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疗效果观察
2012-11-13陈俊杰
陈俊杰
(钟祥市第三人民医院 内科,湖北 钟祥 431900)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RB-ILD)为特发间质性肺炎的一个组织类型,原因尚不明确,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以活动和咳嗽后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高分辨CT呈模糊影显示,胸片表现为结节状间质影或弥漫性网织影[1]。病理学特征表现为有大量的含色素巨噬细胞在呼吸性细支气管炎及其周围的气腔内聚集,有轻至中度的纤维化或炎症在肺泡间隔内发生,病变时存在一致性[2]。在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上和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难以鉴别,明确诊断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呼吸性细支气管炎患者1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1~54岁,平均38.6岁。伴有紫绀、体重不增、进行性呼吸急促或困难、咳嗽等症状。肺泡吞噬细胞分布肺泡腔内,肺泡壁有少量淋巴细胞及不同程度增厚、单核细胞浸润,有较轻的肺间质纤维化。并与10例DI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病因分析
目前仍不明确DIP的病发因素,可能与多种因素均有相关性,与RB-ILD一样,长期吸烟均与之发病率有密切关系,为重要的发病因素。据报道,85%~90%的发病者有长期吸烟史。药物及燃烧的塑料气味、无机粉尘吸入导致DIP发生也有报道。B-ILD主要分布在接触工业或环境污染物、大量吸烟的人群,可能为刺激物吸入后发生的非特异性细胞反应。
1.2.2 病理分析
①DIP以有大量巨噬细胞在肺泡腔内聚集、病变均匀一致为病理组织学特点,细胞浆丰富,偶见多核,绝大部分为单核;有梭形成纤维细胞,肺泡间隔增宽,但无明显胶原沉积,间质炎症较轻微,成纤维细胞灶无典型表现。②RBILD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巨噬细胞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的肺泡腔内发生浸润,肺间隔伴有轻度增宽。RB-ILD与典型DIP相比,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在肺泡腔和细支气管填充,聚集呈斑片状。与DIP比较RB-ILD局限于细支气管周围且为轻微组织纤维化,肺组织无蜂窝样改变。
1.2.3 临床表现分析
①相关报道显示,大部分DIP患者均有长期吸烟史,多见于40~60岁中老年人,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具有数周到数月亚急性或相对隐匿性的特点,主要症状为活动后干咳、气短,两肺低常闻及爆裂音,约30%~50%伴有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约50%的患者有杵状指发生。②RB-ILD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为1∶3∶1,大部分有长期吸烟史,40岁以下好发,以不同程度的呼吸道因难为主要表现,其次为咳嗽、咳痰,胸痛较为少见,无杵状指发生,患者中部分无临床症状。
1.2.4 治疗
①戒烟:疾病确诊后应立即劝患者戒烟,有利于疾病恢复。②药物治疗: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全身治疗,一般给予0.5mg(kg·d)泼尼松口服,之后改为0.25mg(kg·d),连续应用1年以上。③对症治疗:如止咳和吸氧、应用抗生素对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此后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局限性病变也可取得较好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RB-ILD 10例患者中,死亡6例,3例肺部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吸收,1例痊愈。DIP患者中,死亡2例,5例肺部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吸收,3例痊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依据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长期吸烟史、影像学检查对RB-ILD/DIP进行确诊。仍需行胸腔镜下肺活检或胸肺活检病理学检查[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行开胸肺活检或胸腔镜肺活检。除在病变密集处对肺组织进行选取外,无论何种肺活检,还应在肺部新鲜病变处和肺部阴影处取肺组织,以使临床阳性诊断率提高。同时需与其他间质性肺疾病鉴别,确诊后嘱患者立即戒烟,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对抗原抗体反应起到抑制作用,减轻对肺组织的损伤,同时进行抗感染和吸氧等对症治疗。RB-ILD比较,DIP预后较好,60%~70%的肺病变经系统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患者多半存活10年以上,甚至痊愈。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总之,依据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对呼吸性细支气管炎进行明确诊断并针对性地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1] 李惠萍,黄建安,李霞,等.弥漫性泛细支气炎24例临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449-452.
[2] 陶仲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诊断方法[J].临床肺科杂志,2007(8):783-784.
[3] 刘寅,张德平.吸烟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08,28(16):99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