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包豪斯的建筑设计论中国景观建筑的艺术设计问题

2012-09-08刘道广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建筑

刘道广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96)

从包豪斯的建筑设计论中国景观建筑的艺术设计问题

刘道广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96)

中国传统景观建筑在与自然环境相谐合的处理中,依据的是“堪舆”、“风水学”的理论。“风水”的理论在功能上有符合“经济地理”科学因素的部分,这种科学因素的表达,不是通过莱布尼茨强调的“理智的沉思”,而是以“艺术”的方式使人产生艺术的“形象”“联想”。建筑设计则在此基础上,更为细化地使建筑、壁画、雕塑诸艺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对于景观建筑而言,其理念核心仍不出儒家血统宗法思想框架下的“修身齐家”意义之外。

包豪斯;景观艺术;私家园林

早在中国清代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戈特弗里特·威廉·莱布尼茨对中国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692年3月21日,他在下萨克森州的沃尔芬比特尔以“汉诺威宫廷及政府顾问”的身份致信闵明我主教,提出有关中国设计与制作工艺方面问题30个,请闵明我主教在中国期间予以注意,希望得到解答。

莱布尼茨指出:“物理学更多地以实际观察为基础,而数学恰恰相反,则以理智的沉思为根基。后者乃我们欧洲之特长,但在实践经验方面,我们实不如中国人”。

到了清朝末年的1905年,清朝政府也意识到中国传统手工业重在实践经验的传承,缺少科学的分析和计量。于是有学制改良,推进现代教育模式,并希望能像德国通过教育强国一样,通过对“设计”、“工艺”的教育,完成“实业救国”的目标。清政府在南京开办了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设立了中国大学中第1个“图画手工科”,即“设计艺术”性质的系科。并且聘请了当时“设计”、“工艺”教育最有特色的德国、日本的教师任职,后来因为德国老师来华路费及薪金都远高于日本老师,而日本也是向德国学习的“学生”,不久,就改由日本老师任教,希望间接得到来自德国的设计教育知识。

一、景观建筑艺术设计与环境生态相谐

此后,德国成立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系统推行“艺术”与“技术”合一的“设计教育”,使“设计艺术”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领域。

“包豪斯”,本来就含有“建房屋”的意思,可见当年德国设计家(不是工程技术的建筑设计家)首先介入的就是“建筑”的艺术设计。相对地,中国却由于太多的历史变革,现代学术性质的“设计艺术”一直没有正常发展,到现在,甚至沦为工程技术的“附庸”,如城镇规划建筑及景观建筑设计,往往以工程技术的“建筑设计”取代了建筑的“艺术设计”。工程技术的“建筑设计”先考虑的是应用何种材料、工艺,而那些材料、工艺、技术,如幕墙玻璃、钢玻结构、大跨度预应力梁架等纯技术、工艺件都具有的普遍性,造成了今天中国大陆各地建筑缺乏鲜明的“艺术风格”,只有“工程技术风格”,且出现了日益“同质化”的现象。当今中国在大规模推进城镇化建设工程技术优先的局面已不可改变。在这种状况下城镇、景观以“中轴线”、“主干道”、“辅干道”组成的交通网,遇山开道、逢河填平,是最少思考又最易出“效果”的设计方式,忽略了“河”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结果。于是在夏秋多雨时节,水流不改自然规律,不因为工程技术填了河建了道而改变方向,这也是大雨倾注3小时,可以造成交通瘫痪的原因。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生前也无力改变这种只顾工程技术运用,没有艺术设计思考的现状,他只有愤愤说一句:朱元璋建南京城墙,还是拐弯的!所谓“艺术思考”,就要“依山就势”、“因水制宜”的设计,在艺术上可称为“置陈布势”。南京城作为明初首都,并没有按照宗法规范进行平面布局而是就依山借水的自然地理形势,进行平面置陈布势,形成南北狭长的不规则形式,也造就了城墙墙体的高低起伏、曲直转化的自然节奏感,这就是“艺术”优先的设计结果。

今天因为国家教育、行业制度的规定,建筑已不属于“美术”、“艺术”学科和范畴,而成为“工学”、“工程技术”学科的一部分。虽然如此,为建筑、景观建筑艺术风格的良性发展,“正本清源”的论述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城镇规划要有景观艺术的思考,才是提升普通人生活品质的设计。而景观艺术首先是艺术的设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设计,所以必有当地人文历史的考量与设计。通过设计,地方人文历史得到“浓缩”与“点睛式”的展示,也昭示着在当下的传承与变革。景观及其建筑设计尤应依托自然地势的起伏而有“藏”有“露”的规划布局,尽量少地动用“基建工程”手段去断山填河,也就尽量少地改变自然地势地貌、尽量少地影响自然植被和生态规律,做到与自然的相谐共处。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艺术设计先行,“匠心独运”,而非“机心独运”。“匠心”,就是把对自然肌理的艺术感受,对人文历史的精神关怀,通过景观规划的节奏、建筑艺术的风格加以体现。“机心”则反之,以工程技术的机械力为炫,或推倒高地,或划直纠斜;或填河、或挖湖,外观上缺少艺术节奏的观感,内容上与当地人文历史不相干。

景观建筑设计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由“画家”——“艺术家”进行设计,由工程技术人员(历史上称为工匠)运用技术、工艺加以完成。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匠人中,只有“木工”是能够画图的,这是因为“木工”中的“大木”、“细木”的不同,就是“建筑”、“雕刻”的不同,在这一点上和“绘画”的“画家”相通。

传统的中国景观建筑设计在历史上先出现在皇家宫苑,到宋代,某些官员也开始构筑私家园林,如北宋的司马光就有自己的“独乐园”。南宋时市民经济发展甚好,杭州城里有些富足的市民也在家中构筑园林。这些园林在性质上虽然都是“私家”的,但也会在某种条件下向游客开放。

在园林的平面上说,基本上只在自家占有地面积内进行筹划设计;在立面上说,正因为平面面积有限,园林立面就必须“借助”园林周边自然环境的“入镜”,这也就促使园林景观和周边生态环境的融为一体。不会因为园林设计中“人为”的需要,动用一切技术手段去“推山就平”、“填河开湖”。正因为此,中国景观及建筑追求的是“峰回路转”中的“豁然开朗”,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北宋皇家园林喜欢江南太湖的石头,因为这些“湖石”多孔洞、多转折、多瘦俏,便于造型和构图。当时为了满足在北方的皇家园林的需要,发动了工程浩大的“花石纲”,从江苏苏州搬运大批“太湖石”到北方。对有“太湖石”园林欣赏的巨大热情,甚至影响到当时北方西夏契丹政权的佛教壁画题材,在他们的“水月观音”壁画中,“太湖石”普遍出现在“观音”周边环境的景观布局之中。

到明清,私家园林布局已经习惯以“太湖石”掇为山形,与建筑相映衬、相对比,寓意于形。所以景观建筑此时功能清楚,与环境相谐的标准也因之而变。譬如明清之际释道思潮此起彼伏,释家禅宗主张证悟“自在人心”,超越“中阴身”、跳出“轮回”而至“空”境永生;道家主张打通“任”、“督”二脉,进入大小“周天”,达到“人天合一”。两家追求最终目的相近,名不同,方式方法不同,但对环境要求一致就是有一“静室”:“静室”周围必有“太湖石”,必有竹木、水体,成为明清景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们在现存的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园林中,会看到某一局部悬挂或刻有一“禅”字匾额,就是“静室的意思。只是今人(不论中、日)多不了解“禅”在“静滤”中悟得,“静室”之“静”,不是一味的“无声”还在于花木竹树的掩映,“禅房花木深”的“深”不在距离长短,在掩映的曲折;其次,“此时有声胜无声”,适当的有节奏的水滴、风铃、竹韵都须综合设计适宜到位,节奏相安,才具“禅”、“静”的基本条件。这些都没有规定的程式,需要设计者“存乎一心”,方能有运用之“妙”。

二、民间景观建筑设计“艺术”优先实例

中国地域幅员辽阔,本文所述南北民间景观建筑,是指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工匠的“设计”物。要说明的是:这些地方的景观在今天已经成为当地的“景观建筑”,但在当时并非如此,它们有的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逐步完成,有的则耗用了创始者的大半生才落成。

北方山西离石县的碛口位于黄河与湫河岸边碛口本无所谓镇,湫河注入黄河,又往往带下大量砂石,砂石就在这两河交汇处有所堆积散布,碛口之名也就由此而生(图1)。

这里又是华北平原及南方货物向西北方向贸易的必经之地,南北客商云集于此,几百年来就逐渐发展成一个商旅之镇。商旅的交通工具有两种,一种是骆驼组成的陆上运输;另一种是羊皮筏的水上运输。

图1

碛口地形狭长而弯曲,河岸后退约200米就是黄土山峰,可用于建筑的平面地形有限(图2)。

图2

约500年历史的碛口镇在逐年建设中,不约而同遵循着“因地制宜”、“相融相谐”的设计历史理念,没有铲平山峦以扩大平地面积,而是在实际生活观察中得出设计结论:碛口镇只是往来商旅的客栈、货房;商贾全家并不居住该镇,而是居住在离镇十几里的村落中;至于在镇上赶骆驼的脚伕、运输队成员则相对集中居住在与镇对面的湫水河边的高地上,形成另一个“运输”专业村落。

为了保佑大家的平安,镇上方约70米高的坡地上修建了“黑龙庙”,庙中有戏台,以为节日娱乐之用。

因为数百年的循序规划和建设,碛口镇本身己经成为当地著名景观建筑区域,成为北方美术院校和影视、旅游业界知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外景基地”和“建筑文化专项旅游点”。而民宅集中的村落也因为规划设计的有序,没有破坏自然地形地貌环境,不仅单栋住宅建筑依势而起,整个村落也分布得疏密有序,山势有高下,建筑也有升降。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窑洞的建筑形式在整体上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而砖砌门头、砖雕装饰又是在造型和色彩上与之相“对比”,造成黄土背景下的节奏变化。

与之相对的案例是南方福建的安贞堡。

安贞堡也是依地势高低落差而设计、建造的大型住宅群,只是地势落差没有碛口地形落差那么大。

安贞堡是一个家庭(还不是家族)的私宅,人口少,而房屋多。和碛口相同的是:安贞堡建筑体量虽然宏大,但也没有和宅外的自然生态(包括生产形态)截然隔离,宅外周边即是水田,宅内南向大平台既是建筑的一部分,也是收获季节的晒场(图3)。

安贞堡平面呈马蹄形,后部为圆弧形,因为地势落差有限,后层房屋与前排房屋的屋檐层层叠加,有紧凑的节奏感(图4)。

图3

图4

安贞堡是围拢屋的一种形式,平面空间的功能性区别十分明确。和北方碛口民宅同样的是,平面空间的功能安排都是以中国特有的以血统为纽带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伦理秩序为标准的,不同的是南方的安贞堡在安排上没有北方碛口狭窄地形的限制,宗法伦理秩序显得更为突出。

民间建筑从根本上说,都和“景观”有关,因为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家庭在建造宅第园林时,第一步都是“看风水”。“看风水”的人在福建被称为“地理师”,也就指明了看的是地形、地貌,建筑周边的“景观”。

看风水的“地理师”自有一套理论标准,上述碛口镇和周边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在百年进程中能保持“有序”状态,正是这套风水标准起着前后代相续相承的内在结构作用。要指出的是,看风水的地理师在实地勘察时注意的是建筑方位,而确定建筑方位的因素在“景观”中的“风向”、“水流”、“山口”的具体状态。地理师会使用一些“阴”、“阳”、“八卦”的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看风水的地理师属于“道家”的职业领域。

须知“山水”、“地理”在中国传统学术分类中属于“堪舆学”,和“道家”有很大区别。

中国传统三大学派:“儒”、“佛”、“道”,之间的区别在于“儒家”强调以“义”的手段,达到“仁”的目标,人生最大理想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佛家”强调通过身心双修,跳出轮回,得到永生;“道家”强调通过练气练丹,求得“不死药”,实现“成仙”的人生目标。

“阴阳”观念起自战国时期,孔子读《易》,著“系辞”。到汉代董仲舒完成对“阴阳”学说的铨释,“阴阳”学说已经成为儒家学说的新成分。这三家对自然山水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儒家论山水,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仁智之乐”;佛家看山水,是皆非实相,亦非非相;道家看山水,是蕴天地灵气,可为仙丹精华。堪舆学中看风水的“地理师”则是以“山管人丁水管财”的理念来阐释山水在景观建筑中的意义。

地理师看“风水”,包含看“山”、“丘”、“陵”等地貌,但不说看“山水”,而说看“风水”,就是因为“山”是不动的,呈静止状态的;风、水都是流动的,呈运动状态的。建筑也是不动的,呈静止状态的,所以看风水,就是为建筑物选择一个方位,这个方位要使建筑物在“风”、“水”的运动包围之中,并且使建筑物在这种运动中能够“聚气”,“聚气”在家庭中就是“人丁兴旺”、“财源滚滚”。

中国地理师在实践观察中发现了达到“聚气”的地形地貌标准,在福建,地理师以建筑物第一进堂屋的供桌位置为定点,向第一进前院墙头望去,以要能见到景观的山头为宜。建筑物外左侧水流在自家宅前的流向要呈外拱形而向右侧后流去为宜。建筑物背后地势要高,这是所谓“背有靠”。这样的景观特点,是建筑前方平坦,视野开阔,远景见山;左高右低,水流不息;背后山林起着阻挡山风作用。作为家庭居宅,不但在功能上是“安全”的,在心理上也是祈福的。倘若在实际地形中有所欠缺,地理师也不动用人工力量去改变地形地貌,而是再用一些如“泰山石敢当”的石刻用以除“煞”,如建筑物后部面对山口,势必受到山风侵袭,于是在建筑物后部墙体另立石料一块,刻“泰山石敢当”五字来挡“风煞”,这是具有实际功能与心理需求双重作用的设计。倘若门前水体呈反弧形而离宅远去,地理师会要求在门前砌半圆形台阶,称为“反弓水”,就只是在心理上寻求慰藉了。

碛口镇地处黄河边的黄土高原,面水背山,地势虽然狭窄,地形还算整齐。相邻的运输村“李家山则地形破碎,尽管如此,风水师还是在这里寻找出“脉理”,规划出“凤凰展翅”的地形地貌。民居院宅就分布在“凤首”的“两翼”上布局,每一个单位民宅都可以“推门见凤首”,远望见黄河,有很好的“山”“水”景观效果。

传统景观建筑设计中,“风水师”、“地理师”先行,他们确定景点建筑位置、门窗朝向、道路布局山石水木分布;然后才是“建筑师”进场。在福建“建筑师”和“风水师”、“地理师”在习俗上是“对立的,互相回避,双方不会在同一个场合出现。如前述,中国传统的“木工”、“大木”和艺术相通,自有一套建筑设计的程式,如样式、空间高、宽、长的比例木构架模式、比例;整体平面布局按照宗法伦理长幼有序的标准展开。其间有砖石雕、木雕及灰塑等匠人的艺术创作按照设计规划要求相配合。民间“大木”的建筑设计师有自己师承的来源,建筑艺术形式有数百年流传有绪的“蓝本”,具体的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经过数百年的磨合,已经基本上融为一体他们考虑最多的不是对建筑材料和工艺的选择,而是材料、工艺如何才能更巧妙展现“这一个”建筑艺术特色的问题。如同一个屋脊,材料不外是瓦、泥但各地各有不同的形象表现。福建安贞堡楼层隔栏以泥灰塑狮,在其他建筑中少见。山西碛口货栈门洞高大,民宅屋脊山墙深雕祈福纹,规整严谨中不乏活泼,就是当地工匠对“这一个”建筑设计艺术思考的表现之一。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景观建筑在与自然环境相谐合的处理中,首先是通过“堪舆”、“风水学”的理论。“风水”的理论在功能上有符合“经济地理”科学因素的部分,这种科学因素的表达,不是通过莱布尼茨强调的“理智的沉思”,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如上述“凤凰展翅”、“泰山石敢当”、“反弓水”的概念都有具体的造型形式,使人产生艺术的“形象”“联想”。建筑设计则在此基础上,更为细化设计的样式,使建筑、壁画、雕塑诸艺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要指出的是,这一切对于景观建筑而言,其理念核心仍不出儒家宗法血统框架下“修身齐家”的意义之外。

[1] 王玉德,王锐 编.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刘道广,陈志华.古镇碛口[M].台北:汉声英文出版公司,2004.

[3] 陈志华,贺从容.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When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s turn to feng shui as their priority choice which partly overlaps the economic geography.Therefore,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integrates kinds of art into one,including buildings,frescoes and sculptures.The design philosophy accords with the Confucianism’s thoughts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managing the family's affairs well.

A study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uhaus’concept of architecture design

LIU Dao-guang

TU986.2

A

1671-511X(2012)05-0087-04

2012-06-21

刘道广(1947-),男,江苏南京人,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景观建筑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火山塑造景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沙子的景观
建筑的“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