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

2012-10-26张洪波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区域

曹 康 张洪波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安庆24605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

曹 康 张洪波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安庆246053)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学生专业学习目标模糊不清,抓不住学习重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要优化原则,通过模块化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课程体系;优化;模块化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一直是困扰该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诸多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了两大误区:其一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雷同,没有体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其二是课程体系铺设面过广,想全部涵括涉及农村发展的各项知识内容,结果导致课程设置散而乱,不成系统。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如果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会影响学生知识的涉猎和专业的把握程度,最终影响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因而如何优化该专业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以体现专业特色,是各高校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优化课程设置原则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浓缩,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要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紧扣培养目标内涵。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为: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农业企业、农村合作服务组织、农业推广部门等从事农村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区域规划与设计、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企业与组织管理、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的基层高级管理人才。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优化课程设置原则

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应借鉴国内外农经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结构应根据经济和劳动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更加灵活地培养一批文化、科学和专家职业等方面的人才,以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和社会对文化与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1]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我们围绕培养目标,对安徽省地农村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社会调研,以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社会需求。此外,随着专业口径的扩大,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也进行了多学科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基础素质。

第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体现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出两个特色:一是发展的特色,注重发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资源学、农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二是区域特色,农业生产的区域自然特性、经济的区域差别以及人文社会的差异化等,都决定了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只有突出具体的特色,才能优化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就需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通过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实验教学与实习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管齐下,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相融合。麻省理工学院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如此。麻省理工学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的一部分学习在学校,而另一部分的技能培训则在企业,即整个体系的培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负责。[2]这一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的自学以及独立活动能力。拓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口径,不仅是学科内课程的丰富化,同时也应注重多学科的交融,在确保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其尽可能涉猎其他学科的内容。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开设了农药学、植保学和农业机械等相近课程,以及音乐学、艺术欣赏、哲学等人文课程,以尽可能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学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要想对专业有所把握,必须加强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活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我校每年都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自由活动。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或到相关的单位、企业调研,并对其研究成果做出书面总结,学校则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鉴定后,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奖励。

二、课程体系优化实践

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划分较为粗略,知识体系比较繁杂,内容较多,因而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模块化设置时,可以考虑适当借鉴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入手,来设置课程体系。MES体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框架结构,是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以及选修课进行综合分析组合,并将它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优化组合并模块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专业的粗略,我们通过划分专业方向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程模块化,具体课程体系构成参见表1。

表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

在以上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前7个模块是专业必修课程;第8个模块分为四个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专业方向课是该方向学生的必修课,其他方向学生也可以进行选修;选修课是对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趋势了解的补充。

与之相适应,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我们也做了同样的优化,具体课程体系构成参见表2。

在表2中,对专业实践的各模块,我们没有具体区分专业方向,只在课程研究能力和实践上通过时间的长短予以区别,如在乡村行政管理实践点,农村行政管理方向的学生实习时间约为8周,其他方向的学生实习时间约为4周。在选修技能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职业发展规划,自主决定各种技能证书的学习和获取。

为了确保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优化的有效性,我们核定了不同类别课程的课时数以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也核定了不同类别课程的学分以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具体数据参见表3。

表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模块化后,学生只要按要求修完某个方向所需要的课程,就可以毕业。这样,学生既可以较完整地掌握本方向的知识体系,又可以有选择性地掌握其他方向的知识,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和相同知识点的不必要重复。在具体课程体系的优化中,我们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安排,并通过各种考证实践和指导,有效提升了学生初入社会时的竞争力,增强了学生对相关岗位的适应性。

三、后期相关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囊括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技术、环境等多个专业方向,为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当前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了解大农业专业,又熟悉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知识,并掌握农村发展理论、方法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模块化只能部分解决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而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借助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自身的学习培训等诸多手段来予以解决。

(二)教材建设

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中,教材建设的滞后仍是目前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目前,农村发展类课程没有系统的教材和参考书,并且教材内容更新慢,尤其涉及到一些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时,甚至找不到相应的教材。因此,应当鼓励本校教师自行编写适合本校培养目标,又能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俱备的教材。

(三)搭建实践平台

一直以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实践课和专业认知实习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到农村、农业企业、农业部门、农户家庭、农产品市场等调研较少。学生理论不能与实际很好地结合,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重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应减少验证性实验,注重设计性、创造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应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在做好实验室训练的同时,多方面与政府行管部门、相关企业和服务单位共建长期的实践教学平台,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

(四)按需调整

每一个专业的发展,都有其相应的生命周期,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面临无数次的变革。就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而言,当社会需求发生变化,学校内部资源进行调整时,就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重点。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模块化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应该始终以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宗旨,按需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1]王汉忠,江茂桐,等.国外农科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情况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1998(12).

[2]谢梅,苗青.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借鉴——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G64

A

1673-1395(2012)08-0131-03

2012 -06 -11

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100698)

曹康(1978—),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区域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分割区域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