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012-11-01凌惠媛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核分裂胃肠道病理

凌惠媛

(百色市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胃肠道间质瘤又叫胃肠间质瘤,是一种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组特殊肿瘤[1],表现为消化道内存在特殊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目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主要是采取手术切除。本篇通过对8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从2004年5月—2010年4月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22~80岁,平均(54.2+11.4)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切片诊断、CD117免疫组织检测证实。

1.2 病理收集及免疫组化

收集有关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肿瘤细胞密集(密度大于1000个/mm2为高密度,小于1000个/mm2则为低密度[2])、薄壁扩张血管(血管直径大于0.2mm)、核分裂象数目(50HPF计数)。分别对 CD34、CD117、S-100、Vimentin、SMA及Ki67等在肿瘤中表达。若细胞胞核或胞质呈棕黄色且观测背景清晰则为阳性[3]。

1.3 统计学分析

对80例患者通过电话、门诊复查、信件等进行随访。生存时间以月计(从治疗开始到最后一次随访或病死)。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χ2检验。COX检验做单因素分析,Log rank检验做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特征

本组80例患者中,腹部不适、腹痛36例,呕血和/或黑便29例,肠梗阻5例,腹部肿块6例,无明显症状于其他病情诊治时发现4例。其中胃部49例,小肠部31例。肿瘤直径小于5cm 44例,大于5cm 36例。核分裂象计数小于5/50HPF者32例(占40.00%),处于5/50~10/50HPF之间者17例(占21.25%),大于10/50HPF者31例(占38.75%)。

2.2 免疫组化

CD34阳性65例,占81.25%;CD117阳性73例,阳性率91.25%;S-100阳性7例,占8.75%;Vimentin阳性80例,100%;SMA 阳性10,占12.50%;Ki67阳性71,占88.75%,其中Ki67标记指数大于5%的23例,小于等于5%的57例;各免疫阳性表达与肿瘤位置无关(P>0.05)。其中S-100与SMA是肿瘤局灶表达。

2.3 患者预后与病理及临床资料的关系

2.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的预后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细胞类型、部位、大小及手术方式、核分裂象计数、Ki67标记指数有关联,具体见表1。

表1 各因素与患者预后关联

2.3.2 多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目、肿瘤是否坏死、周围组织是否侵犯。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肿瘤位置多处在胃、肠道间,本组中胃部49例,小肠部31例,其具体起源尚不清楚,临床症状与胃溃疡相似,甚至部分还无明显症状存在,本组中无明显症状于其他病情诊治时发现4例,占5%。其临床特征不典型,只能凭病理特征准确诊断。而通过本组研究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患者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部分及病理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生存率存在联系,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其预后效果的关系进行分析、预测、判断,对于指导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1]李占林,车超,燕东阳,等.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82-83,99.

[2]沈晓东,龚勋,项建斌,等.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9,24(4):265-268.

[3]陶德友,郑松,陈丽荣,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生存和预后因素综合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5):293-295.

猜你喜欢

核分裂胃肠道病理
PHH3改良计数方法在核分裂计数中的应用价值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病理性核分裂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