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方关系”的MPA教育信息化模式的构建
2012-11-15贺佐成
贺佐成
基于“四方关系”的MPA教育信息化模式的构建
贺佐成
(广东外语职业学院,广州510640)
MPA教育所涉及的MPA教师、MPA教育管理者、MPA学员、MPA学员所在单位之间的“四方不对称的复杂关系”成为构建MPA教育信息化模式的逻辑起点。从这一逻辑关系出发,借助Web服务技术的特性,构建适合并有助于提高MPA教育质量的MPA信息化教育模式。
MPA教育信息化;Web技术;模块;模式
一、MPA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MPA教育信息化提出了迫切需要
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和提升服务质量;有利于研究生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师生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等等。MPA教育对象是公职人员,教育对象的特色性要求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1.电子政务向前推进,要求MPA教育信息化
政府为了适应信息化的趋势,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积极推行电子政务[1],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公共管理组织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它的推行势必对公务员提出不同于传统人才的行政思维方式和网络计算机技术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政府必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执行层对公务员进行“充电”。对于在职公务员来讲,最系统最有效也是最对口的“充电”途径——MPA教育。相应的这就对MPA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MPA教学中增加电子政务理论和网络计算机知识。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MPA教学及其管理本身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2.“工学矛盾”的解决,需要MPA教育信息化
“工学矛盾”是指MPA学员的工作和学习发生冲突所造成的矛盾。从事实来看,由于个人时间有限,再加上正常工作日的限制,矛盾经常发生。对于工学矛盾,从国内高校实际看,大都以牺牲“学”来服从“工”,如缩短脱产学习时间、利用节假日授课,甚至压缩理论课程、降低学位论文标准等等[2]。对此,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学校提出了批评,但是这个责任不仅在于校方,还在于单位缺少必要的配合,更在于我国几千年所形成的强势的“仕官文化”的影响。由于新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要在当前从文化层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但是MPA教育信息化的推行又很紧迫,那么从技术入手未尝不是一条好的途径。
3.MPA个性化教育,要求MPA教育信息化
MPA学员虽然80%以上来自政府部门,但是他们在知识结构、业务技能以及求学目的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有的MPA学员入学之前是学经济的、有的是学数学的、有的是学哲学的;有的学员现在从事经济类工作、有的是教育管理类工作、有的是人事管理类工作。差异的存在导致对MPA教学的要求各不相同,但是很多MPA教育单位并没注意到这点。即使注意到了,也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时间等限制而无法个性化解决。MPA教育信息化将借助Web个性化服务技术打破以上条件限制,为MPA学员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二、理顺“四方关系”,为构建MPA教育信息化模式提供了逻辑起点
如何有效地构建“适合”MPA教育的信息化模式,培养让社会和政府满意的MPA人才呢?“适合”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拟构建的信息化模式适合MPA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二是现有的网络计算机技术能够为拟构建的信息化模式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1.不对称的“四方关系”
MPA教育信息化涉及MPA入学、教学、考试、日常管理、撰写学位论文、毕业等系列问题。主要涉及MPA学员、MPA教师、MPA教育管理者和MPA学员所在单位管理部门(或领导)。这四方的共同愿望就是:MPA学员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但由于四方角色和地位的不同,因此在与MPA学员的关系和对MPA教育的具体要求方面会有所差异。
(1)对于教师来说,教书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希望MPA学员能够按质按量地、真正地学到所教授的理论和经验。MPA学员与老师,特别是指导老师的关系除了学习指导外,MPA学员还会向老师请教一些涉及生活和工作上的一些事情。这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直接关系,而且所掺杂的利益较少,除了师生情意外可能形成长久的朋友关系。
(2)对于MPA教育管理者来说,MPA学员质量越好越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而且由于MPA学员是公职人员,相对于全日制教育,MPA教育给学校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直接。因此MPA教育管理者会采取各项辅助措施来保证MPA教育的质量。他们与MPA的关系是“组织对人”的关系。这种关系规范性多、灵活性少。
(3)对于MPA学员所在单位来说,他们希望MPA学员顺利毕业并且毕业后能给单位带来更好的效益,同时又希望MPA学员在学习期间不影响本职工作,甚至有些单位把完成单位布置的工作摆在对MPA学员要求的首位。这种要求会通过“单位人事管理部门”和“学员的直接领导”发出。学员与所在单位的关系兼有“组织对人”和“人对人”的双重关系。这使得这种关系既具严肃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
(4)对于MPA学员来说,希望通过MPA教育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个人职业的发展。他们希望在MPA学习期间既能学好知识,做好工作,又能广结人缘。
上述以MPA为中心的四方关系中,由于MPA学员的编制、财务和未来的发展都主要在单位,因此相对于学校MPA管理部门和教师来说,单位与MPA学员的关系更紧密,在对MPA学员的影响方面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
2.单位的强势地位与其在MPA教育管理中的缺位
如前所述,从整体来说,教育管理者、教师、MPA学员和学员所在单位对MPA教育的要求有共同的一面,但是在具体时空和事件上又有可能产生矛盾。这是因为三方的要求最终都集中在具体的学员身上(如图1)。三方要求产生矛盾时,学员一般会根据“两权相比取其重”的原则,服从于处于强势地位的单位。
在当前的MPA教育环节中,处于最强势一方的MPA学员所在单位,在MPA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的现象。MPA学员所在单位通常只在与校方签订委托培养合同时出现过,在后来教育教学中很少直接参与。反而,他们时常出于单位需要凭借着自己对于MPA学员的强势地位干扰正常的MPA教育教学。学员面对冲突做出不利于教学的选择,MPA管理者和教师则可能会根据学校相关的制度来对学员进行适度的惩罚或者放弃惩罚,因为惩罚太重或太多,可能会影响学校MPA未来的招生,这是学校所不希望看到的,这种学校放低要求的情形,在地方特别是MPA招生竞争较大的省份表现得尤其突出。从而偏离了原有的MPA教学计划,影响了MPA教学的质量。
从上面分析可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处于强势一方的学员所在单位,没有直接参与到MPA教育教学中。学员所在单位方并不知道学校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也不知道学员在学校的学习进度,更不知道学员哪天要上课,哪天要考试,从而无从主动地配合学校对于本单位MPA学员的教育。
既然MPA教学中,学员所在单位这么重要,那么为什么过去和当前的MPA教学没有直接让他们参与进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即单位、学校和教师基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为了培养一个MPA学员,三年中不断地交换意见,况且学员这么分散,涉及的行业这么多。总的一句,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阻碍、隔断了他们进行交流的可能。
化解这种“阻碍和隔断”,理顺MPA教育四方关系,成为了MPA教育信息化模式构建的逻辑的起点。
3.Web技术的功能,为MPA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能性
如何从这一逻辑出发,构建出具有可行性的教育信息化模式,就是“第二个适合”的内容了,即现有的网络计算机技术能够为拟构建的信息化模式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Web Services是一种面向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它提供了一组良好的接口规范,将不同地域、行业和部门间系统平台上的各种应用封装成不同的服务,通过网络发布,实现共享。这种共享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非时性,是指可以选择同步或异步接收信息,在Web信息资源共享中,参与者不需要同时处在公开的情境中,个人可以在家中的电脑网络上参与共享;二是内容广,由于Web的信息载体是电子,传播方式是比特,一块小小的芯片所装的内容相当于一个大型图书馆,信息内容不受空间的限制;三是对象广,由于Web造就的信息资源共享,不管你身在何地,只要会简单地操作鼠标,找到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轻松地了解所需要的信息;四是多向互动,Web造就的信息资源共享降低了中间层次的中转作用,网民可以通过Web直接发表意见,对方也可以直接反馈[3];五是个性化服务,Web技术可以使信息交流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可以根据服务对象个人的特点提供特色化的服务。
Web技术的特点和功能能够满足沟通四方关系的结构需要,为拟构建的信息化模式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三、基于“四方关系”,借助Web技术,构建MPA教育信息化模式
为了提高MPA学员信息素养、实现“双方—多方”的交流以及个性化教育服务,笔者根据上述四方关系,借助web技术来构建以下四方模块。
四方模块(如图2)是指MPA学员学习模块、MPA任课教师授课模块、MPA教学管理模块以及MPA所在单位管理模块。MPA学员模块是本系统的中心模块,其他模块的设计都围绕着学员的学习来进行。在教学模块中,为了使四方在虚拟中交流互动,便利地进行多方、多角度地讨论,模式中还设置了四方交流平台。
1.MPA学员学习模块
由于MPA学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过工作经验的成年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强。因此,学习模块设计中贯彻的指导思想就是,服务于MPA学员的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
MPA学员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了解所有课程的内容、课程的信息(授课老师、时间等)、课程的难点等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和特色进行课程选择,这将大大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和针对性。
MPA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时间选择性地参与同步或异步讨论。讨论既可以是学员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学员与教师之间的学习讨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这五个便捷、灵活的“任何”,直接体现了学员主动学习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干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在“四方交流平台”中,MPA学员可以就自己工作中的困难向老师请教,可以就自己学习中的疑惑与所在单位管理者进行交流,也可以就自己的学习安排与MPA管理者进行讨论等等。
2.MPA任课教师授课模块
第一,在MPA任课教师授课模块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模块提出学员学习的主题和任务,激发学员的认识需求,使学员产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第二,教师可以通过模块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开发和提供学习资源,或有针对性地引导学员探索;第三,学员不是孤立地自学,教师根据学员不同的情况,利用Web技术的交互性,组织协作学习,教师与学员及学员之间的互动学习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第四,根据学员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完成作业、进行测试,以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员的认识情况。
在“四方交流平台”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校MPA教育管理部门交流了解MPA学员的总体情况,掌握学员的学习时间和进度;教师可以与MPA学员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或者直接领导进行学员学习情况的交流,学员所在单位可以根据学员的工作情况向相关老师提出建议,甚至双方可以一起为某一位MPA学员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3.学校MPA教学管理模块
学校MPA教育辅助部门通过MPA教学管理模块,能够对学员的学习进行监控和管理,能够对学员的基本情况进行适时更新,当然整个MPA教学系统的日常维护,信息的收集、处理都由他们负责。
MPA学员个人资料管理,用于保存学员的个人资料和学习资料,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过的课程及成绩、自学能力、擅长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使用网络情况,在课堂和实验中的现实表现等等。
在“四方交流平台”中,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平台与学员所在单位进行直接交流,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学校的教学安排和相关学员学习的进度,同时也通过这种交流来向单位征求对学校MPA教学的意见,并反馈给学校的决策层。同时也可以与学员适时交流,了解他们对学校MPA教学的建议和服务方面的要求,并向他们通报各自学习的进度及其他相关情况等。当然也可以直接与学校的授课老师、指导老师进行教学沟通。
4.MPA学员所在单位管理模块
委培单位根据委培合同有权了解学员在MPA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本模块就是在保证学员“隐私”的基础,为了让单位人事部门和领导更加主动地了解学员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而设置的。
单位通过这个模块可以了解学员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根据学员的学习进度合理地布置工作。
在“四方交流平台”中,单位可以与学员的指导教师就学员的培养交流意见;可以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就学员的教学安排进行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单位管理部门对本单位的MPA学员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更有利于化解学校和单位对学员要求的冲突。
以上四个模块共同组成了MPA信息化教学模式,模式的构建只是搭建了技术平台。模式的运行还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教学制度、教学设备和人员的配合才能最终完成,因此需要MPA教学各方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和推行这一模式。
[1]汪玉凯,赵国俊.电子政务基础[M].北京: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44.
[2]杨启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工学矛盾[J].高等教育研究,2008,(5):57 -61.
[3]贺佐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公民知情权的实现[J].湖北社会科学,2008,(5):49 -50.
G640
A
1001-7836(2012)09-0001-03
10.3969/j.issn.1001 - 7836.2012.09.001
2012-06-30
湖南省学位办教改课题《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实证研究》,湘潭大学教改课题《基于Web技术的MPA教育信息化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主持人:贺佐成
贺佐成(1978-),男,湖南耒阳人,教务处副处长,讲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网络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