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49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研究

2012-10-26毛建雄康星钰李苏伊裴洪岗储冬冬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5期
关键词:肠套叠继发性灌肠

毛建雄,康星钰,李苏伊,裴洪岗,储冬冬

(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 深圳 518026)

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49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研究

毛建雄,康星钰,李苏伊,裴洪岗,储冬冬

(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 深圳 51802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95名肠套叠患儿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2周岁,B组>2周岁;对两组患儿的空气灌肠成功率、复发率、手术治疗率、继发性肠套叠例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的空气灌肠成功率、复发率、手术治疗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继发性肠套叠例数较A组高,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套叠患儿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减少,但出现继发性肠套叠的几率增加。

空气灌肠;肠套叠;整复术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幼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肠套叠起病急,发病数小时即可出现血便,肠套叠严重患儿48 h内即可出现肠坏死,因此,肠套叠的早期积极治疗十分重要。目前,肠套叠治疗首选空气灌肠或B超引导下水压。我院自开展空气灌肠治疗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空气灌肠治疗肠套叠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经空气灌肠治疗的肠套叠495例,其中男345例,女150例,男女比为2.3∶1,年龄1月至13岁。

1.2 纳入标准

将有肠套叠临床表现(如阵发性哭闹、腹痛、腹块或血便等),门诊行腹部B超检查可见腹部包块,横断面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同时,空气灌肠看到肠套叠征象者,或B超虽未诊断肠套叠但行诊断性空气灌肠确诊肠套叠者作为研究对象。腹部手术后出现肠套叠及小肠型套叠不作为纳入标准。

1.3 分组

将495例按年龄分为两组:年龄≤2周岁为A组,共337例;年龄>2周岁为B组,共158例。

1.4 空气灌肠使用设备

数字胃肠机(日立TU-6000),JS-818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广州今健公司生产)。

1.5 空气灌肠方法

患儿平卧于数字胃肠机上,头偏向一侧,空气灌肠前摄腹部平片1张,摄片后将18号Foley氏双腔气囊管插入肛门,插入深度约5~6 cm,向气囊内注气15 ml,防止气囊管脱落及漏气。检查灌肠整复仪工作正常后,气囊管与灌肠整复仪连接,患儿双腿伸直并拢,由两名患儿家长扶住患儿,1人扶住上肢及头部,另1人扶住下肢并捏紧患儿双侧臀部减少漏气。医师通过遥控器控制气压至7 kPa缓慢进气,在透视下可见气体进入结肠,并见套头显影,套头在气压作用下逐渐回缩,如套头停止移动则可根据患儿情况逐渐加压,最大气压可达13 kPa,当套头退缩至回盲部并消失,且小肠进气则提示复位成功。当套头在13 kPa气压作用下仍不移动,则可抽气后再进行1~2次灌肠,或于低压2~3 kPa下由医生轻柔按摩患儿右下腹辅助整复数分钟后逐渐加压到13 kPa,如套头仍无移动、小肠未进气则提示空气灌肠失败。整个灌肠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情况,并摄片多张,灌肠结束后应摄立位片观察是否有膈下游离气体,排除肠穿孔。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两组之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B超诊断率

495 例肠套叠均在空气灌肠中得到确诊,其中B超诊断491例,有4例B超未见肠套叠包块,确诊率达99.19%。在确诊病例中3例术前B超发现套叠肠管内有异常信号,考虑继发性肠套叠,与术中情况相符。

2.2 两组肠套叠空气灌肠成功率比较

495 例肠套叠中空气灌肠复位成功473例,未出现肠穿孔,总复位成功率为95.56%;A组337例中复位成功323例,复位成功率为95.85%;B组158例中复位成功150例,复位率为94.9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套叠空气灌肠成功率比较

2.3 两组肠套叠复发率、手术治疗率及继发性肠套叠率比较

肠套叠复发包括住院期间的复发及出院后复发,A组肠套叠空气灌肠后出现复发35例,占A组的10.84%;B组复发18例,占12.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14例行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有3例为继发性肠套叠,其中美克尔憩室1例,回盲部及周围淋巴结异常肿大2例。B组空气灌肠复位失败8例,其中6例为继发性肠套叠,探查发现美克尔憩室2例,回盲部淋巴瘤2例,回盲部及周围淋巴结异常肿大1例,回肠末端息肉1例。两组手术治疗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继发性肠套叠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4 0,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肠套叠空气灌肠后相关项目的比较[n(%)]

3 讨论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特有的一种疾病,多见于4~10月婴儿,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减少。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2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本组2岁以内有337例,占总数的68.08%,2岁以上只占31.92%。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通常把肠套叠分成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约95.00%的病例属于原发性[2]。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儿童肠套叠的发病率较婴儿肠套叠发病率低,但儿童肠套叠患儿中继发性肠套叠所占比例较高。根据探查发现,引起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主要病因有:(1)美克尔憩室,尤其是距回盲部30厘米内的美克尔憩室常常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的主要原因,B组中由美克尔憩室引起的肠套叠2例,A组1例。(2)回盲部及周围的异常肿大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能导致肠管蠕动异常尤其肠套叠,A组发现2例,B组发现1例。(3)回盲部的恶性淋巴瘤,回盲部肠壁恶性淋巴瘤往往引起套叠反复发作,B组中病理诊断霍奇金淋巴瘤1例,博基特淋巴瘤1例。(4)回盲部或回肠末端息肉,B组中发现1例。

目前,肠套叠的保守治疗方法以灌肠为主,主要为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及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两种灌肠的成功率均较高,前者报道有95.00%以上,后者报道为90.00%以上[3]。空气灌肠与水压灌肠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1)较直观,外科医生可动态观察肠套叠套头移动的整个过程[4];(2)由于有全自动空气灌肠仪,灌肠方便快捷,况且用空气比盐水节省准备时间;(3)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指征更明确,肠套叠套头逐渐缩小,到回盲部后显示,小肠进气并可看到气体在小肠内走行;(4)能及时发现肠穿孔,肠套叠复位后均进行常规腹平立位片检查,能及时发现肠穿孔。但与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相比,空气灌肠有如下缺点:(1)存在辐射,尤其对多次复发的患儿需要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中。(2)对回盲瓣水肿套头进入小肠后不能复位者,由于套头到回盲瓣后消失但小肠不能进气,无法判断复位是否成功,此时,需要借助超声检查来判断。因此,国内目前仍以空气灌肠为主,但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在国内也逐渐展开。

我们对空气灌肠的体会:(1)空气灌肠前先进行开塞露通便,排尽直肠大便可以防止大便堵塞灌肠导管,也有利于气体在结肠内移行,如出现导管堵塞可尝试反复抽气,进气部分堵塞可以再通,若失败则应更换导管。(2)导管插入肛门后除注入气囊外,还应指导家长捏住患儿双侧臀部,防止漏气。(3)当逐渐加压到13 kPa套头仍不移动时可抽气再缓慢加压,反复2~3次,或注入低压(如2~3 kPa)后由医师缓慢揉右下腹肠管协助复位,部分套叠较紧患儿可复位成功。(4)为防止空气灌肠后复发常注入较多气体,甚至气体到达左上腹小肠。(5)对多次复发患儿空气灌肠后多采用阿托品肌注或654-2片口服,抑制肠蠕动,以期较少复发,但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尤其近年来有关腹部手术后出现肠套叠的报道增多,应引起小儿外科医生的注意。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整复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有效方法,儿童肠套叠与婴儿肠套叠相比症状不典型。在多次复发或空气灌肠失败病例中,儿童肠套叠的继发性病例较婴儿肠套叠多,尤其在较大儿童中恶性淋巴瘤引起的继发性肠套叠常有报道。因此,在肠套叠手术中如发现回盲部肠壁或周围淋巴结有异常应切除或活检,如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早期进行化疗仍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1]施诚仁,金先庆,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马海峰,董贺龙,周福金,等.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的对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611~1612.

[4]付晓君,徐建中.133例小儿肠套叠的诊治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2007,12(5):12.

R726

B

1671-1246(2012)15-0136-02

猜你喜欢

肠套叠继发性灌肠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ICU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继发性青光眼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