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转喻的认知语义阐释
2012-11-02高翠雨
高翠雨,杨 忠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逻辑转喻的认知语义阐释
高翠雨,杨 忠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以往对逻辑转喻的研究主要以Pustejovsky的生成词库理论为代表,但该理论对逻辑转喻的解释力不足。因而将逻辑转喻置于认知语义学视角下,基于Fillmore的语义框架理论和Croft的认知域凸显理论建构逻辑转喻的框架元素凸显模式,将逻辑转喻理解为概念转喻在句法层面的意义体现,逻辑转喻中充当论元的事物名词作为语义框架中一部分以认知凸显方式为整个语义框架提供心理可及。
逻辑转喻;概念转喻;框架元素凸显
一、引 言
“逻辑转喻”由生成词库理论创始人Pustejovsky命名和定义,指“一个词的句法论元与该词在语义关系中的逻辑论元形式不符,即该词在语义上要求选择事件类型的论元”[1]54,而实际上充当该论元的名词不指事件;但事件的解读可以从名词语义中推导获得。如“Mary began the book”,began the book是动名组合的逻辑转喻,动词began要求事件类型的论元,而实际出现的论元book指代事物,不符合动词的语义选择,但语句仍合法,通过推导可理解为“began reading the book”或“began writing the book”。逻辑转喻也可表现为形名组合,如“an easy problem”;介名组合,如“after the dinner”。这些表达具有相似的句法特征,需推理选择隐含的事件意义。
由于逻辑转喻的句法组合与语义组合存在不对应关系,违背了弗莱格的合成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对逻辑转喻的研究以生成词库理论为主[2][3][4][5][6],认为逻辑转喻是一种逻辑多义,句法层面上的动名结构在语义表达上由于语义类型不匹配产生多义现象,导致语义的不确定性。但该理论在逻辑转喻的生成机制和解释力方面存在不足[3][4][7],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学者也逐步关注逻辑转喻的多视角研究,如语用学、认 知 语 言 学 和 功 能 语 境 观 等[8][9][10],认 为 逻辑转喻的生成和理解需要认知、心理、语境、语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而非孤立地分析词条的内在结构可以解决。因此,本文将逻辑转喻置于认知语义学概念转喻范畴下,基于Fillmore的语义框架理论和Croft的认知域凸显理论建构逻辑转喻的框架元素凸显模式,为逻辑转喻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二、逻辑转喻:生成词库视角
生成词库理论旨在揭示词汇的生成性,对词义作出比传统更丰富的语义描写和语义生成。语义描写涉及词汇内部结构,包括论元结构、事件结构、物性结构、词汇遗传结构等描写平面。词汇信息由以上四种层次的结构组成。语义生成涉及词汇与词汇组合之后的组合语义表达,通过语义生成机制完成,包括语义类型压制、选择约束和共同组合。
生成词库理论中的物性结构及语义压制机制为逻辑转喻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当动词与指称事物的名词论元组合时,句法结构与语义表达的冲突需要名词短语的语义类型发生转变,以满足动词的语义需求。因此名词物性结构中的某一角色通过真补语压制机制来提供满足要求的意义,这样可以在语义层面上和句法层面上达到一致。通常物性结构中的目的角色和施成角色在操 作 过 程 中 被 压 制[1][3]。 如 “Mary began the book.”中,当began的论元是名词book时,通过语义压制使名词book的语义类型被压制成其目的角色“阅读”或施成角色“(作者)写作”,这样就满足了begin在语义上的要求。
然而,生成词库理论对逻辑转喻的解释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分歧。关于逻辑转喻的生成机制,它是通过语义压制使得逻辑转喻中名词词性和意义实现了转换[7]168;是动名组合中的动词省略了一部分动词意义;还是语义类型压制是转喻词内在的特征,学者各持己见。而Lapata等[4]认为不管对逻辑转喻的解释是哪种,他们通过组合频率预测转喻表达的意义而不是以上的任何一种理论解释。关于物性结构的解释力不足:Pustejovsky着重分析了与begin、finish、enjoy或fast、good等词语搭配构成的逻辑转喻,试图通过分析这些典型表达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但英语语料库中的逻辑转喻表达呈现出从典型到边缘分布的连续统[3][4][11],有的具有原型特征,完全符合对逻辑转喻的定义和限定,且意义解读过程容易进行。而有的逻辑转喻特征不明显,有的虽然形式上符合,但实际运作理解时则无法进行。因此,逻辑转喻中的动词由体动词和评价或情感动词两类动词构成一个连续统的两极,在逻辑转喻的体现方式上并不完全一致,很多情况下物性结构并不能很好地解读和分析逻辑转喻现象。
三、逻辑转喻:认知语义视角
(一)认知语义倾向
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逻辑转喻研究具有认知语义倾向。首先,逻辑转喻定义和解读的认知观:逻辑转喻可以看成是转喻思维在语言中的一种具体表现。虽然Pustejovsky从词汇语义学视角研究逻辑转喻,但他将该句法使用命名为逻辑转喻,是因为他认为“(除)在形式上与常规转喻一致之外,它还存在有趣的系统的类转换,故可以称之为逻辑转喻。”[1]54Verspoor分析“该现象涉及名词短语体现与该名词短语联系的事件意义,因此这是一种转喻现象:一个短语替代另一个短语(名词短语替代了实义事件动词短语)。”[3]166-167Godard等[7]168指出“逻辑转喻就是在谓词的影响下,事物类型的短语被压制成事件类型的短语”。虽然学者们没有明确的提及常规转喻与认知语义学视域下概念转喻的关系,但常规转喻表达的确是概念转喻在语言中的思维体现。其次,在解释逻辑转喻时,生成词库理论描述词汇的词库意义涉及百科知识或常识,用以避免多义词的意义列举,这与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此外,将词汇与其词库内的角色意义通过转喻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充当论元的事物名词在意义上通常解读为其物性结构中的目的角色或施成角色的意义。这种词汇与其内部意义的联系性也体现了认知语义学中完形特征和转喻思想。
(二)概念转喻
认知视角下,转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以概念间的邻近关系为基础,同一认知域内通过突显的、易感知、易辨认的部分去认识整体或整体中其他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认识部分。
就转喻本质,学者从不同角度理解,Lakoff&Turner的映射观,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现象,Croft的域凸显观,Panther &Thornburg的场景论等。Radden &Kovecses提出了普遍接受的定义,即“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域或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内,一个概念实体——源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的域,提供心理可及的过程。”[12]39如餐馆服务员的话语“The ham sandwich is waiting for his check”,名词ham sandwich指代吃ham sandwich的人,三明治的意义对吃三明治的人提供了心理可及。另一方面,“三明治”与“吃三明治的人”之间是偶然关系,而非必然关系。也就是说“三明治”并不预设“有一个吃三明治的人”,即“三明治”与“吃三明治的人”并不一定同现。因此,转喻表达的是一种偶然关系。这种偶然性是转喻关系的显著特质,即认知域之间的关系在概念上不是必然的。
(三)逻辑转喻:概念转喻在句法层面上的意义体现
基于认知语义视角,逻辑转喻是概念转喻在句法层面上的意义体现。概念转喻为逻辑转喻的生成和运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基 于 Fillmore[13]的 认 知 框 架 语 义 学 和Croft[14]的域凸显理论,遵循 Radden & Kovecses的定义对逻辑转喻进行分析。首先,定义中“同一个认知域或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设定为Fillmore的认知语义框架模式。这是因为逻辑转喻研究的是名词论元与其表达的事件意义之间的关系,两者通常处于同一个事件语义框架中,通过语义凸显可推导出逻辑转喻的隐含事件。语义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是将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的相关知识和观念概括出来的图示化结构。框架由一系列相关范畴组成,其结构植根于话语生成的语境。框架内诸成分密切相关,由于邻近性而彼此构成转喻关系。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必须首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语义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及其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词语可以通过其所在的语言结构,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方式选择和突出语义框架的某些方面。伯克利大学根据框架语义学建立了框架语义知识库(Frame Net),每个框架库都包括该框架的定义、框架元素(由词项、核心框架元素及非核心框架元素构成)和框架关系。以动词read为例,read属行为活动框架,包含Reader和Text两个核心框架元素。
其次,定义中“心理可及过程”可通过Croft的域凸显方式实现,即认知域内概念的某些语义特征凸显。语义框架中,人们根据交际需要凸显出框架内某一框架元素。选取什么框架由识解过程决定,取决于说话者如何把自己的经验概念化以达成交际,便于听话者理解[15]。如“I am reading Shakespeare”,Shakespeare与reading构成有关阅读的框架,read的语义特征决定只能是可阅读的读物才能符合要求,而Shakespeare与可阅读的读物之间的联系正是由于Shakespeare本身是著名作家而处于凸显的位置,进而将其所著的作品突出。
再次,定义中的“源域”和“目的域”在逻辑转喻的定义中指逻辑转喻中充当论元的事物名词和实际意义表达的事件动作:在识解过程中,逻辑转喻中名词论元在意义上凸显出整个事件框架,最终完成整个结构的理解。
因此,逻辑转喻定义为充当论元的事物名词作为语义框架中一部分以认知凸显方式为整个语义框架提供心理可及。该模式如图1所示,主框架(MAIN STRUCTURE 1)中的词汇项(lexical unit:verb x)在语义上对其核心元素(CE1,CE2)有一定要求,如核心元素(CE2)不能满足,但为了让语句合法,需要借助另外一个具有核心元素(CE2)的语义框架(ACTIVITY框架),在该框架(ACTIVITY框架)中元素(CE2)不但是核心元素,而且处于绝对凸显的地位,因此两框架内的框架元素(CE2和CE2′)通过认知凸显的方式表达整个ACTIVITY框架的事件意义,这样出现在主框架和附加框架中的核心框架元素(CE2和CE2′)在表达形式上重合(即图示中阴影部分),在意义表达上凸显(CE2′凸显ACTIVITY框架意义,与CE2呼应),这样才能完成意义的解读。
图1 逻辑转喻的框架元素凸显模式
以“Mary began the book”为例,在以began为词汇项的主框架中,根据语义要求,began需要一个事件类型的核心元素,但实际表达的是名词论元book。因此,与book相关的多个语义框架中的一个是以read为词汇项的语义框架,book在read框架中处于意义凸显的位置,即阅读的一个核心就是要有文本,否则该框架就不成立。因而book可以将整个read语义框架中的内容凸显到主框架中以完成began的语义要求,得出一种意义解读。
该模式不但描述逻辑转喻的生成机制,也验证了逻辑转喻在意义解读方面的多样性,部分规约性和可取消性的特点。逻辑转喻意义解读的多样性是因为在没有语境的限定下,源义和目的义之间是偶然性的,没有概念上的必然性。正如在框架元素凸显模式中,在没有任何语境的限制下名词论元可以选择多个其所在的语义框架,如“Mary began the book”中,read只是其中一种解读。之所以选择read作为意义的解读是基于语义上的规约,这符合人们长期语言使用的规律[4]。而逻辑转喻的意义潜势在语境作用下是可取消的,如read只是begin the book的一种规约性理解,可被具体语境信息取消。如该动作的施事者是一头猪,那么begin the book很可能被解读为begin eating the book,而不再是规约性的begin reading the book或begin writing the book。所以框架元素凸显模式与语篇语境是逻辑转喻理解中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而框架元素凸显模式基于心理语境对逻辑转喻的分析,关于语篇语境对逻辑转喻的影响本文暂不做分析。
综上所述,框架元素凸显模式是认知语义视角下的意义表征方式,基于头脑中已有的框架知识解读逻辑转喻的生成和理解,符合客观规律和认知规律。
四、结 语
逻辑转喻作为特殊的句法现象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以生成词库为理论框架的研究做出了相关的解释[16]。本文作为该理论的补充,构建逻辑转喻的框架元素凸显模式,将逻辑转喻理解成概念转喻在句法层面的意义体现,充当论元的事物名词作为语义框架中一部分以认知凸显方式为整个语义框架提供心理可及。框架元素凸显模式是一次理论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1]Pustejovsky,J.Generative lexicon [M].Cambridge:MIT Press,1995.
[2]Jackendoff,R.The Architecture of the Language Faculty[M].Cambridge:MIT Press,1997:47.
[3]Verspoor,M.Contextually-Dependent Lexical Semantics[D].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97:166.
[4]Lapata,M.&Lascarides,A.A probabilistic account of logical metonymy [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3,29(2):261-315.
[5]张秀松.从生成词库论看汉语词的逻辑多义性[J].北方论丛,2008(3):52-55.
[6]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5):25-28.
[7]Godard,J.& Jayez D.Towards a proper treatment of coercion phenomena[J].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Chapter of the ACL.1993:168-177.
[8]Fodor,J.A.& Lepore,E.The emptiness of the lexicon:Reflections on James Pustejovsky's The Generative Lexicon [J].Linguistic Inquiry.1998,29(2):269-288.
[9]代礼胜.逻辑转喻与一般会话含义[J].外语教学,2009(6):17-23.
[10]吴淑琼,文旭.逻辑转喻的动态意义建构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7-11.
[11]Copestake,A.&Briscoe,E.J.Semi-productive polysemy and sense extension[J].Journal of semantics.1995,12(1):15-67.
[12]Radden,G.& Z.Ko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A].Klaus-Uwe Panther& G.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17-60.
[13]Fillmore,J.Frame Semantics[J].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Hanshin Publishing Co.,1982:111-137.
[14]郑洁,白崭.伦理学语境中的网络语言[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136.
[15]Croft W.&Cruse,A.D.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19.
[16]吴晓春,杨忠.认知视角与外语学习者逻辑连接词使用错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9.
Logical Metonymy:A Cognitive-Semantic Perspective
GAO Cui-yu,YANG Z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Logical metonymy was mainly studied in the field of the 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 proposed by Pustejovsky.However,the ineffective explanation of the generative lexicon encourages a cognitive-semantic perspective to study logical metonymy due to its cognitive tendency.Constructing an element-highlighting framework based on Fillmore's semantic frame and Croft's cognitive highlighting,logical metonymy is interpreted as a kind of meaning realization of conceptual metonymy in the syntactic level.
Logical metonymy;Conceptual metonymy;Element-highlighting framework
H03
]A
1001-6201(2012)05-0114-04
2012-05-19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09YJA740015);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1DYY052);辽宁大学人文社科类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1LDQN22)。
高翠雨(1980-),女,吉林抚松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杨忠(1949-),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