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体育专业设置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012-11-09陈祥岩李杰凯马艳红马兴亚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辽宁省设置院校

陈祥岩,李杰凯,马艳红,马兴亚,杨 浏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2.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辽宁省体育专业设置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陈祥岩1,2,李杰凯2,马艳红2,马兴亚2,杨 浏2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2.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梳理了体育专业设置历史沿革。通过调查分析辽宁省体育专业设置现状,提出专业设置调整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适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有前瞻性,关注专业的退出成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从全局出发深刻认识高校未来生源的紧迫形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切实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高校内部及时调整体育专业设置和优化结构的辽宁省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辽宁省体育专业建设及结构调整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辽宁省;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专业建设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辽宁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自1999年扩招以来,各普通高等学校重视办学规模的扩张,专业数量发展速度较快,但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较慢,较招生规模和专业数量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特别是专业结构建设没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缺乏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出现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格局、规模、规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非同步问题,即结构性失衡问题。目前国内对体育专业设置的研究颇多,对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也不鲜见:在专业设置方面,学者谢维和认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从宏观层面转向高等学校的微观层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依据应该从“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文东茅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国际横向和纵向比较,指出当前我国毕业生供求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邢志杰在分析我国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时,提出高校要设置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李龙正在分析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时,提出只有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才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出路。纵观各学者的研究,研究规模与结构二者失衡关系的尚不多见。本研究对辽宁省开设体育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展调查,通过梳理体育类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分析专业结构成因、专业布局和专业规模等,探寻辽宁省体育类专业设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辽宁省体育类专业建设及结构调整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体育专业、专业结构、就业等相关论文100余篇。查阅高等体育教育文件选编等历史文件资料,研究体育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

1.2 问卷调查法

为使本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大量查阅相关理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专业设置时间、各专业近十年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动因等编制调查问卷。为保证调查问卷的填写及回收质量,直接与各院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联系,请其根据问卷内容组织具体负责人员认真填写。共发放9份调查问卷,回收9份,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数据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辽宁省高等体育专业结构的形成及历史演化

2.1 我国本科体育专业设置的历史沿革

体育专业结构的形成基于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的大背景之下,研究体育专业设置沿革,需根据我国各类专业的发展过程,梳理出体育专业的历史演化,详见表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专业的设置处于形成期,具有专业设置变动较大、专业细化、按运动项目划分专业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第一次修订目录于1987年颁布实施,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专业名称和专业内涵得到整理和规范,体育专业有9个。第二次修订目录于1993年正式颁布实施,体育专业有8个。第三次修订目录于1998年颁布实施,体育专业有5个,同时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有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管理、体育装备工程、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等。

表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统计表

2.2 辽宁省体育专业设置及历史沿革

2.2.1 体育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自1956年沈阳体育学院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至今,辽宁省有14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体育本科专业。李艳翎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内地平均每省(市、自治区)有11所体育院(系),最多的是湖南省,有24所[1]。我省超过全国的平均数,但与数量最多的湖南省还有很大差距。目前设置的体育专业类别为7个,分别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另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表演、市场营销、新闻学、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英语、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舞蹈编导等9个非体专业。各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学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并在每个专业下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体育教育专业下设置特殊教育方向等。方向的设置更加细化了人才培养的类型,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对于同一所院校来说,设置过多的专业和过于细化的专业方向虽然使得人才培养的类型多样化,拓宽了学校的办学口径,也更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需求,但同时也为学校增加了办学成本,且总体办学效益不一定提高。因为每增加一个专业或者专业方向,都需要增加相应的办学设备、师资等。体育类专业异于其他专业的特点之一,是授课需要的场地空间大、设备多、师生比例相对高,这一特点使得增加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成本较高,因此,衡量和评价一个院校专业建设如何,不能单单从总量的数据去分析,更多地应考虑结构性的综合评价。一所院校的专业设置“大而全”不一定是好的,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现状,如人口、经济等诸多方面科学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少而精”应该是各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

图1 辽宁省体育类专业开设院校数量统计图

2.2.2 体育专业设置历史沿革 (1)体育教育专业。辽宁省设置体育教育专业最早的院校是沈阳体育学院,设置时间是1956年。在2001年前共有5所高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2002年增至6所,并至今仍保持6所院校,见图1。在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是设置个数最多的专业,为262个,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都设置了该专业,湖南最多17个,全国有11个地区都超过了10个。辽宁省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数量为6所,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数量上略显不足。在所有体育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设置最早。建国初期,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适应了当时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50多年的发展历程使得该专业成为发展最成熟的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体育师资。(2)运动训练专业。最早设置运动训练专业的院校是沈阳体育学院。文革期间停办,至1986年恢复招生。该专业从2001年以来设置数量呈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3所院校上升至2010年的8所院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数为2所,我省数量相对较多。1957年,我国体育专业院校开始设置运动系,即运动训练专业的实体,采取全国统招方式培养优秀教练员和专项运动员。1986年起,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批准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考试,既解决统招生技术水平低的现象,也解决退役运动员入学难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优秀教练员和专项运动员的初衷[2]。发展至今,随着高校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生源的变化,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多元化。(3)社会体育专业。最早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是沈阳体育学院。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修订后,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1999年沈阳体育学院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至2010年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数量达到10所,该专业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面向主要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工作者,为辽宁省目前设置院校最多的专业。(4)其他专业。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辽宁省还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与健康4个体育专业。辽宁省有两所高校设置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最早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院校是沈阳体育学院,为2001年。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等3个体育专业只有沈阳体育学院设置。

图2 近十年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设置院校数量图

3 辽宁省体育专业的布局和规模分析

3.1 辽宁省体育专业布局分析

3.1.1 体育专业的院校布局 辽宁省设置体育专业数量最多的为沈阳体育学院,设置了全部体育类专业。设置院校最多的专业为社会体育专业,辽宁省共有14所高等院校开设。

体育类专业,其中体育专业院校1所、师范类院校3所、综合性院校9所、单科性院校1所。高松山等研究表明,我国开设体育专业的院校类型分布情况为体育专业院校占5%、师范院校占32%、综合性院校占40%,其他单科性院校占23%[3]。辽宁省开设体育专业的院校类别布局与全国布局情况较一致,见表2。

3.1.2 体育专业的区域布局 辽宁省共有7个城市的14所普通高校设置了体育类本科专业(图3):沈阳6所、大连2所、锦州2所,抚顺、阜新、鞍山和葫芦岛各1所。从体育类专业的城市布局看,集中在辽宁省的中部地区,且7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阜新和葫芦岛以外均在辽宁省排名前七位。体育专业的设置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紧密。

体育教育专业共有6所院校开设,集中于3个城市:省会沈阳市、中部钢铁城市鞍山市、经济水平较高的沿海城市大连市。20世纪50到80年代,鞍山市的田径运动、大连市的足球运动开展得非常好,出了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且群众基础非常好。笔者访谈过的一位老运动员曾说:当时大连的足球运动发展非常好,群众基础广泛,就连路边卖瓜子的大娘都知道什么叫“越位”;每周大连体育场都有足球比赛,场内外都挤满了观众;某次比赛,大连体育场的大门被观众挤倒、观众翻墙入场观赛(墙上有玻璃碎片),据大连体育场旁边的202医院统计,比赛结束后,医院包扎被玻璃划伤手的患者达200多人,足见当年大连足球运动开展的火热程度。鞍山市的田径运动同样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喜爱,每当有田径比赛时,均有大量田径迷观赛。沈阳市作为省会城市,辽宁省很多运动项目的运动队设在这里,促进了沈阳市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设置最早的专业,当年体育专业设置的地区选择,某种程度上与该地体育运动发展的情况有关。

表2 辽宁省体育专业院校布局一览表

图3 辽宁省开设体育专业的院校类别结构图

3.2 辽宁省体育类专业规模分析

3.2.1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近十年,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年平均招生人数由2001年的120人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160人,又下降到2010年的92人(图4)。目前,全国高等教育中体育师资培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招生的专业类别也在逐渐多样化。辽宁省近几年的招生规模也逐年增大,体现为培养体育师资的各类院校增多、招生人数增加,而有限的体育师资需求与扩招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矛盾。这种总量性原因造成的就业问题就更显突出。目前,摆在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体育师资院校面前的问题:其一、教育供给总量大大超过职业岗位需求数量(总量性原因),体现在“高不成,低不就,人才都集中在城镇等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其二、体育师资需求量大。这里所指的需求量大是指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体育师资的需求。这种两难的境地使得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数量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图4 近十年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年平均招生人数变化图

3.2.2 运动训练专业招生规模 由图5可见,运动训练专业每年平均招生人数由2001年的221人到2010年的258人,总体呈上升的态势。运动训练专业的学费情况除了辽宁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大学外,其余均为每年10 000元,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学费较高。为了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扩大学费较高的运动训练专业招生人数成为现阶段学校为生存而逐利的一种必然选择。运动训练专业为全国单独招生的专业,招收的学生运动项目的技术水平较高而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因此,这一群体人数的增加使得学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有所下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给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都相对增加了难度。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人数在2008年达到顶峰,随即在2009和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

图5 近十年各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年平均招生人数变化图

3.2.3 社会体育专业招生规模 各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由2001年的平均68人至2010年的平均47人,平均招生人数有所下降(图6)。且在这十年间,招生规模呈现不规律的起伏变化,这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院校数量增加有一定关系。十年间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由1所增至10所,开设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由于新开设的专业限制招生数量,加之学生对于新专业还持有观望态度,因此,平均招生人数并未随着开设院校的增加而相应增多,而是呈现不规律的起伏变化。

图6 近十年各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年平均招生人数变化图

4 辽宁省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4.1 从全局出发深刻认识高校未来生源的紧迫形势

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 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还将面临适龄青年逐步减少的现实。近年来,我国多数省市区出现了高考报名人数大幅度减少的现象。以生源大省山东为例,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预测,到2013年,山东省考生总量将从2008年的80万下降到40万左右。台湾高校生源缺口逐年扩大,2009年台湾的高校招生缺额为6 802名,2021年高校预计将会出现约7.1万名生源缺口[4]。生源不足将是未来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以在专业设置上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另外,很多发达国家纷纷来我国争夺优质生源。第14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中,来自加拿大、美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各出奇招,吸引中国学生留学[5]。2010年,美国密歇根州的兰辛社区学院提出了“无工退款”的承诺,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毕业后一年内没有找到相关工作,就悉数退还所交学费,开高校就业保障的先河[6]。因此,在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且生源面临减少的形势下,专业设置必须适应总体的生源状况,调整设置和优化结构成为大势所趋,而且迫在眉睫。

从以上分析看,目前我国高考生源总量呈下降趋势,国外高校又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我国的优秀生源。如此一来国内高校将面临更严峻的高考生源总量不足问题,体育专业的生源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4.2 专业设置调整坚持的基本原则

4.2.1 适应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年5号)中,明确了我国本科专业设置改革的目标,指出专业结构调整不但要“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而且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强调的也是高校专业与社会职业的结构对应性和用人规格的适配性。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供需信息决定性地影响着高校做出进入或退出某一专业、扩大或缩小某一专业规模的选择。为此,增设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时,充分论证市场需求是必要的前提。体育专业亦应围绕社会需求设置,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4.2.2 要有前瞻性,关注专业的退出成本 新增专业论证要有前瞻性,勿只注重眼前的短期需求和短期效益。专业的退出成本高,增设新专业时需谨慎。当高校设置的某一专业无法继续生存需退出时,意味着已经投入的办学成本中一些适应性狭窄的专业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不能为其他专业继续使用的专业办学成本将沦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大,退出成本也就越大。而同时这一专业的专业教师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或专业转型的需要,他们必然反对学校退出自身所在的学科专业。因此,相比较于新专业的进入,我国高校退出某一专业不仅难度大且速度缓慢[7]。各院校在增设新专业时,需充分考虑到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专业的退出成本问题,切勿匆忙上新专业。体育专业尤其如此,很多专业的设置不仅仅是增添师资,还有相应的体育器材、场地等硬件设施,因此更应关注退出成本问题。对于专业体育院校来说,在设置非体专业时更应慎重,需考虑到专业退出时非体专业师资的去向问题。

4.3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切实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目前,各高校存在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很多人将其原因归结于高校。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但不能完全由高校担负起学生就业难的这个结果。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部门对各专业招生数量的宏观调控不当是原因之一。辽宁省政府曾经出台政策,要求通过就业市场来调控专业设置和招生,直至今日也未见采取相应的举措来执行该项政策。这种一直在呼喊“狼来了”、“只刮风,不下雨”的制度设计,没有形成学校外部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动力机制。仅凭社会需求这种后发的动因,很难使学校迅速采取积极措施来优化自身的专业结构。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上对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进行结构性的宏观调控,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规划各学校体育专业的招生人数。

政府部门对辽宁省内体育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重点是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新专业的审批,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申请增设该专业的高校的实际办专业能力;切忌以专业数量来评价高校专业建设发展情况,杜绝为增加专业数量而盲目上专业的做法;对于社会需求大的专业,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对于就业市场接近饱和的专业应慎重增设;专业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在辽西北地区增设体育类专业,以促进该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

4.4 高校内部及时调整体育专业设置、优化结构

各高校应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学校有能力新增专业的,就增设专业,不能受利益驱动而盲目增设学费高的专业。应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来设置专业,且需要充分论证专业增设的可行性和退出成本。

4.4.1 运动训练专业的设置应该重点整治 我省目前有8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是否都具备充足的办学条件?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研究发现我省目前的8所开设院校并非都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其中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一些学校仅仅为了增加学科和专业数量,或仅仅为满足某一个单位的特殊需要,就开办了这个专业。由于运动训练专业的特殊性,它要求必须具备二级运动员的特殊身份才能报考,而目前运动训练专业普遍存在招生信息不真实的现象。这种现象如不整治,必然与国家要求和设置该专业的初衷相背离。由于该专业对招生生源的文化课水平要求较低,且学费高,为全国单独招生,这些因素使得运动训练专业在近2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扭曲变形,成了部分高校增加学费收入的敛财工具。生源的文化课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较办学初期大幅度下降。为了能够让自己学习不好的孩子进入体育学院读书,家长采用非正常途径帮助学生入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本身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反面例子,如此也加大了学生入学后诚信教育的难度,学生的学习风气也不佳。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中规定招生院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停止其下一年度招生资格:运动训练专业录取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的学生人数低于该专业当年招生总数15%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收一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的学生人数低于该专业当年招生总数10%的。国家重申对运动训练专业招生的政策无疑对各办学单位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但在国内外奥运项目竞赛数量有限的现实面前,各办学单位很难完成这样的指标要求。为了杜绝为完成指标任务而“资格审查不严或默许身份造假”的现象,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政策调整措施:(1)运动训练专业采取面向区县级以上业余体校或优秀运动队定向招生。招收运动水平高的现役和退役运动员,即面向区县级以上业余体校的和各级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招生。招生方法可采取由政府定额定向招生的方式,即学生毕业后回到当地就业。可根据各地区发展通过统筹兼顾的方法,适当向辽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和偏远地区倾斜。定额定向培养的毕业生原则上回到当地就业,且五年内不得流动,这种机制将有利于发展偏远地区的体育运动。另外,从业余体校招收现役和退役运动员,可激活我省的业余体育运动训练,使目前正陷于困境的区县业余体育学校摆脱招生难、面临解体的困境。既能解决运动训练专业的现实问题,又可解决我省竞技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实现招生人数的总量控制并适当降低对考生运动等级的要求。国家规定运动训练专业办学单位每年招生人数中,一级以上运动员的比例不得少于15%,出发点是优先考虑专业运动队的优秀运动员入学。而每年全国奥运项目竞赛中获得一级以上运动员的总量大体上是稳定的。尽管存在历年积累的现实,根据存量估算招生规模仍是可行的。因此我省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存量来制定合理在全省运动训练招生数量计划,并根据各学校的实际能力合理分配。同时对于国家目前实行的“一级以上运动员不得少于15%”政策,可适当降低至10%,以减少招生学校的压力。(3)为确保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在评估的前提下停止部分学校的招生。就全国范围来看,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单位多达80所,我省就有9所。无论是全国还是我省,显然存在着供给大大多于实际需求的问题,因此我省应率先启动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淘汰办学条件差、水平低的学校,停止这些学校在该专业上的招生,使我省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规模、学校数量和办学质量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4.4.2 部分体育专业可尝试合并或隔年招生 在世界性高考生源数量下降的现实问题下,辽宁省体育相关专业应适时根据社会需求,采取合并或隔年招生的策略。(1)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理性思考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区分,两个专业本应该合并,但在本年度的专业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中,还是分开的,其真实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持体育专业门类的数量。这两个专业在此次国家专业调整中单独设立已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可暂时采取隔年招生的方法,同时探索专业办学改革的出路,在条件具备时扩大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规模,最终实现两个专业合一的目标。(2)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是应该合并的,可采用相同的方法实施隔年招生,逐步向一个专业平台过渡。研究表明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是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形式。在对比各院校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发现这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交集,很难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界限分明的定位。如此相近的专业,按照两个专业来设置事实上并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尝试合并。(3)体育教育应稳定规模,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培养质量。从近几年多种渠道的新闻报道来看,体育专业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研究表明,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每年增幅在10%以上,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更为严重,仅是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名最后[8]。据报道,2011年最新的调研数据,麦可思研究团队特别推出系列“2011年度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专题”,体育教育专业在麦可思2010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排行榜中位列第七位,失业率为13%(失业率:失业率=1-就业率,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9]。尽管在体育师资的需求上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但是稳定规模和总量控制已经成为共识。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较,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的时间较短,但是省内已经有10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发展势头过快,不适宜在短期内增设专业和扩大规模。现阶段应稳定规模,适当拓宽人才培养的适应面,以提高办学质量,来确保多年形成的办学优势。

4.5 体育专业的分类有待商榷

专业分类决定着专业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及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如艺术类专业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办专业,将专业划分为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绘画、雕塑、美术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这种划分方式有利于各个专业向纵深发展,所以能够越办越大,越办越好。体育类专业的设置分类值得商榷。体育专业的设置由1963年的体育、田径运动、体操、球类运动、游泳、冰上运动、武术、运动保健(试办专业)等8种体育专业,发展至

1981年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1993年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武术专业、警察体育专业、体育新闻专业等8个专业、1998年的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社会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5个本科体育类专业。专业分类方法由最初的按照运动项目分类,到逐步按照理工科类划分,这种划分方法的变化使得体育专业的特色逐渐淡化,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1]李艳翎.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专业设置研究[D].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9.

[2]鲁长芬,王 健,罗小兵,等: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及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80-86.

[3]高松山.对我国本科体育院校布局与体育专业规模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79 -82,88.

[4]台高校生源严重不足,学界吁吸引大陆生来台就读[EB/OL].http://news.qq.com/a/20091012/001859.htm.

[5]国际高校提高奖学金来京揽生源[EB/OL].http://edu.sina.com.cn/a/2009-03 -02/1611166255.shtml.

[6]美国一高校为揽生源承诺“无工作退学费”[EB/OL].http://www.wlmqwb.com/2834/201007/t20100720_1289541.shtml.

[7]刘剑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经济动机及合理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1(2):22 -24.

[8]曾剑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107 -109.

[9]2011年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EB/OL].http://blog.163.com/npgjzx@126/blog/static/1287782992012137520785/

[10]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的通知(88)教体字013号.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3.

[12]教育部、国家体委.关于全国体育学院,体育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科会议的报告(1960.2)[R].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 -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647.

[13]国家体委关于下达北京等六所体育学院的任务、规模、专业设置、系科设置、修业年限和培养目标的通知(1981.1)[R].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685.

[14]谢维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6(5):8-11.

[15]文东茅.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J].高教探索,2000(4):30-33.

[16]邢志杰.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分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3(6):83-86.

[17]李龙正,黄静珊,李国强,等.陕西省地方性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1-85.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Speciality Setting and Sol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CHEN Xiangyan,LIJiekai,MA Yanhong,MA Xingya,YANG Liu
(1.Postgraduate Department,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2.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professional sports setting,and propo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djustment of professional setting which should be adhered to,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iaoning Province professional sports setting: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sports professional talents;having forward-looking;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st of professional exit.This study,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cro-view,middle-view,and microview,proposes measur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Province professional sports:First,we should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urgency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reduction in the future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Second,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macro-adjusting control in deed;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internal departments in university should adjust the setting of professional sports and the structure in time.These are in order to providing suggestion of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Liaoning professional sports.

professional sports;sett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807.01

A

1004-0560(2012)01-0093-06

2011-11-27;

2011-12-16

2009年辽宁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省体育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研究》(证书编号:11492092995)。

陈祥岩(1977-),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责任编辑:郭长寿

◂论文选粹

猜你喜欢

辽宁省设置院校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栏目设置一览表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