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解痉治疗面肌痉挛30例疗效观察
2012-11-14严德庆
严德庆
(云南省蒙自市人民医院,云南 蒙自661100)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一种单侧面部无痛性、间歇性、不自主地阵发性抽搐为主的病症。常先起于下眼睑,病情发展缓慢,逐步扩大依次波及到面部其他肌肉,尤以颧部为甚。发作时面部肌肉频繁地抽搐数分钟或更长,间歇时如常人,入睡后停止。可因情绪激动、紧张、疲劳、用眼过度、睡眠不足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多见于女性。笔者运用益气解痉法治疗面肌痉挛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门诊随机患者,按单双分组,单数为治疗组,双数为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男7例,女5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2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天。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关于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①中年以后发病,女性多见;②抽搐初多从眼轮匝肌开始,可扩散至面颊肌、口轮匝肌,甚至颈阔肌;③紧张劳累后加重,入睡时停止,不可自行控制;④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并排除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Meige综合征、癫痫、癔病以及各类颅内病变等引发的继发性面肌痉挛;⑤头颅CT、MRI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1]。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选穴:足三里,经验穴一(颧弓与外眼眶之夹角处),经验穴二(眼眶外下方,以指腹轻扪颧部,面肌抽动最强处为中心点,左右0.5寸处为两个辅助点)。配穴:合谷、太冲。针刺法:仰卧位,足三里、合谷、太冲取双侧,经验穴取患侧。针刺顺序先针足三里,得气后以拇指抵住针尾,食指配合固定,用中指的指甲轻刮针柄数下适当延长针感,继针合谷、太冲、经验穴。针刺经验穴一时手法宜轻,缓缓进针半寸左右即可,如遇阻力可稍调针尖方向,不宜重手法大幅提插,以免造成局部血肿,经验穴二依据患者面部胖瘦应骨膜及可。接用6805-A电针仪,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
2.2 对照组 选穴:患侧颧髎、四白、下关、地仓。配穴:双侧合谷。针刺法:仰卧位,常规刺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2组均10天1疗程,中间休息1周,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2]治愈:治疗后痉挛完全消失,面部肌肉不再抽搐,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及沉紧感基本消失,仅在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有轻微抽搐;好转:治疗后症状缓解,面部牵拉、抽动明显减弱,发作次数减少,痉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见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4 体会
本病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面神经出脑桥区(Root Exit Zone,REZ)受血管压迫被认为是面肌痉挛的常见原因,临床常见压迫面神经的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后下动脉(PICA),以及椎动脉(VA),或者同时存在上述两三种血管。占位性病变及贝尔氏面瘫也是面肌痉挛形成的一个原因,尽管贝尔氏面瘫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是由炎症引起,炎症导致面神经受血管压迫以及局部缺血和脱髓鞘,从而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其发病机制经过Gardner、Dandy和Jannetta及以后的一批学者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说:①“短路假说”或称“周围学说”:REZ段无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缠绕,该部位长期受血管压迫而受损,暴露的轴突相互接触,神经纤维之间发生跨突触传递的异位冲动。② “点燃假说”或称“中枢学说”:RER区受血管压迫,血管的搏动性刺激类似点燃,产生逆行冲动,诱使面神经核兴奋性增高并使得静止突触激活,从而产生面肌痉挛[3]。中医对本病名称、病因病机没有专门详细记载,多认为属“筋惕肉”、“风证”、“痉证”。“知标与本,用之不殆”,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不固,风寒之邪入袭面络客于阳明,其邪留滞而致经气运行不畅,面部经筋失养,筋脉收引而出现面部肌肉拘紧;或因素体虚弱,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水不涵木,或素体阳亢,引动肝风所致。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安页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面肌痉挛本虚标实临床表现多在阳明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本法首取足三里穴并行刮针手法以加强针感振奋经气,益气升阳,强壮筋脉,解痉熄风。《素问·调经论》:“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经验穴直取面部颧肌、上唇方肌、颞肌,以抽动处为腧,《灵枢·官针第七》:“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依之以抽动最强点为中心点,左右加刺一针,调节局部气血,疏通局部经脉,濡养缓急。接上高频率脉冲电,从细胞电生理学角度理解,高于面肌痉挛频率的脉冲电针刺激有“抢先占领”的效应,可以抑制病理性的神经冲动及传导,从而抑制面肌痉挛[4]。《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盛则动”,本病也因久病、过劳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或情志抑郁,肝气不疏,肝阳上亢,循经上扰所致。《针灸甲乙经》:“痉,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原穴有调整脏腑经络虚实的功能,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玉龙歌》:“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四总穴歌》曰“面口合谷收”,是治疗面口疾病的要穴,与太冲相伍谓之开四关,功在宽胸解郁,疏肝理气,解痉柔筋,辅助主穴共同发挥标本同治的作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曹莲瑛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72.
[2]杨万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7.
[3]焦伟 .面肌痉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1):62~64.
[4]郭锦华 .不同脉冲频率电针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