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验式训练为手段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
2012-10-31王治国李晓婵
王治国,李晓婵
(大连海洋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3)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情操、理论修养,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1]。近年来,研究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文献较多,但多数研究集中在“人文素质缺失原因”、“缺乏人文素质的表现”等方面,对“人文素质提高方法”的研究也多数较为陈旧,在实践中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差。
本文以体验式训练为手段,研究大学生人文素质在体验式训练中的变化,探析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能更均衡的发展,同时为高校体验式训练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两所院校进行正常课程学习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拓展训练期刊、教材、专著等,并结合本人近10年拓展训练实践和理论的水平进行研究分析。
1.2.2 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依据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影响的因素、指标,结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特点,在查阅一定数量的相关期刊、教材、文献著作的基础上,编制了此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人文素质对人生活的影响、以及提高人文素质的方法等)。经过第一轮审查,把各位专家比较认同的内容给予保留,不太认同的内容直接剔除。并且依据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处理后,再次向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依据专家们再审后的意见修正问卷内容,才最终形成正式的、规范的、有效的调查问卷原版。
(2)问卷的效度检验。本问卷采用更为适用的特尔斐调查法,以发放“内容效度专家调查表”的方式,对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江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部分高校中从事体验式训练教学研究的专家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见表1)。专家对问卷涉及指标的认同率很高,达到85%以上,同时也说明该问卷的各指标效度较高。
表1 专家问卷统计表
(3)问卷的信度检验。本文在对各项指标进行信度检验时,采用了较为科学的“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方法。检验后,计算再测相关系数为R=0.910,分半信度R=0.824,说明本问卷的信度较高。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2009、2010、2011三个年级共随机抽取40人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在2011年9月9日发放第一轮问卷,2011年12月23日发放第二轮问卷,两次问卷回收率较高,问卷有效率为97.5%。(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2)
表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2.3 实验法
(1)实验对象。
实验组:以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体育综合素质体验式训练”课程中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中的学生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见表3)。
对照组:以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普通班随机抽取的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中的部分学生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并且严格按照人数相同、男女比例相等来抽取,以达到同质进行比较,增加实验的信度。
表3 实验对象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2)实验时间、地点。实验于2011年9月6日至2011年12月28日期间,上午在大连海事大学,下午在大连海洋大学分别进行。每周各进行一次“体验式训练”课程教学,共12次课,每次课程大约持续90min。
(3)实验方法。本实验过程运用比较法,将实验对象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依据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体验式训练”课大纲和计划进行体验式训练教学,对照组则按照同样的进度进行体育课常规教学。
(4)实验步骤。
实验前,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大学生发放第一轮问卷,研究两组学生在授课前的人文素质状况是否接近。
实验中,实验组采用“体验式训练”的手段授课,对照组则进行传统教学。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发放第二轮问卷,并将两种教学效果进行了实验后测试,将测得结果进行对比检验并分析。
(5)实验内容。实验组的授课内容包括场地项目和室内项目,如:信任背摔、高台演讲、红黑博弈、挑战150、七巧板、领袖风采等;对照组按照正常的计划进行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球类、单杠、短跑和中长跑等。
(6)实验控制。实验对象的选择采用随机抽样法,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特质相同,以增加实验的信度。为了保证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心态不产生异常,本实验采取单盲测试法,即在实验进程中实验对象均以为是正常教学。在本次实验中,由本人担任实验组两个班的授课教师;为使对照组的数据也更加真实、准确,对照组的教学由两所学校体育部中与本人教学水平相当的教师担任,并且无论在教学时数上、还是教学日期上均保持与实验组一致。
在实验前后的测试中,也都是由本人和对照组的教师同一时间段进行的。并且时间均安排在教学实验开始前两天和结束后两天内进行,以防止时间过长导致指标内部效度降低。
(7)实验的干预手段。实验过程中,实验组的教学运用“体验式训练”的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时间段、不同的教学环境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来调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1.2.4 数据统计法 对测得的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并对结果进行“u”值检验,以确定结果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文素质状况在实验前的比较
在本实验中,实验前对照组有10%的学生认为体验式对自己的人文素质提高有帮助,实验组有12.5%的同学认为有帮助。两个总体率P1=0.1,P2=0.125,对其进行假设检验,用双侧u检验。求得结果u=0.75,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可以认为在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在人文素质上没有显著差异。
2.2 实验后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2.2.1 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对照组由于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没有经历体验式训练,其在前后两次填写问卷P1=0.1,P2=0.15 ,对其进行假设检验求得 u值为0.68,p>0.05,说明对照组在训练前后人文素质上没有显著变化。
表5 对照组实验前和试验后的人文素质状况比较
2.2.2 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经历了一学期的体验式训练后,与实验前数据进行比较:P1=0.125,P2=0.9,对结果进行假设检验,计算求得u值为6.92,p<0.01,可以认为实验组的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体验式训练明显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质。
表6 实验组实验前和试验后的人文素质状况比较
2.2.3 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文素质状况在训练后的比较从表7可以看出,“实验组”经历了一学期的体验式训练,普通班进行了一学期正常的体育教学,两组比较后测得人文素质指数u值为6.70,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体验式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生不仅对自己行为增加了预见性,而且可以更加清晰的对周围事物的善恶、美丑进行判断,遇到障碍时敢于站出来承担责任。
表7 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文素质在实验后的比较
2.2.4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通过研究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发现,当代很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缺失的,这与我国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关系密切[2]。在现有的教育考试模式下,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在现有的学习能力下,能否考上更理想的高校,至于孩子的人文素质如何则可以忽略;并且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孩子的人文素质不错;而作为当代的高等学府来说,没有哪个学校在录取时会把人文素质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都是当今教育制度下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原因。很多高校或许觉得冤枉,觉得这些困境是单凭自己的力量也无所适从。但有一个现状却是高等学府不能回避的,那就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或者说,什么样的方法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直接、更有效?大量实践表明,体验式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2.5 体验式训练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训练模式、训练手段
(1)体验式训练的起源及其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①体验式训练的起源。体验式训练,又被称为拓展训练(Outward-bound),是指在户外的环境中,在培训师的指导下,以参训学员为中心,活动为道具,在体验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心智,完善组织行为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英国的大西洋商务船只经常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许多缺乏经验、技能的年轻水手葬身鱼腹。面对这种状况,德国人库尔科·哈恩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水手在灾难中的求生能力和技巧[3]。
二战结束后,许多学者、专家认为这种训练模式仍然可以保留。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以训练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为对象,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组织行为训练、心理素质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方面的训练模式。
体验式训练的课程主要由海上、场地、野外三类课程组成。海上课程包括:海上逃生、扎筏泅渡、多人划艇等;野外课程包括:野外露营、登山攀岩、户外定向、生存技巧等;场地课程主要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完成,利用各种场地设施,如天梯、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协作、完善自我的训练课程。
②体验式训练在学校的发展。国外已经有很多国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将户外拓展训练课引入高校,如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并且逐渐将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体验式训练正式进入我国是在1995年,首先是在企业培训中开始尝试。随后,清华大学开始将体验式培训引入到MBA、EMBA的教学体系中,随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等学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训练作为指定课程内容。
1992年,北京大学首先在高校课程中加进了体验式训练;之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解放军体院、江南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也随之加入该行列,这种训练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在高校普及。
(2)体验式训练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模式。体验式训练课程与传统教学在培养人的模式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教学关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传统教学的常用模式是:讲师讲解——学生听课。但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理论,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经验传递才能完成,所以传统教学对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手段不力。
而体验式训练的模式以它“团队协作学习”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模式是:分析参训者层次结构——内容设计——环境设置——体验过程——回顾分享——即时总结——提升心智——改变行为。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感悟为人处事的道理,突破蕴藏的潜能,完善自身的人格。通过参与、体验促进自己的团队精神、人文内涵,广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
(3)训练方法不同。体验式训练项目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应用模式是:参与体验(“暴露”自己)——过程回顾(看自己)——与人分享(反思自己)——总结提升(谈自己)——改变,在应用模式中,展示了体验式训练独特的训练方法。
①参与体验——“暴露”自己。体验式训练中所设置的内容较为生动、引人入胜,使参与者很容易进入状态。在参与体验过程中,参与者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就展现出来,这也为训练进程提供了最真实的素材。
②“镜子”原理的应用——看自己。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平面镜的作用是可以将人的行为表现原样不动的复制下来,而体验式训练也正是以此为依据,别人的表现就是镜子中的自己,在他人身上能够发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这样的训练能让参与者更直观地发现自身不足,也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提升奠定了基础[4]。
③原景重现——反思自己。原景重现,是指体验过程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者头脑中重现出训练的各个场景、画面,其中包括体验中组织行为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些反思,能够使大学生更深刻地判断对错[5]。反思多了,进步才能更快,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才能真正地提升。
④总结提升——谈自己。在常规教学中,教师的案例多数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这就使得时效性和听课效果打了许多折扣。而体验式训练总结中所涉及到的现象、谈论的对象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学生印象更深刻。同时,教师也使得教学中的总结、提升更加有针对性。大学生在相互交流分享中、相互关心和感动中、相互理解和支持中增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
2.2.6 “实验组”学期结束后的反馈 经过几个月的体验式训练,“实验组”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文知识增多。有的学生说自己在课堂上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理论知识,这为自己将来的为人处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个人修养提高。有的学生说自己从前经常因为小事就和别人吵架,甚至埋怨父母和老师。在体验式训练课堂上,学会了理解别人、能够换位思考,不再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了。
(3)思考问题的系统性增强。有的学生说从前自己想问题很简单,总是不能全面、整体地思考问题,造成处理事情上经常让人误解、甚至出错。经历了体验式训练,这些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越来越少,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
(4)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实验组”的学生说自己在课堂上不仅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学会了与人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当代社会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较差,表现为:道德品质不高、自身修养不够、不愿意帮助他人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急功近利心态;多数家长追求高分而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引导;社会招聘人才时缺乏对“品行”考核的有效手段等。
(2) 体验式训练与常规教学在“训练模式”、“训练手段方法”上存在许多不同。通过“参与体验”、“镜子原理”、“原景重现”等体验式训练手段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2 建 议
(1)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教师和家长关注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德育发展;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学生毕业和就业都要经历“人文素质”的考核。
(2)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紧密相联,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有着深远意义,建议高校增设体验式训练的内容:有条件的可直接开设课程,将“德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暂时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体验式训练,使大学生在新颖、刺激的活动中得到启发,促进他们人文素质的发展。
[1] 俞 燕.关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0(1):11-12.
[2] 王 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人民网,2006(10):9-10.
[3] 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 北京: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4-25;76-78.
[4] 耿兴勇.潜意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38-41.
[5] 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