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对策
2012-10-29杨占清黄尉初苏静静李子建付留杰刘元东
杨占清,杨 杰,黄尉初,苏静静,李子建,付留杰,刘元东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类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性疾病,此类疾病在自然条件下,即使人类不参与,也可通过媒介感染宿主动物造成流行,并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且有疾病病原体可能作为生物战剂,与军事学密切相关。自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斯基创立“自然疫源地”学说以来,由起初主要针对虫媒传染病而言,随着人类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传播途径早已由虫媒性扩展到非虫媒性,病原体也由微生物扩展到寄生物,在实践过程中,对防治此类疾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3]。为了解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指导部队做好此类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障部队官兵健康和驻训任务的完成,笔者对2000~2010年某部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疫情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某军区疾病监测中心传染病疫情管理数据库及疫情登记表,选择2000~2010年某部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 干预对象 选择疫区驻训部队人群为干预对象,以北方秋冬型恙虫病防制对策为例,用人群发病频数为指标,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1.3 干预措施 针对驻训部队人员居住多为活动房和帐篷,而且根据训练任务的变化并随时转移居住点的实际,采取以环境整治、防鼠灭鼠与防虫灭虫和强化防护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进驻流行区时,首先要做好卫生流行病学侦察,掌握卫生防病的主动权。
1.3.1 卫生流行病学侦察 在进入该病流行地区或可能存在该病的地区施工、野营训练时,进行卫生流行病学侦察,主要包括查阅和收集驻训地区的相关的卫生防病资料,向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了解以往有无疑似病例发生,历年来的发病数、发病率和发病季节,可能受染地点和富有成效的防治经验等;了解当地有关的宿主和媒介生物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孳生场所及防制措施等;适地观察当地的环境,特别是军事训练活动地区、休息场所、宿营地,判断有无可能存在微小疫源地的场所。根据侦查的结果,提出相应的防制对策。
1.3.2 环境整治 野外营舍架设应尽量避开低洼、潮湿、遮荫、多鼠、多草的地点,选择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点。认真做好野外营舍和阵地的环境卫生,地面应修平踏实,清除周围杂草,污物和积水,清除适于鼠类取食、筑巢和繁殖的条件,减少恙螨孳生地和隐蔽场所。选择适宜位置构建野外厕所、垃圾池(坑)、污水坑等,并利用纱窗对其做好防护,防止蚊、蝇孳生和鼠、虫危害。
1.3.3 野外临时营区防护 营区周围要挖防鼠沟,厨房、仓库、房舍等要做好防鼠建筑,有条件时门设防鼠门槛(高50 cm),防止鼠类进入室内。房舍周围50 m定期喷洒杀虫剂(敌敌畏)灭虫。
1.3.4 搞好健康教育 进入驻训地域时,要有针对性开展卫生防病知识教育,使官兵了解和掌握地域相关疾病,尤其是新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知识,树立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官兵自觉遵守和贯彻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1.3.5 强化个人防护 野外作训时,应扎紧袖口、裤管口,不要在溪沟边、草地上坐卧休息,避免在草丛、树枝上晾晒衣服和被褥等,不要用新割的草来作铺垫或作伪装,必须用时,要经过曝晒、干燥,敲打或喷洒杀虫剂。身体外露部分,如手、颈、耳后等处以及小腿可涂擦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P,避蚊油)有2h 的防护作用,避蚊胺(deet)有4 h的防护作用。严禁赤手抓鼠、玩鼠等。注意保护皮肤,如有破损,及时消毒包扎。据文献报道,恙螨在人体皮肤上爬行20~30 min以至1 h,多尚未叮咬,因此,野外作业后,及时换衣、洗澡或擦澡,重点擦洗腋窝、腰部、会阴等皮肤柔软部位,以减少被恙螨叮咬的机会。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03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种类及其构成 在报告的病例中,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计10种,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居多,占57.76%,其次疟疾占21.74%,恙虫病和斑疹伤寒各占发病数的5%左右。见表1。
2.2 各年度发病数及构成 在2000~2010年某部报告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中,以2001年发病数最高,占19.88%,其次为2002年占15.53%,2003~2006年发病数均在10%以下,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流行强度来看,发病均为散在发生。见表2。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时间分布 从总的发病情况看,在报告的患者中,各月均有发病,其中以4月和5月发病数居多,分别占19.25%和12.42%,其它月份占1.86%~10%左右。见表3。
2.3.2地区分布 在报告的病例中,各单位均有病例发生,其中发病数较高单位占80.12%,依次占9.94%、8.07%和1.86%。
2.3.3 人群性别、年龄分布 在报告的患者中,患者主要是男性,其男女之比为 25.83∶1;年龄在 5~72岁,平均为 26.0岁。各年龄均有发病,其中16~35岁者发病数占71.43%。见表4。
表1 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种类及其构成
表2 某部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年度构成
表3 2001~2010年某部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不同月份发病情况
2.3.4 职业分布 在报告的患者中,战士发病占65.84%,干部占29.81%,离退休干部占2.48%,职工占1.24%,其他占0.62%。
2.4 疫区野外驻训部队防护措施的效果 近年9月某部进入恙虫病疫区进行野外驻训和联合军事演习,首先在做好卫生流行病学侦察的同时,根据训练任务的变化并随时转移居住点的实际,因地适宜采取以环境整治、防鼠灭鼠与防虫灭虫和强化个人防护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抓早、抓细,落实到位。部队进入疫区驻训40余天,至参训任务完成并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内,结果所有参训人员均无患恙虫病及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有效保障部队官兵的身心健康和部队驻训演习任务的完成。
表4 2000~2010年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年龄构成
3 讨 论
在我国现已查明分别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30余种,主要有20余种[3,4]。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发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不断出现,由于军队的性质和工作任务,部队流动性大,野外活动多,进入疫区受染机会多,对官兵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对于开展此类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军队卫生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军事预防医学及防生物战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1 流行病学特征 军队在战争、军事演习和军事作业时所处的野战条件、自然地理气候等不仅是对人的体能的极大挑战,而且极易引发诸多的疾病,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从古至今,多种传染病往往伴随着军事行动而发生,致使军队因患病而造成非战斗减员,这在很多时候大大超过武器杀伤所引起的战斗减员,往往会导致军事行动受挫。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不仅对疫区居民造成很大威胁,而且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很大,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1942~1945年在东南亚地区患恙虫病者6 685例,病死243例;进驻印尼桑萨波的美军,登陆13 d后发病135例,53 d内发病931例,病死率3.4%。我军在解放福建、云南时,亦曾受到恙虫病的侵害[1,5]。特别是近代战争中,选择易于传播扩散和保存的病原生物、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作为生物战剂或制造生物恐怖事件时有发生,掌握和查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本底资料和流行病学特征,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某部驻地于1977年10月报告恙虫病病例,1986年发生该病流行,疫区不断扩大[6-8]。其它自然疫源性疾病时有发生[9,10]。本文调查结果表明,某部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以下特征:①疾病种类达10余种,发病均为散在发生,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数居多,占57.76%,恙虫病占发病数的5%左右;②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其中以4、5月发病数居多,占30%以上,而恙虫病集中在8~11月,属秋冬型;③各单位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单位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④患者以男性为主,16~35岁者发病占71.43%;⑤发病以战士居多,占65.84%,干部占29.81%。由此可见,部队执行任务是应依据此类疾病流行特征,抓住时机,采取以环境整治、防鼠灭鼠与防虫灭虫和强化个人防护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减少发病,确保部队战斗力。
3.2 部队野外驻训应重视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预防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部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军事训练、军事演习等军事行动或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部队进入疫区执行任务,受到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或威胁,某部驻训地域存在或潜在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医学动物与媒介[11,12],而且当地自然环境适宜医学动物和媒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条件[13],在此疫区执行任务或野外驻训接触与感染机会多,应强化落实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本次以对恙虫病防制为例的实践证明,疫区驻训40余天,所有参训人员均未患恙虫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只要各级领导重视,措施落实到位,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可防可控的。但其干预效果仅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做好研究设计和扩大验证。
3.3 做好战略要地的医学动物和媒介生物的调查与监测部队在执行军事行动或非战争军事行动进入新的地区时,会遇到当地人兽共患疾病、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医学动物和媒介昆虫等对官兵的危害,为此,部队应在平时对国防战略要地、作战地区和野外驻训地域开展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在准确地掌握当地的卫生流行病学情况,查明有无威胁部队官兵健康的疾病,尤其是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影响健康的其他因素与防治条件等基础上,应开展对当地与传染病传播有关的动物宿主和媒介生物等调查和监测工作,掌握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孳生场所等信息,从而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卫生流行病学情况判断,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保障部队官兵身心健康和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具有重要的军事学价值。
[1]张启恩,鲁志新,韩光红.我国重要自然疫源地与自然疫源性疾病[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7,213-222.
[2]周永兴.军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6.
[3]曹务春.传染病流行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5-270.
[4]王豋高,石元刚.军事预防医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440-447.
[5]王运斗,李瑞兴.疾病与战争——古今中外典型战例三十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1-20.
[6]杨玉富,王均利,姚允超,等.山东省首次发现恙虫病流行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7,8(5):280.
[7]冯茂全,杨德玉,张 卫,等.济南市东郊首次发现恙虫病流行[J].山东医药,1989,29(11):35.
[8]许汴利,陈豪敏,朱 谦,等.河南省首起恙虫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17(3):129-131.
[9]张华强,刘 艳,潘 蓓.青岛市2009年传染病疫情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0):925-927.
[10]胡 艳,魏万宏,姜保俊.信阳市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及时性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21(2):142-144.
[1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山东地区流行病学与医学动物[M].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24-95,177-231.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河南地区流行病学与医学动物[M].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66-127,191-240.
[13]编写组.鲁豫概况[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0.3-6,4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