济宁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经济全球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效应出口创新能力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懒马效应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