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和产程特点探讨
2012-11-09梁太汉
梁太汉
(广东省阳江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阳江 529500)
分娩过程中的长时间而剧烈的产痛,可给产妇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会引起产妇剧烈的情绪反应,影响心理健康而导致产后抑郁[1]。因此,给予产痛较为剧烈或对疼痛耐受较差的产妇给予分娩镇痛是必要的,但是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能否对子宫收缩及产程特点产生影响仍具有争议,笔者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56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分娩镇痛对宫缩及产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产妇568例,年龄在20~38岁,平均年龄为28.7岁;孕周在37~41周,平均孕周为39.4周;其中初产妇427例,经产妇141例;所有产妇均无明显头盆不称、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可接受自然分娩,将自愿或要求接受分娩镇痛的309例产妇设为观察组,未接受镇痛处理的259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身体状况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镇痛方法
孕妇入院后给予B超检查及评分、排除头盆不称,确定可接受自然分娩方式。在产妇临产后宫口开大至3cm时再次头位评分排除头盆不称,在持续心电监护下给予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至3~4cm时,回抽检查有无脑脊液和血液,确定无误后给予0.15%左旋布比卡因和1μg/mL芬太尼10~15mL注射进行麻醉,随时观察产程进展及子宫收缩情况,产痛剧烈者可追加4~6mL/h,胎儿娩出后再次给药。
1.2.2 观察方法
对观察组产妇使用胎儿监护仪,分别在镇痛前及镇痛显效后的30、60、120min观察宫缩周期、强度、持续时间及宫缩曲线;对照组产妇不给予镇痛分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在第1产程活跃期、第2和第3产程时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观察组产妇在镇痛前与镇痛后的3个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提示镇痛后宫缩减弱;而镇痛后3个时间段的宫缩各项客观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第1产程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5),第2、3产程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产钳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
2.1 观察组各时间段宫缩周期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观察组各时间段宫缩周期时间比较
2.2 观察组各时间段宫缩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观察组各时间段宫缩持续时间比较
3 讨 论
分娩镇痛对宫缩和产程时间的影响有争议的原因在于,选择镇痛分娩的产妇对产痛耐受较差,并且产痛出现早者往往产程较慢,则会导致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率增高,本研究中分别对镇痛前和镇痛显效后不同阶段宫缩的指标进行观察,可排除不同产程阶段的宫缩特点对结果的影响。
进行分娩镇痛时应注意根据宫缩特点进行处理,正常分娩的宫缩随产程的进展而加强[2],本研究在宫口开大3cm时开始分娩镇痛,将镇痛前与镇痛显效后30、60和120min不同时间段进行比较,产妇的宫缩间隔时间、持续时间、强度及类型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分娩镇痛对宫缩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出现宫缩间隔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强度减弱;而镇痛显效后的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镇痛后无活跃期宫缩进一步加强,因此,分娩镇痛时应注意正确分析宫缩与宫口开大的关系,催产素的使用应以宫口开大的速度为依据,并注意观察宫缩的各项客观指标。
参考资料
[1]吴新民,陈倩.分娩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30.
[2]尹春艳,周敬珍,吕小燕,等.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和产程特点[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1):1563-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