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英语散文培养英专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
2012-08-15蒋显文
蒋显文, 王 玲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一、引言
人们普遍认为外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是目的。那么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其实质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为写作是一种积极地交际活动,它是作者与读者间的一种交际活动。作者为了要传达自己的观点和信息,就得运用平时学习积累的知识,自己对事物的洞悉和了解,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各种写作技巧来进行陈述,说理以及论辩等。英语专业三四年级有些学生在写作或撰写毕业论文时,常下笔后三言两语就骤然而止,抓耳挠腮,很想将自己的情怀抒发出来,也很想将自己的观点论证得清清楚楚。但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就照搬范文,或从网上下载他人文中的词语或片段,不论文体的异同,凑合成一篇大杂烩式的文章。当然,他们当中也写出过文笔流畅,抒情性强,论述精彩的好文章。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外语教学法之一的认知法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倒是十分有益。当代认知心理派代表人物布鲁纳(S.J.Bruner)和奥苏泊(O.P.Ausubel)(胡文仲1997)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他们强调已有知识经验(即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要靠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分析具有内在逻辑的学习材料要表达什么和是如何表达的。
如果将认知法运用到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有两个问题同时也提出来了。第一,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才能克服学生写作时暴露出来的弊病。华东师范大学黄源深教授认为“提倡多读一点散文著作不失为一剂良药”[1](前言P2)。黄源深教授的意见提出来要解决学生的这些弊端,应选什么学习材料的问题;第二如何将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布鲁纳和奥苏泊还认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相互发生作用,才能使材料的学习者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
在探讨如何将“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语言学家有过许多精彩的论述和好的方法。本文就“英语随笔”这一专门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学习材料如何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特提出用我国古代学者和西方学者的“点评法”或西方人的“细读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二、散文的定义
在英语中有两个单词都被看作是“散文”之义。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自古以来对散文都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英语散文阅读”究竟该选什么材料,这一点必须在理论上弄清楚。
邵锦娣在 《文学导论》教材一书中将散文(essay)相对于fiction而成为non-fiction。而且传统上将它分成四种体裁:描绘文、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2](P1)华中师范大学的黄源深教授区分了prose和essay这两个英语单词的意义与涵盖范围的不同,认为散文有三种划分。一是广义的散文,其次是较广义的散文,最后一种是狭义的散文。按照他的划分法,广义的散文就是英语中的prose,它与韵文或诗歌等讲究韵律的文体相对,它包括除诗歌之外的一切体裁,诸如小说、戏剧、传记、政论、文学批评、随笔、演说、游记、日记、书信等。较广义的散文,它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相对等的词。如果把广义的散文中的小说与戏剧划出去余下的部分就是较广义的散文说包含的内容。狭义的散文即英语中的essay。从内容上来看,essay既指那些由一件小事生发开去,信笔写来,意到笔随,揭示出微言大义的随笔,也指议论时政、评价文学现象的气势宏伟、洋洋洒洒的政论和文论。[1](前言P3)黄源深倾向于狭义的散文这一划法,认为以随笔为主的散文是英国散文的精华,从17世纪的培根到20世纪的伍尔夫,英国文坛上都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散文家。
从黄源深教授那,笔者倾向于采用狭义的散文概念作为散文阅读材料取向的根据。根据邵锦娣的划分,我们应该主要从non-fiction中的四种体裁中选取教学用的文章。
三、我国学者小说点评派之细读法与西方细读法
我国自古以为就有小说评点派。他们对小说文本的经营布局最为关注。如金圣叹评点 《水浒传》,毛伦、毛崇岗父子评点 《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 《金瓶梅》 等,证明我国古人已经步入文本阅读论的范围。这些古代小说评点家是解读文本的高手,评点的主要功能就是文本导读,这种形式就是为帮助读者理解文本而产生的。我国的评点家将自身的阅读感受置入被评点的文本,靠着这种形式上的优势,评点全方位地控制了读者阅读。评点家可说是牵着缰绳引领读者骑马观花的导游,指出阅读要点,提示读过之处的联系。
金圣叹对自己的评点法也有自己的理论根基。他在 《楔子》中写到:“古人著书,每每若干年布想,若干年储材。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看过。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3](P279)
金圣叹等人的评点意在提醒读者勿因小失大,要做到“观鸳鸯而识金针,读古人之书而能识其经营”。他主张通观全局,毛伦、毛崇岗父子在今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结构的有机整体性,在他们的批注中,常常使用“章法”、“结构”之类的学术语。从金批开始,所有的小说评点都无一例外地要求读者仔细研读文本。
西方新批评派在文本解读的方法论上都是高度一致,他们对主张对作品文本作细致缜密的分析与注释。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有各式各样的方法。在此列举一两种。其一是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的复义解读。他用ambiguity(复义)这个词来表示文学作品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的复杂多义。他提供了一条从复义角度解读文本的途径,它结束了 “一个符号只有一个意义”的时代。其二是瑞恰慈(I.A.Richards)的语境解读法。Context这个词过去被译成“上下文”,现将它译成了“语境”似乎更恰当了。瑞恰慈将语义学引入文学批评。他对语境一词赋予了自己的理解。他在 《论述的目的和语境的种类》一文中解释“词的意义来自于它所处的现实环境,即通常所谓的 “上下文”,也来自于它被使用的历史背景,这一窄一宽的两种语境规范着词义的产生”。[3](P44)瑞恰慈的语境理论有助于探讨散文中语境的制约机制。总而言之,新批评的任何一种文本解读法对研究散文教学都有相当大的启发借鉴意义,他们的方法只是语义学中的子范畴,都不是文体结构与意义的最高主宰。
新批评的文本解读法之“细读法”就是他们的所谓阅读方式。这一阅读方式为本课题研究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细读法,即scrutiny或 close reading,前者强调“细察”而后者侧重“近读”。这种方法的大致做法是:审慎地阅读作品的每一个词,揣摩它的文本与言外之意(暗示与联想),注意词句之间的微妙联系,从这种联系中把握单个词的意义。不仅是词义,而且词语搭配、句型选择、语气、音律、比喻和意像等,都属于他们仔细推敲的对象。剖析这些局部因素又是紧紧围绕作品本身的篇章结构进行,局部问题一解决,整体的面貌就勾勒出来了。一部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全在于它的各个局部的形式因素是否构成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用类似评点家手法去导读英国散文的有黄源深教授。他在自己每篇散文之后,也用 “题解”镶嵌在正文中。实际上他的做法已步入文本阅读的范围。他在自己编的《英国散文阅读》一书中所做的评点(题解)侧重在勾勒出文本的整体面貌,而没有对文本的其他因素,如词、句型、语气、修辞格等进行评点。
李绍明编著了一本《英语散文名篇赏析》,[4]在几乎每篇开首也写了“导读”(Reading Introduction),也主要是介绍作者和文本的主题。他的评点不同之处在书的开首写了一大篇导读,这篇导读是从他的新编的写作教材里摘出的,用于指导学生鉴赏散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我国还有些学者指导学生学习英语散文的传统做法是将英文译成中文。曹明伦“因教学(散文)之需而译培根随笔片段,” 他称此书乃 “译者(曹明伦)对Bacon's essays之解读。”[5](译本例言P1)此法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作用甚微。它能帮助学生从语言文字上借助中文去理解原文,但为今后能否积累知识,辨明事理,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当的运用英语语言是远远不够的。
四、 评点 《论读书》 一文
笔者将以《论读书》为例,借用我国学者和西方20世纪新批评文论家的“细读法”所提供的理论框架为指导,以瑞恰慈的语境法为参考解读文本中的词义;以威廉·燕卜荪的“复杂多义”为参考来解读文本中的语言,仔细推敲其中的比喻和意象,紧紧围绕着篇章剖析这些局部因素,勾勒出整体的面貌。从而学习培根的善于说理和雄辩,学习他在语言运用上如何做到圆熟老练。
《论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不朽之作,该文结构精悍、警句迭起、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在《论读书》 一文中,文辞也十分精炼。全文多用庄重典雅的古语词和具有夸张色彩的词。从而给读者一种庄重严肃之感,似乎在阐明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真理。文中用的古词语有 marshalling、maketh、doth、stond、humour、proyning。这些词用的极为恰当,极具张力。例如在the gen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和the humour of a scholar中,其中marshalling和 humour之义远胜于 dealing with和habit之义。marshallingofaffairs则有“运筹帷幄”之意;the humour of a scholar则有“学究书痴”之意。另外文中还使用了拉丁语和一些书卷词语,有类似汉语中的引经据典之功效。例如,Abeunt studia in morse(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和cym ini sectores(吹毛求疵之人)。
《论读书》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要写好说理,要用一点形象思维,要讲一点修辞。为了增强议论文的吸引力,培根使用了simile(明喻)、metaphor(暗喻)、analogy(类比)、alliteration(头韵)等修辞手法。文中诸如 taste、swallow、chew、digest等把不同的读书方式比作吃食物的不同方式。再例如:They per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培根利用天才与天然植物之间的相似性,将两者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了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一深奥道理。再如: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wit,butmay bew roughtoutby fit studies: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 ropriate exercises.此句中作者将人们心智方面存在的种种障碍比作人体的各种疾病,心理障碍可以通过读书来排除,就如疾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一样。再如:Studies serve fordelight、expert men can execut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tudy the schoolmen,这些短语中都运用了头韵,用相同的音或字母的重复唤起读者的注意。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从而增加了论述的文采,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学者王佐良认为,在这篇紧凑简约的小文章中,哲学家培根以“明彻的智慧,像最锐利的小刀那样,熟练地、巧妙地、艺术地解剖着当时的英国社会、他周围的人物以及他自己”[6]就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试图理解读书的意义而言,笔者可将此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读书的作用。其着重点是强调读书能长才益智。培根在这部分还论述了读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此部分蕴含五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讲的是读书的作用(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第二个层面讲的是读书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To spend toomuch time in studiesis sloth;to use them too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ation;to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ofa scholar);第三个层面讲的是应该用经验来补读书之不足(They perfect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第四个层面讲的是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and above them,won by observation);第五个层面讲的是读书的不同方法(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论读书》的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中的“读书的作用”的补充说明。在这部分培根论及了读书对人的性格的影响(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和读适当的书可使人的心智上的各种障碍开豁,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So every defect of the m ind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由上可看出随着内容的深入,作者的论证一步步加强,从中透露了一种对人的自我完善的渴求及确信必达目的之抱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崇尚理性,相信人的力量和人具有无限潜力的 “人文主义精神”,同时反映作者的冷静、理性和自信的态度。
五、结语
针对现在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弊病—抽象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的匮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强—笔者试探性地提出了运用英语散文文本细读法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文章认为通过给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散文鉴赏课,选取英美国家从17世纪到20世纪以随笔为主的散文,例如能揭示出微言大义的随笔,议论时政、评价文学现象的气势宏伟、洋洋洒洒的政论和文论;教会英语专业学生运用文本细读法从词、句、篇章、语气、音律、修辞、语境等方面把握一篇散文,从而达到培养他们语言运用能力和论证能力的目的。本论文旨在提出一种尝试性的建议,希望引起读者、各位学者专家对英语散文的重视。
[1]黄源深.英国散文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邵锦娣.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傅修延.文本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绍明.英语散文名篇赏析[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5]曹明伦.培根随笔[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张曼君.读书是人类生活的良方——评析弗兰西斯·培根的传世之作 《论读书》[J].海外英语,200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