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生自我妨碍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012-11-10范小庆赵晶晶王有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消极主观幸福感

范小庆 赵晶晶 王有智

高师生自我妨碍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范小庆①赵晶晶 王有智△

目的 探讨高师生自我妨碍的特点以及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自我妨碍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82名高师生进行施测。结果 ①高师生存在自我妨碍现象,来自城市的高师生的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②高师生自我妨碍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20.268,20.146,20.339;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312;P<0.0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0.21;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20.347,P<0.01);③自我妨碍在自尊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2=0.047,P<0.05;△R2=0.043,P<0.001)。结论 自我妨碍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高师生;自我妨碍;自尊;主观幸福感;高中生

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是指个体在表现情境中为了回避或减少因表现不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和将成功原因内化的行动和选择[1],是个体预期到失败或知觉到情境对自我价值造成威胁时采用的一种应对方式,从长远来看对幸福感会有影响,是一种非适应性的策略[2]。

自尊是影响自我妨碍的重要个体因素[3],Rhodewalt认为自尊是失败感的晴雨表,能够引发自我妨碍[4]。高自尊个体在拥有相似任务上的成功经验时运用自我妨碍策略来强化自己的成功,以抬高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而低自尊个体则在担心与自己有关的任务上失败时运用自我妨碍以保护自尊。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5]。研究表明,自我妨碍作为自我价值保护策略使得自我妨碍者有了失败的借口,倾向于把失败解释为是已有障碍的结果而不是自己低能力所造成的[1]。久而久之,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的个体则会经历焦虑、抑郁、压力等负性情绪体验[6],产生较低的主观幸福感[7]。

目前国内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讨自尊、自我妨碍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5,8],很少对三者结合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选取高师生作为被试,采用量表法对其自我妨碍和自尊、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通过逐步回归方法考察这些变量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高师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师范大学本科生400名作为研究对象,有效问卷382份(95.5%)。其中男生177人,女生205人,平均年龄21.6岁。

1.2 方法

1.2.1 自我妨碍量表由Rhodewalt编制,李晓东等修订的中文版自我妨碍行为倾向量表(Self-handicapping scale,SHS)[8]。问卷共14个题目,采取5点计分,其中4个项目进行反向计分。

1.2.2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9]。共10个项目,分4级评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2.3 主观幸福感问卷 采用D 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问卷[10]。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3个分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包括5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积极情感频率和消极情感频率问卷分别包括6个和8个项目,分值在1~7之间,分数越高,说明相应情感体验越强烈。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 果

2.1 高师生自我妨碍的特点

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高师生自我妨碍的平均分为2.82分(分值范围1~5分),标准差为0.471,其中最高分达到4分。

以自我妨碍总分为因变量,进行2×2(性别×家庭来源)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高师生自我妨碍水平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家庭来源主效应显著(F=4.789,P<0.05),来自城市的高师生的自我妨碍水平(40.43±6.10)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38.96±6.82)。性别和家庭来源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2 高师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自我妨碍的相关分析

见表1。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与自尊显著相关,其中自尊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正相关;自我妨碍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也与自我妨碍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自我妨碍与消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负相关。

表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妨碍、自尊的相关(r)

2.3 自我妨碍在高师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探讨自我妨碍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作用,先将自尊、自我妨碍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变量中心化,然后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检验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预测作用,第二步检验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对自我妨碍的预测作用(Β=2 0.339,P<0.001),第三步以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为因变量,将自尊和自我妨碍同时放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见表2),自我妨碍在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没有起中介作用;而在自尊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作用的比例分别为4.7%和4.3%。

表2 自我妨碍在高师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表明,高师生存在自我妨碍现象。这可能是因为现在的高师生易过高估计自我能力而出现错误的自我身份认同,为避免可能的失败对自我价值感和自尊的伤害,容易选择自我妨碍策略。

本研究发现,高师生自我报告式自我妨碍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李晓东的研究结果相一致[8]。家庭来源主效应显著,来自城市的高师生自我妨碍水平高于农村学生。这与前人研究相一致[11]。一方面,农村学生经受挫折经验比较多,当面临可能失败的评价情境时,不会太多考虑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而采取掩饰行为,进而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另一方面,针对取得学业成就而言,来自城市的学生整体努力程度与农村学生有差距,城市学生可能更在乎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当面临威胁自我评价的情境时,虽然失败的可能性会提高,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回避行为或付出较少努力,而不愿别人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

本研究发现,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程度高者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高。这与叶晓云的研究结果一致[5]。高师生自我妨碍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自我妨碍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有负向预测作用,说明高师生为了增强或保护自我价值,他们会采取更多的自我妨碍策略,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产生较低的积极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自我妨碍对消极情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高师生在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状态,这与Sahranc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6],更多采取自我妨碍策略的人往往会产生诸如悲伤、痛苦、精神不振、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自尊与高师生自我妨碍也存在显著相关,他们为了保护或提高自尊而倾向于采取自我妨碍策略,这与李晓东的研究结果一致[8]。

以往研究主要验证了自尊能够预测自我妨碍和主观幸福感[425],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会导致低的主观幸福感[7]。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我妨碍在自尊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具有低自尊水平的高师生对成败情境的情绪体验不能客观积极地面对,从而使用更多的自我妨碍策略来保护自我价值和维护自身形象,虽然短期能够获益,但长远来看反而会在他人心中形成不良形象,继而经历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体验。因此,在自尊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增强高师生主观幸福感,应主要提高高师生对自我妨碍策略的正确认知水平和减少对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频率。

[1]沈烈敏.关于学生自我妨碍策略及相关研究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4):9292932

[2]郑应霞,刘华山.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完美主义与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9(5):5882590

[3]杨丽,毛晋平.大学生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的关系:以人格特质为中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2752277

[4]Rhodwalt F.Self- handicapping: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reference for anticipatory,self-protective acts[M].In:Higgins RL,Snyder CR,Berglas S.Self-handicapping:The paradox that isn’t.New York:Plenum Press,1990:692106

[5]叶晓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862588

[6]Um it Sahranc.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handicapping and depression,anxiety,and stress[J].International Online Journalof Educational Sciences,2011,3(2):5262540

[7]Elliot A J,Church M A.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defensive pess im ism and self-handicapp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3,71(3):3692396

[8]李晓东,袁东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27(6):133721339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Rosenberg自尊量表(SE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9:3182320

[10]Diener E D,Biswas-Diener R.New direction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The cutting edge[J].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0,27(1):21233

[11]张靓晶.大学生自我妨碍与自我差异、人格特质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Relationship among Self-handicapping,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Well-being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Fan X iaoqing,Zhao

J ing jing,W ang Youzhi.S chool of Psychology,S haanx iN orm al U niversity,X i’an710062,P.R.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 of self2handicapp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self2esteem,subjective well2being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M ethodsA total of 382 normal college studentswere tested w ith Self2handicapping scale,Self2esteem Scale,and Q uestionnaire of SubjectiveW elling2Being.Results①There existed self2handicapping in normal college students,and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c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in self2handicapping.②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2handicapping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and positive emo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2esteem(r=20.268,20.146,20.339;P<0.01).A nd 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2handicapping and negative emotion(r=0.312,P<0.01);Self2esteem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 ith positive emo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r=0.19,0.21,P<0.01),it w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 ith negative emotion(r=20.347,P<0.01).③Self2handicapping played a partialmediating role between self2 esteem and positive emo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R2=0.047,P<0.05;△R2=0.043,P<0.0001).ConclusionSelf2 handicapping partially mediates between self2esteem and positive emo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of subjective well2being.

Normal college students;Self2handicapping;Self2esteem;Subjective well2being

① 中国.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 710062 △通讯作者 E2mail:youzhi@snnu.edu.cn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编号:ZDXM ZYJS042)

2010205228)

猜你喜欢

消极主观幸福感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