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创伤事故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2-11-10杨芳梅张细顺陈丽光陈秋莲周克雄
史 蕾 杨芳梅 张细顺 陈丽光 郭 秋 陈秋莲 邢 曙 宋 意 周克雄△
珠江三角洲创伤事故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史 蕾①杨芳梅②张细顺③陈丽光④郭 秋⑤陈秋莲⑥邢 曙⑦宋 意⑧周克雄①△
目的 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创伤事故后住院患者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9年4月-2010年2月抽取珠江三角洲地区6个城市7所医院住院创伤患者,采用自编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CL-C量表),调查PTSD症状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①554例有效样本PCL-C评分均值为(31.94±11.68),PTSD症状筛查阳性率为28.5%(PCL-C分值≥38分),其中重度为7.8%(分值≥50分);②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女性(ς2=15.937,P<0.001)、受教育程度低(ς2=9.597,P<0.05)、多部位伤(ς2=8.093,P<0.01)、预期生活自理程度差(ς2=15.757,P<0.001)、预期无工作能力(ς2=19.036,P<0.001)的患者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③社会支持方面,缺乏友情精神支持的患者PTSD的发生率较有大量友情支持的患者高(ς2=13.307,P<0.05)。结论 珠江三角洲地区创伤事故后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性别、受教育程度、创伤严重程度、对未来生活的不良预期及缺乏社会友情支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事故;发生率;危险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 isorder,PTSD)是指非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1],其临床表现为反复体验创伤,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等一系列精神症状。国内外研究表明PTSD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道路交通网路发达,人口流动性大,各种意外事故后PTSD的发生情况值得关注。本研究在珠江三角洲6个城市对事故后入院患者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早期识别PTSD症状,及时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珠江三角洲地区6个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含顺德地区)。在每市(区)选择1所有代表性的医院,主要调查的科室是创伤骨科和脑外科。研究对象选择年龄18岁以上,创伤事故后3个月内入院,无严重认知障碍及器质性精神疾病并自愿接受调查的患者交通伤、工伤及其他常见意外创伤后3个月内,并排除因性侵犯、家庭暴力等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调查共收回554例有效样本,男性381例,女性173例;年龄18~81岁,平均(35.87±14.06)岁。
1.2 调查工具
包括自编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CL-C量表)。①自行编制的社会人口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婚否、职业、婚姻、经济、受教育程度、事故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受伤部位、保险赔付、预计生活自理能力、预计未来工作状况、社会支持状况等共14项;②创伤后应激检查量表平民版(Posttraumatic Stress D 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V ersion,PCL-C):该量表由17项条目组成,用以评估PTSD的3个主要症候群,包括反复体验、情感麻木和高度警觉症候群。量表采用5级评分标准,累计各项的总分,来判断有无PTSD症状。此表作为PTSD症状的筛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本研究采用国际同类研究建议,将PCLC分值在38分以上者定为有PTSD症状,分值50分以上定为有重度PTSD症状[3]。
1.3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匿名自评式问卷调查法。对有文化能独立完成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作统一解释后,请其自行填写。对于文盲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自行填写者,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以统一方式逐条读出问题,请调查对象按实际情况回答并记录。调查共收回580份问卷,有效问卷554份,有效回收率95.52%。
1.4 统计处理
调查资料经检查、核对后,以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ς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PTSD症状发生情况
根据PCL-C评分标准,554例被试患者PCL-C评分均值为(31.94±11.68)。158例有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PCL-C分值≥38分),总发生率为28.5%。其中重度症状者43例,占7.8%;轻、中度症状者115例,占20.8%。
表1 PTSD症状组与对照组的危险因素比较[n(◊)]
2.2 PTSD危险因素分析
本研究按PCL-C量表所得分值将患者分为PTSD症状组(PCL-L≥38分)与对照组(PCL-L<38分),针对14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TSD症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受伤部位、生活自理程度、未来工作能力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经济收入、保险赔付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社会支持与患者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从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亲友支持两方面调查社会支持与患者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有大量亲友精神支持的患者PTS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支持不足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ς2=13.307,P<0.05)。
表2 社会支持与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n=554)
3 讨 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Shih R A[4]等对美国洛杉矶创伤中心677例各种创伤后入院患者在伤后6个月、12个月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个月时患者PTSD症状的发生率为31%,12个月时,28%的患者符合PTSD症的诊断标准。Sm id G E[5]等通过对1980到2008年间有关PTSD流行病学调查的文献进行筛选,选定24例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由研究方法、人口学特征及事件相关因素等引起的差异后,延时性PTSD症的发生率为24.8%。国内王相兰等在汶川地震后第2周对灾民的调查结果显示,PTSD症状发生率26%[3]。本次调查对象选择事故发生后3个月内、尚处在的急性应激阶段的患者,研究结果发现PTSD症状发生率为28.5%,与上述研究结果接近。提示在治疗创伤的早期,重视躯体伤治疗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早期进行PTSD症状的筛查,将有利于对PTSD的预防,并可尽早的采取干预措施,以避免这部分患者症状迁延为慢性PTSD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受伤严重度、预期生活自理程度、未来工作能力等因素与PTSD症状的发生有关。对于PTSD的发生率与性别是否相关文献报道不一,Tolin D F[6]等采用M eta分析的方法对近25年的文献进行了回顾,结果发现暴露与同一创伤事件中,女性发生PTSD的几率高于男性。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女性的PTSD的发生率高,但男性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远远高于女性,他们是社会最具劳动力的人群,PTSD的发生将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对社会造成损失,因此仍不可忽视男性创伤者。同时研究发现,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坏、有无保险赔付、有无医疗保障等物质方面的保障对PTSD症状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而预期未来生活自理程度越差、工作能力丧失程度越高的患者,PTSD的症状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提示创伤后患者心理上的不良预期,导致了对未来生活无望、悲观,增加PTSD症状发生的几率,也凸显了早期关注患者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干预的重要性。
关于社会支持与PTSD关系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的缺乏与PTSD的发生有着显著负相关。PTSD患者多存在主观支持不足和对支持利用度差等问题[728],本研究发现来自家庭的支持对PTSD症状发生率没有明显影响,反而朋友的精神支持则显得十分重要,说明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讲,人们认为受到家庭的支持是情理之中的事,而朋友的支持才显示个人人格魅力和价值;这也提示在预防PTSD发生的措施中,要重视患者社会支持的环节,应及时的给予患者情感性支持,让其感到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7298
[2]Lang A J,Laffaye C,SatzL E,et al.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PTSD checklist in detecting PTSD in female veterans in pr imary care[J].Journalof Traumatic Stress,2003,16(3):2572264
[3]王相兰,孙先广,韩自力,等.早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最佳筛查界值ROC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0:9332935
[4]Shih R A,Schell T L,Hambarsoom ian K,et,al.Preval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major depression after trauma center hospitalization[J].Journal of Trauma-injury Infection and CriticalCare.2010,69(6):156021566
[5]Sm id G E,Mooren T T M,Van der M ast R C,et,al.Delay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09,70(11):157221582
[6]Tolin D F,Foa E B.Sex differences in trauma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25 years of research[J].PsychologicalBulletin,2006,132(6):9592992
[7]陈耿谊,高镇松,陈政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社会支持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1):42244
[8]李丽娜,杨阳,张伟,等.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特质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4122 413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 isorders after Accident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S hi L ei,
Yang Fangm ei,Zhang X ishun,et al.S outhernM ed ical U niversity,Guangzhou510515,P.R.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ost Traumatic Stress D isorders(PTSD)after accidents in the Pearl R iver Delta region.M ethodsInpatients after accidents from April 2009 to February 2010 in seven hospitals of the Pearl R iver Delta cities were surveyed w ith self2made questionnaire and PTSD Checklist-Civilian V ersion(PCL-C).Results①Totally 554 cases were valid,the PCL-C mean value was(31.94±11.68),A prevalence of 28.5%for PTSD symptom swere found in this region w ith 7.8%(marks≥50)for severe degree. ②R isk factors analysis showed that female(ς2=15.937,P<0.001),lower education degree(ς2=9.597,P<0.05),multiple injury(ς2=8.093,P<0.01),proleptic disability of self2 care(ς2=15.757,P<0.001),incapable of working(ς2=19.036,P<0.001)were associated w ith greater odds of PTSD. ③Patients who lacked help from friends were associated w ith greater odds of PTSD than those who had many friends to help.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of PTSD symptom s is relatively high in patients after accidents in the Pearl R iver Delta.Sex,education degree,injury severity,anticipation for future life and social support are main risk factors.
Posttraumatic StressD isorders;Trauma;A ccident;Prevalence;R isk factors
① 中国.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州) 510515 E2mail:35508897@qq.com ②中山市小朗人民医院骨科 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④南方医院创伤骨科 ⑤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⑥东莞东华医院骨科 ⑦珠海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⑧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通讯作者 E2mail:zhoukex@f immu.com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项目编号:W YM 10090);广州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07Z1-E0081)
201220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