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拓展训练课程研究
2012-11-14王海棠
王海棠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体育军事部, 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拓展训练课程研究
王海棠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体育军事部, 浙江 杭州 310018)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和拓展训练项目特点进行分析,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评价方式设计等方面构建拓展训练课程,旨在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
0 前 言
2002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中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1]。其中社会适应的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4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应处于完美状态[2]。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心理和身体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因为现代生活的安逸、家长的保护和溺爱,以及学校疏于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经不起失败,心理稳定性差的个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的专门建设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个人生活的满意感和幸福感。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某门技能的掌握或单纯的知识掌握,而是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学会与人共事,养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态度,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经得起风险的考验,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不能正确、现实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缺乏合作精神等等。而我国高校大部分体育课仍偏重于传统的技术传授,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单调,且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锻炼身体习惯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因而在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的效果方面,实效性不强,也影响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自然衔接,难以实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定的体育课程目标。而拓展训练是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中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但是,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因此,研究课程体系已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拓展训练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创造了一种非常态的情景,让受训者从这样的情景中发现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使人强烈地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荣誉感,深刻的体会“重要的不是我,而是我们[3]”。 这些课程又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个人项目的目标是通过个人项目使个人充分发挥出体能和心理上的潜力,经受一定难度的考验,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这一人生真谛,将使受训者刻骨铭心。集体项目的目标是增进队员对团队力量的认识、培养受训者的归属感、感受沟通与合作、融洽人际关系等。
社会适应能力是在适应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其能力体现在能够调节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个体与社会环境能达成协调统一的状态[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心理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②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包括各种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③对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各种活动规则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形成,如学习、交往、工作、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 课程原则设计
1.1拓展训练的人际交往性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然面对各种社会关系,必然进行社会交往。只有充分认识社会交往对每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才会认真对待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会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进行社会交往[5]。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能力的互动过程中,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学到了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社会规范,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行为和责任,学会与人平等相处和竞争,养成了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习惯,从而自立于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成熟的、社会化的个体。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他们的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让所有的成员参与到项目中。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实质都是团队成员不断沟通并达成目标的过程。而项目实施后的分享阶段,因为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学生更自信地在别人面前发言,一旦发言被别人认可就进一步强化了表达的愿望。而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更容易认真倾听,通过身体活动和语言交流进行充分的沟通训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1.2拓展训练的抗挫折性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由于社会进步,时代变化很快,各种社会要求都会被大学生所反映,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各种与现实有矛盾的需要和动机。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各种挫折是必然的和无法避免的。通过挫折教育,达到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仅能保持身心平衡,而且能战胜挫折。事实表明,青年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磨砺的经历,就很难具有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也就不可能具备完成历史使命和适应现代社会竞争机制的良好素质[6]。培养应对挫折能力也是大学生有效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遭遇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整和转变,积极改善挫折情境,解脱挫折状态。正确应对挫折有助于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培养个体的坚强意志,引导个体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个体的追求得到完善和提高;拓展训练在布置的场景和任务中、在合作与竞争中、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在完成训练项目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在挫折中个体在团队的帮助和鼓励下,不再退缩,积极寻找方法,克服困难,在项目实施和总结、提升中,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3拓展训练的社会角色规范性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与他人交往,能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相应调整,做出恰当的、合乎角色的反应。通过拓展训练角色的学习使同学们懂得了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行为的期望,有利于人们懂得“做什么像什么”的社会意义[7]。通过拓展训练项目角色的学习,还可以使同学们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团队是由每个个体即角色构成的,角色是与其在团队内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团队不仅期待着每一角色都能履行与角色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都能遵守其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期待着履行权利、义务和遵守行为规范的质量。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规范”意识的最佳场所,团队就是通过这种对每个个体的期待来实施一定监督的。作为已经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而言,在参加项目体验时,十分重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自身更加注意强化角色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自主地控制、支配和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设身处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考虑问题,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角色扮演往往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集体的配合,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使学生从角色扮演或互换中体验人生,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8]。
1.4拓展训练的目标性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没有目标的个人是没有方向的,没有目标的团队是难以有前进动力的。社会学家通常将目的理解为最终目标,而把目标当作一种为目的服务的手段。大多数体育活动项目只能在“社会”的环境即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例如竞争、冲突、分享、合作、共处、辟让、包容、突变、角色和角色转换、赞扬、批评、成功、失败、规范、处罚等等。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9]。在拓展训练中,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目标要实现,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必然会存在自觉不自觉地竞争,这样团队在协调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清楚这个目标,感到有吸引力,人人明白,人人努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虽然每个人都有职责和分工,但每个人的基本任务都是争取集体的胜利,所以要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一个人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小组(团队)的成就,就是个人的成就,将个人融入小组(团队),讲求集体荣誉,追求小组(团队)的最大效益,这样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目标意识。
1.5拓展训练的合作学习性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特别强调学生的进步情况让学生体会成功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10]。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平等相处的合作学习环境。它有更为鲜明的人际交往互动、实践体验的现代教育理念特点。拓展训练以它“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领悟做人的道理,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增加团队的向心力、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等。在群体合作活动中,谁也不愿意给自己的团队丢脸。因此,必然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个体的潜在能力。在群体合作中,个体间必须相互理解、相互接受、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支持群体活动的目标、动机,以形成统一意志,获取最大的成效。在群体活动中,通过相互配合、动作协同、默契合作,建立起特殊的关系与友谊。这种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在群体活动中,组织调配、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等为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课程目标设计
2.1参与目标
利用室内或室外场地开展以团队、个人形式的拓展训练项目活动,人人参与项目活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灵敏性、协调性、爆发力等,培养学生敢于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良好个性。
2.2认知目标
通过拓展训练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3技能目标
通过拓展训练的课程培养学生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能掌握发展身体素质和体能的知识和方法。
2.4情感目标
利用拓展训练运动的特点,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完整准确的自我概念,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培养自尊与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感;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敢于拼搏、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和斗智斗勇、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坚强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与情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
2.5发展目标
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主锻炼的能力,积极营造学生良好的锻炼环境、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意志力、注意力和抗挫折能力等非智力核心能力,并期望产生积极的、持续的后效应。
3 课程内容设计与分析
3.1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和保证,因此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兼顾教学、工作、生活、发展等因素全面考虑,要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第一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重新选择并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非常有效地挖掘了体育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培养未来职业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提供保障和支持。
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特殊体育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具有“相应性”和“适用性”,与未来的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紧密联系。众所周知,许多非智力因素,如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若采用传统的“说教”方法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用通过拓展训练的体能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手段,常常可以使“准职业”人员正确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充分认识团队群体的作用,增强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从而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教学目的。
课程内容的选择严格按照以上要求选择了 14个项目,14 个项目的名称和教学目标见下图。
3.2课程内容分析
3.2.1 拓展训练对学生社会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改善。拓展训练通过团队的构建,让个体在短时间内要积极融入到团体之中,在项目实施中去克服不曾碰到的困难和挫折,需要和团队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受训练项目氛围和目标的影响,学生能够认同团队的力量,服从团队的需要,克服小我,顾全大我,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拓展训练在布置的场景和任务中、在合作与竞争中、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个体遭遇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整和转变,积极改善挫折情境,解脱挫折状态,培养了学生应对挫折能力,也是大学生有效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都为学生提高社会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3.2.2 拓展训练改善了学生对社会角色的适应。对社会角色的适应是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与他人交往,能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相应调整,做出恰当的、合乎角色的反应。通过拓展训练项目,可以使同学们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而且各种社会角色都有一整套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角色要遵守与其在团队内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学生在参加拓展训练项目时,十分重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自身更加注意强化角色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自主地控制、支配和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从而更加深化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改善了对社会角色的适应。
3.2.3 拓展训练改善学生对社会活动的适应。个体对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各种活动规则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形成,如学习、交往、工作、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拓展训练通过设计有目标的活动项目,创造克服困难的场景,让学生个体在目标的指引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团队的帮助下,帮助自己,也帮助团队实现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中让学习者亲身经历、体验、感受、觉悟、交流、分享、提升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生活学习实践中, 改变了观念,增强了意识,锻炼了能力,改善了学生对社会活动的适应。
4 课程评价设计
在拓展训练课程评价中,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为保障。评价内容多元化,兼顾多个智能领域,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突出技能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实行完成具体项目或任务与分享回顾等形式相结合,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时间要多元,贯串于学习的全过程,实行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重视平时考核,以体现学生的发展。评价理念是关注学生起点行为以及潜在能力的发挥;评价重心是基于学生个体优势的发挥;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满足多元需求;评价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以学生成长发展为导向;评价的结果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受到尊重,并且有信心发展自己的能力。“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从而在评价目的上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技能的掌握,最终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5 结 语
拓展训练是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拓展训练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量身定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创造了一种非常态的情景,让学生从这样的情景中发现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使人强烈地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荣誉感。拓展课程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加实践,而是要根据职业岗位的一般身体素质、特殊的“身体—心理”素质、特殊岗位的体育知识和岗位适应能力等的需求特征,进行课程设计、进行工作项目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让学生在学习技能和增强体能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不同项目的场景设置,让学生迅速改变角色定位,融入到团队活动中去,增强团队成员对陌生环境、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让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环境、社会角色、社会活动更好地进行改善和适应,达到真正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健康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2002.
[2] 于可红,金福春. 健康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5-103.
[3] 郭建平.体育拓展运动的内容与分类[J].湘南学院学报,2005(5):110-113.
[4] 阳海英,张庆建.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3):15-17.
[5] 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 王敏.高等学校开展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7] 党卫国,王虹.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81-83.
[8] 方礼钦.谈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阴山学刊,2006(9):75-76.
[9] 林勇.学校体育的社会适应目标及实施[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11):73-75.
[10] 焦春.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ResearchonOutwardTrainingCousebasedonCollegeStudents’SocialAdaptability
WANG Hai-t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iutary Training,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China)
The paper build an outward training course system improving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based on design principle, design goals and design content from experience outward team curriculum.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outward training course system
2011-11-20
王海棠(1979-),女,浙江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体育教学与体育心理学.
1004-3624(2012)01-0095-04
G804.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