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效新书》的刊行与武术内容考
2012-11-14李晓艳
李晓艳
(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纪效新书》的刊行与武术内容考
李晓艳
(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纪效新书》是一部军事论著,又是一部武术经典。依据历史文献和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考论《纪效新书》编纂的时代背景和刊行过程,简要介绍该书的武术内容。在明朝“北虏南倭”的历史背景下,《纪效新书》由戚继光据训练实践三次刊行,经后人多次重刊和点校,有“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两种。“十八卷本”《纪效新书》中记载有6种武艺,武术动作88势,其中拳法32势。
纪效新书;刊行;武术
《纪效新书》由戚继光(1528-1588,字符敬,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著述,是一部“诲三军俾习”的军事论著,又是武林中人长期探研追索的一部武术经典[1]。书中记录了许多明代的珍贵武术技术资料,为留存生动可贵的武术技法史料,推动武术的传衍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纪效新书》是研究明代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在武术史著中多有提及和介绍,例如,武术研究院版《中国武术史》(2003)、崔乐泉著《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2006)等。为了对《纪效新书》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怀着敬慕之心认真查阅马明达、高杨文、陶琦、松田隆智、范忠义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和考论了《纪效新书》编纂的时代背景和刊行过程,并简要介绍该书的武术内容。
1 《纪效新书》编纂的历史背景
1368年,朱元璋(1328-1398)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2]。太祖朱元璋明朝建国以来,政治由乱入治,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成祖永乐帝时进入全盛时期。明朝正德(1506-1521)出现中衰,嘉靖(1522-1566)初期重新推行新政,政治及国力一度有所恢复,但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社会各种矛盾萌发,频频发生的农民反乱规模日益扩张,国力再次出现衰退,同时面临着严重的“北虏南倭”的内扰外侵问题。
嘉靖年间,沿海倭寇入侵次数激增[3]。嘉靖32年(1553),为对抗入侵,戚继光被任命为“署都指佥事”,主要负责山东倭寇防备。嘉靖34年(1555),转任“浙江都司佥书”,第二年被任命为宁绍台参将,负责宁波、绍兴、台州大范围区域的讨伐倭寇的任务。初期的倭寇讨伐任务,由于明朝将军腐败及能力不足,加以兵士士气低下,进行得并不顺利。虽然戚继光几度击退倭寇的入侵,但当时的军队并无法长久胜任。在浙江省舟山本岛西部岑港一带的抗倭作战中,由于无法彻底清除倭寇而被解任。以此为戒,嘉靖38年(1559),戚继光决定直接募集新兵亲自训练,“请招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号为“戚家军”[4]。
嘉靖39年(1560年),戚继光自创“鸳鸯阵”,著“凡十有四卷,计数万余言”的《纪效新书》。戚继光以招募组建的军队训练实践为基础,根据鸳鸯阵“长短兵迭用”的特点,记录军队训练过程中的各项兵士训练项目,集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等内容为著,名曰《纪效新书》。夫曰“纪效”,所以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实皆本于躬所亲历履者而著之,其词率如口语,不复润饰,盖宣谕军众,非如是则不晓耳[5]。
嘉靖40年(1561)倭寇大军入侵台州,“戚家军”先后于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役中消灭、俘虏倭寇一千余名。此役重重打击了台州的倭寇势力,被称为“台州大捷”。台州大捷后,嘉靖45年(1566)之前(有学者认为是嘉靖42年)戚继光在初编的十四卷基础之上,补入了新的内容,扩充为“十八卷本”的《纪效新书》,并将《纪效或问》和另外两篇文章《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和《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一起,置于卷首。
嘉靖41年(1562),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支援福建。此后“戚家军”于黄屿、牛田、林墩大捷,歼灭五千敌军。嘉靖41年(1562)12月,戚继光成为副总兵,彻底歼灭福建倭寇,平定了福建沿海的倭患。嘉靖42年(1563)10月,戚继光成为总兵官,军队驻扎在福建、浙江的金华及温州要地。嘉靖44年(1565),戚继光率领军队至广东等地,与俞大猷(1503~1579)合作,完全平定广东沿海的倭寇。自嘉靖34年(1555)到嘉靖45年(1566)共12年,戚继光连续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百多次与倭寇的战争中获得胜利,“戚家军”威名远播。
嘉靖时期,不仅面临着南倭外寇,还有北塞入侵。北方蒙古鞑靼连年在长城一带作乱破坏,严重威胁着内地安全。嘉靖6年(1527),“小王子两寇宣府,参将王经、关山先后战死”。嘉靖29年(1550)发生“庚戌之变”,鞑靼进犯北京,明朝政府任凭俺答的军队在北京城外肆意抢掠达八日之久,“捆载而去”[6]。嘉靖42年(1563),蒙古大军再次入侵,明朝于顺义、山河、京师实施戒严体制。隆庆元年(1567),蒙古族入侵至苏州,蹂躏昌黎、抚宁、乐亭等地,明朝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莫大损失及威胁。北京派出戚继光对抗蒙古军,并只允他三万士兵,此与戚继光申请的十万兵相差甚远。戚继光制定训练兵士的具体要项,并严格要求兵士们遵从各项训练项目,全面改良以前使用的弓、箭、大棒、线枪、快枪等武器,并新增加用来防御南方倭寇时使用的藤牌、狼筅、长枪等。另外,在全面性的军制改革中,其特别强调严格的指挥及严密的配置之必要性。1571年,戚继光总结指挥经验,集各项训练要领为大成于《练兵实纪》一书。隆庆2年(1568),戚继光击退朵颜(朵颜是明太祖时在北方被征服的蒙古诸部设立的卫所。原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明朝统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首领长董狐狸及其外甥长昂的进攻。此外万历3年(1575)大破长秃(朵颜酋长董狐狸之弟)的侵入军,让朵颜三卫彻底屈服,明朝恢复安定的生活[7]。
万历10年(1582),明朝的首辅(首席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1525~1582)病死,反对张居正的势力获权,并弹劾戚继光。万历11年(1583),戚继光被配派广东。之后戚继光再付诸心力于兵书的重整,以过去著作“十八卷本”的《纪效新书》及《练兵实纪》(1571)为基础,在万历12年(1584),完成“十四卷本”的《纪效新书》。“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是以戚继光对抗东南沿海的倭寇及在苏镇的士兵训练与防卫经验等为中心,再加上治军思想后,将军事技术体系化的一本书。万历15年(1588),戚继光在故乡过世。
2 《纪效新书》刊行种类和内容
《纪效新书》由戚继光先后三次编纂、修订、刊行,其善本已无存于世,而经后人重刊的传本极多。明朝以来《纪效新书》的刊行种类有“十八卷本”及“十四卷本”两种。
2.1 “十八卷本”《纪效新书》
戚继光原著的“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只有《嘉靖41年刊本》(1562)一种。他在浙东时将“十四卷本”《嘉靖39年本》(1560)中补足布城、旌旗、守哨、水兵四卷,予以编纂、刊行“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嘉靖41年刊本》被重刊为多种版本,有《东牟戚氏刊本》(1567~1572,现藏于台湾图书馆)、《河南重刊本》(隆庆3年,1569,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周世选刊本》(别名《徐梦麟刻刊本》万历23年,1595,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江氏明雅堂刊本》(万历23年,1595)、《学津讨原丛书刊本》(别名《虞山张氏刊本》、《照旷阁刊本》,嘉庆9年,1804,)等版本。
《纪效新书》卷首由两篇《公移》和《纪效或问》组成,正文依次为《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洪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十八篇。
1988年,马明达先生点校《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收录于中华武术文库古籍部,人民体育出版社),在多数重刊本之中,选择清代的“十八卷本”《照旷阁刊本》,并以存在中国的《纪效新书》史料为限定,比较其它版本、补充了“谱”的记述。特别在武艺部分点效的时候,以《武备志》、《三才图绘》、《正气堂集》、《手臂录》等为例补足说明。199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兵书集成》点校了《纪效新书》(明周氏选原刻,清张海鹏订本)。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范中义等编订的校点注释本,该书以隆庆本为底本进行了校勘。以上是近年来出版的《纪效新书》中较好的几个本子。在国外,朝鲜有安营刊本,日本有宽政9年(1797)、10年和安政3年(1856)刻本,流传甚广[8]。
2.2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
戚继光所著“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有《嘉靖39年本》(1560,无存)和《万历12年刊本》(1584,无存)两种。依照《戚少保年谱耆编》[9],戚继光于嘉靖39年(1560)在浙江编纂“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但并无《嘉靖39年本》(1560)的相关刊行记载。万历12年(1584)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是戚继光晚年于广东亲自校对而成的著作,依据“十八卷本”的《嘉靖41年刊本》和《练兵实纪》(1571),加以防御南方倭患、北方穷寇的指挥经验为基础编纂、刊行。该“十四卷本”的《万历12年刊本》(1584)被誉为比“十八卷本”的《嘉靖41年刊本》(1562)内容更为完整的军事作品。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可考的版本有《李承勋刊本》(万历16年,1588),《庄氏重刊本》(万历20年,1592),《福建布政司刊本》(万历21年,1593),《万历22年刊本》(万历22年,1594),《王象乾刊本》(万历31年,1603),《崇祯17年刊本》(1644)及复本等。清朝至民国年间国内没有刊本,国外日本有弘化二年(1845)翻刻本和文久3年(1856)在弘化2年本基础上的补刻本。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不同于“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它吸取了二书的精华,又补充了新的内容。翻开“十四卷本”的目录,可以看到共有十二篇,即《束伍》、《耳目》、《手足》、《比较》、《营阵》、《行营》、《野营》、《实战》、《胆气》、《守哨》、《舟师》、《练将》。除去《手足篇》由三卷构成,其余各篇皆为一卷,共十二篇的十四卷本。这和“十八卷本”相比差异相当大,除《束伍》、《比较》、《行营》、《守哨》、《舟师》(水兵)五篇篇名相同或近似外,其余均不相同,其最大的差异是“十四卷本”增加了《胆气篇》和《练将篇》。“十四卷本”与《练兵实纪》的九卷九篇颇为相似,但《练兵实纪》没有《守哨》和《舟师篇》。由此可见“十四卷本”更多地采用了《练兵实纪》的内容。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清代以来没有被重刊的记录,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十四卷本”删去了《拳经捷要篇》,从严格的军事学意义上是不无道理的,但社会上很多人对拳经感兴趣,因此对“十八卷本”的兴趣也在“十四卷本”之上了[10]。1998年范中义编著的《戚继光兵法: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注释》,2001年《戚继光文集》记录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的内容,并在书中对“十四卷本”进行了详尽评述。
3 《纪效新书》的武术内容介绍
“十八卷本”《纪效新书》的武术动作呈现方法有“图”跟“谱”。“图”有“Illustration”的意义,是动作的直观表现;“谱”有“Description”的意义,用来说明描述武术动作图。书中武术内容主要在第十卷《长兵篇》、第十一卷《牌筅篇》、第十二卷《短兵篇》、第十三卷《射法篇》、第十四卷《拳经篇》,其中论述的武术动作和武器种类见表1。
表1 《纪效新书》中的武术动作与武器种类
以上五卷中尤以《拳经篇》最为著名。戚氏搜集民间多家拳技,择优编成三十二式拳法,逐一绘成图势,并配以注诀,提示各势之技理,以利士卒训练掌握。如此图文并茂的编撰方式,开创了武术论著新体例的先河[11]。近代武术史学家唐豪在《戚继光拳经的研究及其评价》(1935)中论述:“研究古拳法的材料,于是乎惟有戚氏的拳经。”《拳经捷要篇》专论拳术的技法与学理,是一篇系统整理、总结、提炼明代民间多种优秀拳技的上乘之作。江百龙等编著的《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2008)对《拳经捷要篇》技理成就和“三十二势拳图注诀”要义进行了评析,内容详实。
十四卷本的《纪效新书》中删掉了十八卷本中非常著名的“拳经捷要篇”,但增收了“十八卷本”中未有的日本刀谱及其演练方法[12],“十四卷本”中《手足篇》第三卷中的“长兵”已不涉及枪法,而是“火器”,至于枪法,戚继光则将其放在了十四卷本中的下一卷《手足篇》第四卷中,而这一卷通篇讲的都是冷兵器, “短兵长用解”说: “藤牌、腰刀、长刀、偃月刀、钯、棍、钩镰、鞭、 简、挝、锤,皆短兵也”。十四卷本中删去“拳经捷要篇”,说明了当时军事装备变化,以及火器的发展所引起的军队编制、军事技术、军事训练等许多方面的变化,并对武术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13]。
4 结 语
《纪效新书》有军事理论、有条例制度、有武术技巧、有建筑工程、有前人之观、有自我创见……凡此种种,事无巨细,尽收其中,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在以使用冷兵器为主的明末发挥了重要的抗侵御敌作用。时至今日,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军事思想可供借鉴,而且在传承武术精要,发展体育事业,强健国人体魄上发挥着独特价值。另外,在考述时深刻感受到,戚继光将军的戎马一生无不闪耀着实践和创新精神,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纪效新书》历经三次修订、完善,成书过程给我们展现了戚继光的“实践论”,知识从实践中获得,在实践中形成理论,最后放到实践中检验。体育工作也可以沿着他的道路,敢于实践,锐意创新,善于总结和升华,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工作事业是无往而不利的。
[1] 邱丕相. 古代武艺与今之武术—读《纪效新书》一得[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9(1):82-83.
[2] 傅衣凌,杨国桢,陈支平. 明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
[3] 虞裴明. 戚继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1.
[4] 阙勋吾,覃启勋.中国历史文选下册 (明史212卷戚继光传)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83.
[5] 刘聿鑫,凌丽华.戚少保年谱[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6
[6] 谷应泰[清].明史纪事本末第三册(卷五十八议复河套)[M].北京:中华书局,1977:887-889.
[7] 高杨文,陶琦.练兵实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1:7-8.
[8] 范中义.戚继光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31-347.
[9] 高扬文,陶琦.戚少保年谱耆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34-35.
[10] 马明达点校.纪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7.
[11] 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9.
[12] 马明达.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269.
[13]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80.
[14]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6] 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篇)[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 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8] 范中义.戚继光兵法: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9] 高扬文,陶琦,范中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戚继光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0] 曹文明.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戚继光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1] 温力.从戚继光的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看火器的发展对军事和武术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52-153.
ThePublicationandtheWushuContentsofJiXiaoXinShu
LI Xiao-y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Ji Xiao Xin Shu is a Wushu classic.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the contents of Wushu in the classic will be introduced after combed the background of its compil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its circulation.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Bei Lu Nan Wo”, the classic had been printed and published by Qi Ji-guang for three times and then reprinted and revised by the descendants several times, the classic has “eighteen volumes” and “fourteen volumes” . In the “Eighteen-volume”, it has recorded 6 kinds of Wushu and 88 postures including 32 kinds of fist positions.
Ji Xiao Xin Shu; Publication; Wushu
G812.9
A
2012-03-19
李晓艳(1980-),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
1004-3624(2012)04-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