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长笛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

2012-11-08吴海华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吐音引子颤音

吴海华

(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18008)

论长笛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

吴海华

(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18008)

长笛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由黎国荃先生根据娄树华先生创造的同名古筝曲改编的长笛作品。重点分析了气息、颤音、吐音、气颤音、速度等演奏技巧在该首长笛作品中的运用,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和演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长笛; 《渔舟唱晚》; 演奏技巧

一、《渔舟唱晚》的音乐分析

长笛独奏曲《渔舟唱晚》是根据娄树华先生创造的同名古筝曲改编的长笛独奏作品。娄树华先生的《渔舟唱晚》,是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而成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 (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1]它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这是一首无限优美的乐曲,娄树华先生用精准的音乐语言描绘出粼粼波光、点点白帆的生动画面,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夕阳西下、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的时刻,渔翁荡漾着渔船悠然的吟唱以及渔船满载丰收的喜悦、百舟竞归的欢乐场景,抒发了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怡然自得的愉快心情。

长笛曲《渔舟唱晚》与娄树华先生的古筝曲《渔舟唱晚》在句法、曲调布局以及节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利用原古曲的音调素材并借助古筝曲标题的音乐形象,进行二度创作。创作后的《渔舟唱晚》是一首多段结构的乐曲,她由引子和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对比的乐段及尾声组成。乐曲的引子是改编者运用自己的音乐元素创作的,但又不失原曲的音调;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段节奏明快,旋律鲜明,与第一大段那优雅恬静的音乐意境形成明显的对比,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上长笛连续的吐音和附点节奏使那热烈的场面达到高潮,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紧接着出现了渐渐远去的尾声,这个悠然典雅的尾声,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真可谓古色古香,让人回味无穷。

《渔舟唱晚》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长笛作品,在中国长笛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在演奏时能更加完美的将其艺术境界表现出来,笔者试从长笛的演奏技巧方面进行探讨,力争通过这些技巧的分析,为学习者和演奏者提供一个可资可鉴的音乐艺术处理途径。

二、长笛曲《渔舟唱晚》的演奏技巧

(一)气息控制技巧的运用

对于我们来说,呼吸法几乎可以决定你演奏出音乐的好坏,你的音乐的轻、重、缓、急、断、连、起、落,也就是说音乐的跌宕起伏,你的情绪的激昂,情绪的低沉,总之你演奏出的一切都与你的呼吸法息息相关。[2](P90)这里讲的呼吸法中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气息的控制技巧。

在所有的长笛作品中气息的技巧几乎贯穿始终,《渔舟唱晚》这首作品也一样。通过笔者在演奏与教学中发现,这首作品换气的气口和气息的控制非常讲究,换气太多或太少都对音乐情感有很大的影响,并直接破坏了作品的意境。我们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将气息和速度的变化完美的结合起来,将作品的意境完美的表达出来。

谱例1: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的速度术语是“自由地”,这里所用的气息变化比较丰富,第一句和第三句起音时气息要吸足,发音时气息要稍弱一点,待第一个音站稳后进行一个渐强和渐弱的变化,之后再进行渐强的变化,在渐强的同时引出后面的一连串的速度由慢渐快的三十二分音符。前面我们讲过引子部分第一句由五声音阶上行,引出的旋律却是下行的曲调,音乐感觉既要流畅,也要绵长,在演奏中笔者发现这里不能有任何的换气点,对于一些气息较短的演奏者来说这样是很吃力的,所以第一口气的吸入一定要“气入丹田”,所谓“丹田”就是肚脐以下7寸左右处,这样,肺泡才能被充分利用。

谱例2:第一大段,第三部分

谱例3:尾声

见谱例2、3,慢速的长时值演奏,是该作品的一个特点,这样更能突出音乐表达的内容和长笛优美的音色,但对气息量和气息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将每一口气吸足,演奏时将气息尽可能的用支撑点控制住,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做出适当的气息变化。有了正确的呼气方法,但没有控制好气息的支撑点是不行的。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习者都没有做好这一点,导致演奏出来的声音没有力度,缺乏感情,不符合乐曲的意境。如谱例2、3,我们不能把它演奏的过于平淡,没有起伏,那样会使音乐显得没有情感,而应该控制好气息的支撑点,做到真正的“收放自如”,这样才能更加得心应手的表达音乐感情。

(二)颤音的运用

在作品《渔舟唱晚》中颤音的运用是很有特点的,如谱例4连续的颤音演奏。这种连续的颤音演奏不仅增添了乐曲的美感,也展现了长笛的音乐魅力

谱例4:

谱例4中可以看到音符上方标记有“tr”记号,表示在演奏时这个音应该做上二度颤音,演奏颤音时手指运动要快,而且要平均。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这里的颤音与我们了解的颤音是不一样的,如果纯粹的把这些颤音吹快所得到的效果并不好。笔者所运用的是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颤音,这种波浪似的音响能将那种歌唱性旋律表露无遗。

谱例5:

谱例5中的演奏方法看似简单,笔者认为却是最具特色的地方。从谱面上来说黎先生并没有在这里加入特殊的演奏方法,仅是纯粹的“前连后吐”。这种纯粹的前连后吐不符合笔者对此乐句的理解。在这13个小节中共分为两句,1至6小节为一句,7至13小节为第二句,第二句实际上是一句的重复。用同一种演奏方法演奏重复的两句让音乐略显单一,如果对一些音稍做改动,这时的感觉就会大不相同。如将第一句每小节的最后一个音的上方加上一个“tr”记号,使渔船在水中一荡接一荡的感觉更加明显,在第二句中,把每小节最后两个八分音符合成一个四分音符,在这个四分音符的上方加上一个“tr……”记号,这里的感觉就像渔船所激荡出的涟漪,接连不断,这样的话音乐就会生动很多,更加引人入胜。

(三)吐音技巧的运用

在长笛的演奏里,吐音可以分为单吐、双吐、三吐。虽然这首乐曲中的吐音并不难,但是从更好的表达音乐情感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仔细的区分不同乐句中所采用的吐音方法。

在《渔舟唱晚》中,第二大段是快板部分,节奏明快,旋律鲜明,与第一大段那优美雅致的音乐形成明显的对比,表现的是百舟竞归的热闹场面。这里对吐音的要求其实是很严格的,单纯的单吐或者双吐都是不行的,通过反复练习和尝试,笔者认为应该把单吐和双吐结合起来,在遇到一些八分附点或者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时,我们应该采用单吐的方法,遇到十六分音符时全部运用双吐的方法。

谱例6:

在演奏吐音时,舌头的动作与手指的动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称之为舌头与手指的同步性。手指动作是在舌头后撤动作的同时作出来的,气流向外弹出来的瞬间手指做出动作。在谱例6中尤为要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快板段的演奏速度较快,演奏者应该把舌头与手指的同步性拿出来做单独的练习,并解决。

第二大段是音乐情感逐渐达到高潮的地方。在整个第二大段中“>”顿音的运用较多。顿音是一种重音,舌头有一定的紧张度,但又不是很强烈,我们得到的每一个音都是清清楚楚的,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顿音虽然是重音,但是在这里要注意不要把音演奏得太短,把音分开即可。每个顿音记号处都是有变化的,应该注意控制舌头的动作不能太大,那样做加大了“Tu(吐)”的声音,所发出的音响效果并不好。逐渐加大气息的输出量,这样也可以让音乐逐渐往上走,避免舌头所发出的过大的“Tu(吐)”音,轻巧的舌头动作也有利于速度较快的“TK(吐苦)”双吐。

做好以上这些对这一段落的音乐表现有很大的帮助。

(四)气颤音的运用

无论是歌唱家还是演奏家,在表演的过程中都会加入许多的气颤音,令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事实上运用好气颤音应该注意的地方也很多,气颤音的频率、气颤音的幅度、气颤音的类别等。长笛的音色是优美的,要有一个完美的音色,气颤音是不可缺少的。在《渔舟唱晚》这首乐曲中,气颤音的运用可谓是无处不在。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对气颤音的处理是“粗糙”的,我们不能把气颤音搞得和心电图一样,特别是《渔舟唱晚》这种意境深刻的乐曲,我们更应该仔细的进行分析。

1.气颤音的频率

笔者认为首先要选好一种符合乐曲要求的气颤音,通过实践得出,每秒颤动4-7次之间更能表达该乐曲的美感,气颤音应该均匀、圆润。但在演奏《渔舟唱晚》这首作品时,由于该作品每一段的音乐情绪变化较大,每一段所采用的频率则不能相同,哪怕就是在某一段甚至某一句中,气震音的频率也要有一定的变化。

2.气颤音的幅度

一首旋律鲜明的长笛曲所采用的气颤音一定要适当,才能使音色更加优美,《渔舟唱晚》就是一首代表作。一般而言,气颤音振幅的大小与情绪的增长与减退成正比,情绪激动时气颤音的振幅要增大,情绪减退时气颤音的振幅要减小。气颤音的幅度一定要与情绪激动的程度相一致[3](P71),见谱例7:

情绪激动的高点颤音的振幅要增加的更大一些,在这种歌唱性很强的乐句中,气颤音的增大会十分令人振奋。情绪低潮时气颤音的振幅应该“连绵不绝”的减弱,不能忽大忽小,就像人的情绪转变,突然从高潮跌入低谷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无论小振幅到大振幅还是大振幅到小振幅,都要注意振幅要均匀地增大,均匀地减小,这是气颤音的重点。

3.民族风格的气颤音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改编的作品,不少人喜欢用长笛的音色模仿古老的中国乐器箫的音响,富于长笛一些民族风格,运用好长笛的气颤音进行模仿则几可乱真。以下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在谱例3中除了采用一个中音“re”以外,其他的都是低音,长笛低音区的音色类似于中国乐器中的箫声,低沉而厚实,配合尾声部分的旋律给人一种渐渐远去的感觉。要把这种感觉更好的变现出来我们不得不寻找一个适当的气颤音。我们把气流的方向向前移动一些 (注意只是稍稍向前移动一些),气不要太大力,口腔的空间要放大一些,气颤音的频率大概在每秒5次左右,我们会得到一种空旷的、悠闲的音色,并且也像箫的声音。

(五)速度变化的运用

著名长笛演奏家彼得—卢卡斯·格拉夫说指出:寻找乐曲的最快速度和最慢速度,正确的速度一定介于两者之间。切记:正确的速度一定可以使乐曲的每一部分都具有正确的音乐感觉,从而符合作曲家的原意。[3](P70)我们在面对一首乐曲时应该对该乐曲的速度做一个正确的选择,要自始至终以乐曲的特性为准绳,精确遵循作曲家的速度标记。但是一首作品不可能存在一种正确的速度,正确的速度是由作曲家设定的,而我们演奏者必须发现并理解它。

引子部分是整首乐曲速度、力度、强弱对比、渐强渐弱最难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仔细的进行分析。引子部分采用了五个自由延长音,正是这五个自由延长音却是引子部分一大特点,这里让许多演奏者很难把握,按照常理来说,自由延长音是指延长这个音的时值的一半,而在这里却不能这么做,笔者曾经在演奏引子时采用过延长这个音的时值的一半,可是总觉得不满意,并不是笔者想表现的效果。后来笔者对引子部分的速度术语“自由的”做了一个理解,这个“自由的”是根据演奏者对乐曲意境的体会进行演奏,所以我们在演奏时不能盲目,应该根据乐曲的音乐感情来处理,更不能没有变化。(见谱例8)

这里的两个上行音阶和五个下行的模进都应该采用渐快的演奏方法,体现了“自由的”速度,提高了乐曲的美感。在处理这种有“自由的”标记的段落,首先要严格按照节拍和速度演奏。然后逐渐摆脱节拍的束缚,根据乐曲情感的需要略带只有的演奏。

长笛从20世纪初传入我国,中国风格长笛曲便在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本着创新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创作了许多长笛曲,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加入现代的作曲技法,使得现代的长笛曲不再完全拘泥于挖掘民族因素,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渔舟唱晚》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它虽然是由古筝曲改编而来,但用长笛优美的笛声来演绎更增添了它的音乐美感。我们必须保持开拓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丰富我们的演奏技巧,才能够继续保持演奏活力,为长笛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段启成.《渔舟唱晚》的结构及艺术处理 [J].音乐探索,1984,(3):32.

[2]钱芑.长笛技巧强化训练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彼得—卢卡斯·格拉夫.音乐风格演绎指南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On the Skills of Playing the Flute SoloAn Evening Fishing Boat

WU Hai-hua
(Music Department of Huaihua College,Huaihua,Hunan 418008)

The flute soloAn Evening Fishing Boatis a music tune edited by Mr.Li Guoquan based on the same Guzheng works created by Mr.Lou Shuhua.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laying skills of breath,vibrato,spit sound,gas vibrato and speed as well as the authorπ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his flute works.

flute;An Evening Fishing Boat; playing skills

J60416

A

1671-9743(2012)01-0080-04

2011-12-10

吴海华 (1977-),男,湖南慈利人,怀化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长笛教学与民族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吐音引子颤音
吐音在长号演奏中的运用分析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浅谈小号吐音的吹奏技巧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萨克斯演奏中吐音技巧的应用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