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检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2-11-09王潇潇
王潇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胃镜、B超等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1]。该病的发病原因不明,多数与精神心理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异常等有关。近些年来,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研究心理疏导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检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5月来我院消化内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56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5.03±22.51)岁;其中有23例患者感觉腹胀,有11例患者感觉到厌食或纳食少,22例患者有便秘情况;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学历5例,高中学历21例,初中学历17例,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13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排除器质性病变。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①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尊重患者饮食习惯的前提下,向患者讲解哪种食物可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胃动力。告知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强调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有习惯性便秘患者可适当使用水果,让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好习惯[2];②适当服用药物,有嗳气、腹胀、早饱患者可餐前口服莫沙必利5mg,3次/日,上腹痛患者可服用奥美拉唑钠片20 mg,1次/日;③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选择运动强度弱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加强锻炼腹部肌肉,改善腹胀、嗳气等症状。
1.2.2 实验组方法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①合理评估患者: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及家庭情况,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有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乐观的面对压力[3];②鼓励和安慰患者:在患者情绪低落、缺乏信心的时候,给予患者安慰,使患者感觉到依靠,告知患者所患有的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是一种功能性消化不良,无器质性病变,应减轻心理负担,利于疾病的康复;③取得患者的信任:在对患者进行处置时,操作及语言应严谨,使用医学术语,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细致的解答,使患者感觉到亲切感,取得患者的信任,当患者向护理人员倾诉抑郁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
1.2.3 胃动力检测方法
检测前准备:在进行胃动力检测前48h停止服用任何影响胃动力的药物;检查前12h戒烟戒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检查前6h禁食禁水。检测方法:使用胃电图对患者进行餐前、餐后胃动力检测。
1.3 评价标准[5]治愈
症状消失或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疗效较为巩固;好转:症状消失或者减轻,异常指标无改善或者稍有改善;无变化:症状及异常指标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57%,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43%,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胃电图结果比较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半排空时间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胃半排空时间少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少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胃半排空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半排空时间比较(χ—±s,min)
2.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收缩振幅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收缩振幅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收缩振幅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实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收缩振幅比较(χ—±s,uV)
3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是很明确,多数与精神紧张、心理因素等不良因素有关,能够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影响自主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导致胃肠道的功能紊乱,影响胃动力[6]。因此,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应注意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分析发病因素,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43% VS 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胃半排空时间少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少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胃半排空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收缩振幅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收缩振幅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实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及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应用心理疏导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林金宋,郭福榕.7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3):44-45.
[2]杨爱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5):86-87.
[3]王秀爱,景彦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护理干预60例体会[J].医学信息,2009,22(4):71-73.
[4]钱丹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的心理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4):72-73.
[5]许淑华.功能性消化不良1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9):74-75.
[6]张亚和.功能性消化不良256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8,19(8):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