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12-11-04罗玉琳刘江平覃江霞钟兴泉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利用网络动机效应

罗玉琳,刘江平,覃江霞,覃 艳,钟兴泉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

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罗玉琳,刘江平,覃江霞,覃 艳,钟兴泉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

采用问卷法对20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论: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均有显著预测效应;网络人际交往在网络交往动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引 言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一直备受争议。有研究发现网上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1], Kraut等人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增加[2]。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特的一项调查表明,经常使用因特网及电子邮件的人与亲戚、朋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孤独感加剧,且无论什么人,电脑使用越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就越强[3]。由于虚拟交往有巨大吸引力,大学生上网者往往迷恋其中,极大减少了参加现实社会的交往活动。

有研究者却认为,网络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环境[4]。网络交往使人们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国内研究表明,网络可满足青少年人际交往、性、归属、获得成就、自我表现和自我超越等需要,可推动大学生人格向独立性、平等性、开放性和个性化发展[5]。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到底如何呢?本文试通过实证研究,探析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参与调查的被试为三峡学院、三峡职业学院、重庆信息工程学院、重庆三峡医专在校学生2126人。删除从未有借助网络进行人际沟通经历和未按要求完成问卷的被试,获得有效被试2090人,其中男生944人,女生1146人。

(二)研究工具。

1.网络人际交往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2005年林以正等编制的问卷作为网络人际交往的测量工具,“利用网络维持既有人际交往”、“利用网络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及“网络社群投入程度”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网络人际互动问卷的Cronbach’S系数为0.65,分半信度为0.62。

2.网络交往动机量表。该问卷共17题,分“克服孤独”、“获得支持”两个维度。总问卷信度0.823,内容效度为0.882。

3.症状自评量表(SCL290)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 LR.编制,共包括90个项目。以上问卷均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实际调查。

(三)统计工具。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和AMOS 4.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预测。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心理健康为效标变量,考察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对其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1。

表1 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1显示,网络人际交往中的网络社群投入程度没有进入回归方程,利用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维持旧人际关系两个维度以及网络交往动机获得支持、克服孤独两个维度均进入回归方程,多元相关系数为0.36,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9,即这四个维度能联合预测心理健康19%的变异,此决定系数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说明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效应。

(二)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三者间的关系。

对上述进入回归方程的4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网络交往动机的克服孤独和获得支持与网络人际交往中利用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利用网络维持现有人际关系呈显著相关(P<0.01)。依据研究假设,以网络交往动机为前因变量,以网络人际交往为中介变量,以心理健康为结果变量,构建不同变量之间的假设模型,即假设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均可独立预测心理健康,同时网络交往动机还可以通过网络人际交往间接预测心理健康。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验证。结合前述假设,以Amos4.0进行路径分析,进一步探讨上述进入回归方程的4个变量之间以及他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通过逐步删除饱和模型中的不显著路径,得到如图1所示的关系模型,具体拟合指数见表2。

表2 验证模型拟合指数

附图 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分析

由图1和表2可知,验证模型对数据拟合良好。利用网络维持旧有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正向作用,而利用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其有直接负向作用,网络交往动机的获得支持和克服孤独通过网络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有间接预测作用。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表3列出了图1中标准化路径系数的分解结果。

表3 路径分析模型2中各变量间的效应值分解

四、讨 论

(一)网络交往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作为网络交往动机的评价指标,为其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整合思路。网络交往动机从心理卫生角度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被网络交往外部刺激引起,其中对心理健康有利的正诱因如上网为获得名誉、威望、评优等以及对心理健康不利的负诱因如因为考试不及格、留级、退学等以网络逃避现实。内部动机是由网络交往内部因素转化而来的,比如个体兴趣、愿望、好奇心等,持续时间久,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从本研究表3路径化分析可知,外部动机获得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间接效应为0.0218,内部动机克服孤独对心理健康的的间接效应为20.0048,说明获得支持动机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克服孤独动机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进一步支持上述内部动机对心理健康更有利的结论。但从表3我们还得知,在没有内部动机参与下,获得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效应值为20.03,而获得支持通过克服孤独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效应值为20.004,即外部动机获得支持通过内部动机克服孤独削弱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内部动机在其中充当了“调节阀”的作用,似乎说明外部动机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关于这点Hennessey在算法式任务的研究中认为:如果内在动机水平本身不高,就谈不上被削弱,这时外在动机反而通过引发个体行为兴趣对心理产生积极作用。本文认为,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更多是为了获得支持,克服孤独的内驱力并不强,所以表现为外部动机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更强,进一步证明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所产生的影响是有条件的。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网络交往动机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

网络交往的主要社会心理基础与人追求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人们网络交往的内容和相应的行为后果[6]。多数研究证实网络者的抑郁感、孤独感等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尚不能说明因果关系[7]。路径分析发现网络交往动机虽然不直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可通过网络人际交往对其产生间接效应,说明网络人际交往充当了网络交往动机和心理健康的中介。由表3可知,网络交往动机利用网络维持旧有人际关系的效应值为0.0323,为正向预测作用,即利用网络维持旧有人际越多,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利用网络建立新人际关系的效应值为20.0710,为负向预测作用,即利用网络建立新的人际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此研究结果可解释以下研究现象:经常使用因特网及电子邮件的个体,与亲戚、朋友间的现实交流明显减少、孤独感加剧。而大学生利用网络作为社交工具结识朋友,可极大的拓展交往空间,促进其人格向个性化、独立化、开放性等方向发展,增加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8]。

五、结 论

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网络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均有显著预测效应。网络人际交往在网络交往动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路径为:网络交往动机通过维持旧有人际关系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即通过维持旧有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通过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1]余建林.网络人际交往对专科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2004:10.

[2]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 V.K iesler,S,Mukopadhyay t.Scherlis, W 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2being 1998(9).

[3]李铭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心理教育对策[J],嘉应大学学报,2003(2).

[4]杨雪琴.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路径引导探析[J],科教文卫,2007 (2),49251.

[5]郭欣怡.网络世界的我与我们—网络使用者之心理特征与网络人际交往特征初探[D].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8: 12.

[6]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1012119.

[7]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 V.K iesler,S,Mukopadhyay t.Scherlis, W 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2being[J].1998(9).

[8]敬菊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G44

A

1002-1701(2012)09-0028-03

2011211

罗玉琳,女,本科护理专业,讲师,研究生公共管理专业。

10.3969/j.issn.1002-1701.2012.09.014

猜你喜欢

利用网络动机效应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验证房地产灰犀牛之说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话到一半
懒马效应
信息技术课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策略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