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起源看其在中国上市公司的运用
2012-11-12石玉龙
杨 霄 石玉龙
一、引言
从2007年开始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正式在我国上市公司开始使用。伴随着新准则启用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也于2008年席卷而来。由于这次准则变更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被大幅度引进。在经济危机的刺激下,这再一次引发了我国经济界关于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孰优孰略的大讨论。笔者认为在我国加入了WTO以后,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需求是不可逆转的,因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方式更贴近了市场更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所以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方式代表了未来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方向。但同时这不等于说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计量方式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在现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坚持历史成本计量是绝对必要的。况且这两种计量方式也不是不可调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产生就是对这两种计量方式相互协调的产物。本文就以其起源来探讨两种计量方式调和的产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次贷危机下中国上市公司的运用所导致的结果。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实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0—1994),美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银行业危机,史称储贷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大量的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收回,美国联邦证券委员会(SEC)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FASB)对此类业务实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处理方式。但此举招到美国银行业的强烈抵制,美国银行业希望对此类贷款使用历史成本反映。在双方相持不下之时,美联储从中做出调解,提议创造出新的一类金融资产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但其变动计入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不反映于当期损益表中,公允价值变动部分在其处置时再从资产负债表转到损益表中。这样一来既坚持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又避免了银行业不会因为储贷危机而使报表过于难看的尴尬,同时有利于美国经济摆脱储贷危机。这类新的金融资产便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一类金融资产,它不是会计理论产生的结果而是美国金融界各方利益调和下的产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既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甚至有时既要考虑公允价值的变动还要计算其摊余成本。从根本上来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出现实质上是经济危机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互碰撞得出的产物。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背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特别是在经济危机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中国上市公司的运用情况
从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趋同国际的新会计准则至今,总体而言新准则体系的实施是平稳有效的。我国新准则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前提下,大幅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一步加大了会计实务与市场的紧密性。作为新增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一经出台便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其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特殊计量方式更是在08年次贷危机下被上市公司重点“关照”。本文使用2007年以来上市公司已披露的报表数据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我国资本市场运用的情况加以说明。
表1是对2007-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持有金融资产的总体概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的变动对主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影响巨大。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呈现“牛市”,各项金融资产环比均大幅上扬,特别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环比增长达到22.6%。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要计入当期损益,可以看出在宏观经济利好的时期,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增持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体现在了当期损益表,充实了当期业绩。虽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环比增长幅度小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但其占总资产比例7.7%要远高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1.7%。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这说明更多的上市公司将2007年“牛市”所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有1491亿元隐藏在了所有者权益中。从2008年次贷危机开始在中国资本市场登陆,股票价格暴跌,宏观经济环境开始恶化。到2008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环比增长大幅降低至3.62%,持有至到期投资甚至环比增长呈现-2%,可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只降低了5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很多企业开始大幅减持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开始转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是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要计入到资本公积,在危机环境中企业能借此将公允价值变动的损失隐藏于所有者权益中,这能有效缓解上市公司因经济危机导致当期利润下滑,业绩不佳的压力。在2008年中我国上市公司通过使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使2207亿元的亏损没有体现在利润表中,而是计入资本公积留作以后各期逐渐消化。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水泥(600802)2007年末所有者权益为1.934亿元,到08年末所有者权益为1.031亿元,较07年降低了0.903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变动损益计入到资本公积金额为-1.195亿元,也就是说当期有1.195亿元的亏损被隐藏在所有者权益中没有反应到利润表中去,可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当期利润,净资产都具有重大影响。
表2 (数据引用自财政部2007—2010年度“新会计准则实施报告”除贷款和应收账款)
2007—2010各年末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图
从表2可以明显看出从2008年第四季度后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首次超过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总资产比例,09年后其占总资产比例更是大幅度上升。这表明虽然09年后次贷危机对我国影响势头已弱,但还远未消退,企业在危机环境中更愿意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应对宏观经济不稳定对公允价值的冲击。
表3 (数据引用自财政部2007-2010年度“新会计准则实施报告”)
投资收益作为营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3来看,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通过出售金融资产实现投资收益合计为1780.45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780.45亿元,增幅为152.17%,因为07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大涨,导致投资收益绝大部分来源于上市公司对自己所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好的大形势下并未将其处置,所以相当一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被储存在资本公积中,成为企业利润蓄水池。在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爆跌。由于上市公司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危机,大幅减持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增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使得当年投资收益仍达到2480.88亿元。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公允价值大跌造成的损失-2206.65亿元被计入到资本公积,造成当年报表数据的失真,比如净资产收益率会虚假增大。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价值的判断。杜邦分析体系下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净利润/所有者权益。以南京高科(600064)为例,使用07、08年报表数据分析:其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27、3.97。在一家上市公司两年收入差距不大且07年股市大涨08年股市大跌的情形下,08年净资产收益率反而高于07年。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南京高科(600064)在08年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的损失计入到资本公积,从而导致净资产缩水,影响了数据真实性。从这里看出过度使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股东权利影响巨大,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经营能力与成长能力的掩盖。
从总体来看,采用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要计量的金融资产对我国上市公司影响深刻。特别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处置时再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到投资收益。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宏观经济利好时,许多上市企业将利润保留在了所有者权益中,成为下年企业业绩的亮点。宏观经济走低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又成为了企业避免亏损的挡箭牌。将当期公允价值变动亏损隐藏在所有者权益中,以后年度再加以消化。由此可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主要起到一个公允价值变动缓冲的作用,即有效的抵御了国际金融变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又满足了我国资本市场接轨国际的需求。同时我们也看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净资产影响巨大,过度使用还会造成上市公司报表数据失真和掩盖企业主营业务能力的缺陷。
四、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我国上市运用的建议
我国2007年到2010年的经济环境是跌宕起伏的。这期间我国资本市场虽然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大幅冲击,但我国坚持趋同的会计准则,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有限。并且大部分上市公司根据经济环境预期大幅削减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提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将经济危机下公允价值大幅下跌的损失计入到了资本公积,留到以后期间加以消化,这也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出现是源于80年代储贷危机中美国金融界各方利益协调的产物,但从实质上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是两种会计计量属性相互调和的结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其以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计量方式,使得其既可以在经济危机中为企业充当挡箭牌的作用,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作为企业的利润蓄水池。也正是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计量的独特,对企业净资产影响巨大,甚至过度使用还会造成企业报表数据失真,掩盖企业真实盈利能力。所以更容易被一些公司用来操纵利润。笔者根据本文分析对其提出几点建议,希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更加完善。
1.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监管建立规范、标准、实用的公允价值获取体系,完善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防止企业蓄意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比如以公允价值选取为例;兰生股份(600826)在2007年以自己创设模型评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造成计量结果与投资人估测严重不符,受到广泛质疑。所以严格的监管和规范的体系可以有效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贴近市场,减少企业的主观目的性。完善的披露则有利于投资人真实的了解企业情况。
2.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要加强披露。在对表报的分析发现,2010年2129家上市公司,仅有852家上市公司对金融工具的分类进行了披露,占比仅为40.02%,这表明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未披露分类依据。严格的分类依据和披露制度有利于金融工具的合理运用和监管。
3.扩大我国虚拟经济市场。表1中各年各项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均在10%以下。反映出我国金融产品交易规模较小。虚拟经济很不成熟,金融创新不够,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存在较大差距,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
4.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使用规则,减少因使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出现的企业报表信息失真,公允价值变动能带来上市公司净资产年度间的大幅度波动,上市公司的自身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可能会被公允价值大幅变动所掩盖。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较大影响。
5.上市公司理性对待公允价值,投资者理性分析公允价值上市公司应注重主营业务发展,不能过分追求公允价值提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全面提升经营水平,提高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投资者在评估上市公司年报时,需要理性看待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更多关注企业基本面,理性分析其主营业务水平发展高低。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Z]2006-06-03.
[2]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Z]2008-07-03.
[3]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Z]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