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硅负载硅钨钼酸催化合成丁醛缩乙二醇
2012-10-25杨水金罗承源程海涛
杨水金,喻 莉,罗承源,程海涛
二氧化硅负载硅钨钼酸催化合成丁醛缩乙二醇
*杨水金1,2,喻 莉1,罗承源1,程海涛1
(1.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黄石 43500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硅负载硅钨钼酸催化剂。以其为催化剂,丁醛和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丁醛缩乙二醇,探讨二氧化硅负载硅钨钼酸对丁醛缩乙二醇合成反应的催化活性。用正交实验法较系统研究了反应物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实验表明,二氧化硅负载硅钨钼酸是合成丁醛缩乙二醇的良好的催化剂,固定丁醛的用量为0.20 mol,在n(丁醛): n(乙二醇) = 1:1.3,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1.0 %,带水剂环己烷8 mL,反应时间60 min的优化条件下,丁醛缩乙二醇的收率可达93.0 %。
丁醛缩乙二醇; 硅钨钼酸;二氧化硅; 催化
缩醛的合成是有机合成中保护羰基的重要手段,该类化合物又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香料[1]。缩醛类香料属于羰基化合物,是羰基化合物与二元醇在酸性条件下缩合制得。缩醛是在非酸性条件下稳定,由于缩醛具有通常具有令人愉快芳香气味,多用于香料工业,作食品、化妆品的添加剂,也是有机合成的原料。因此,研究和开发合成缩醛的简便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丁醛缩乙二醇具有新鲜的果香香气,其香味优于相应的母体羰基化合物,可用于多种有机合成和日化香精配方中[2]。其传统的合成方法是无机酸催化丁醛与乙二醇合成,副反应多,产品纯度不高,设备腐蚀严重、后处理中有大量的酸性废水污染环境等缺点。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乙二醇的开发及其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因此化工学者们在不断地探索新型的、高效的、绿色的催化剂来应用于缩醛合成反应中[3]。研究表明,杂多酸作酸性催化剂催化有机合成显示出活性高,选择性好,反应条件温和,腐蚀小等优点[4],但是由于杂多酸比表面积小,易溶于极性溶剂,回收及重复使用困难。为克服这一难题,人们采用多种方法将杂多酸固载化,试图使其可作为多相催化剂使用[5]。通常的做法是将杂多酸负载在较大比表面积的载体如活性炭、分子筛等上。本实验采用二氧化硅作为载体负载硅钨钼酸作催化剂,合成丁醛缩乙二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丁醛、乙二醇、Na2WO4·2H2O、Na2MoO4·2H2O、Na2SiO3·9H2O、H2SO4、正硅酸乙酯、正丁醇、环己烷、饱和食盐水,无水氯化钙、实验用水均为二次蒸馏水。
PKW-Ⅱ型电子节能控温仪;阿贝折光计;Nicolet 5700型红外拉曼光谱仪(美国尼高力公司产,KBr液膜法);MERCURY-VX 300 核磁共振波谱仪(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粉末衍射分析用德国布鲁克D8 ADVANCE X-Ray衍射仪,由石墨单色器滤波,用铜靶Kα1辐射,在管电压 40kV,管电流40mA的条件下测定,扫描范围 2θ在5~70°。
1.2 H4SiW6Mo6O40/SiO2 催化剂的制备
参考文献[6]方法并加以改进制备出二氧化硅负载硅钨钼酸催化剂,具体操作如下:将1.5 g H4SiW6Mo6O40溶解于26 mL水中,将一定量的正硅酸乙酯和正丁醇(体积比约为:2.5 : 1)的混合液缓慢逐滴加到H4SiW6Mo6O40溶液中。依次,在室温、45℃、80℃下搅拌1 h、1 h、3 h。所得凝胶在真空下干燥45 ℃和90 ℃分别为16 h、3 h。所得干凝胶用90 ℃的热水洗至滤液为中性。然后,在高温箱式炉内于200 ℃温度下活化4.5 h,即得负载量为30%的H4SiW6Mo6O40/SiO2催化剂。
催化剂中杂多酸H4SiW6Mo6O40的最适宜负载量的确定:固定催化剂焙烧时间为4.5 h,焙烧温度为200℃,在环己酮的量为0.2 mol,酮醇摩尔比为1:1.4,催化剂的量为反应物质量的1.4%,带水剂环己烷的量为10 mL,反应时间为50 min条件下合成环己酮缩1, 2-丙二醇。当杂多酸H4SiW6Mo6O40的负载量分别为10%,20%,30%,40%,50%时,环己酮缩1, 2-丙二醇的收率分别为80.1%,84.9%,87.1%,85.6%,81.7%。故确定杂多酸H4SiW6Mo6O40的最适宜负载量为30%。
1.3 丁醛缩乙二醇的合成方法
在150 mL三颈瓶中按一定计量比加入丁醛,一定量的带水剂环己烷,乙二醇和催化剂,装上温度计、电动搅拌器、分水器(含有少量食盐的盐水)和回流冷凝管。打开冷凝水,加热回流分水,稍冷,放出水层。将有机层合并后用饱和食盐水洗涤两次,再经无水CaCl2干燥后,进行常压蒸馏,先收集前馏分,再在常压下收集134~138℃沸程范围的馏分,即得无色透明具有果香味的液体产品,测定折光率,称量计算收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表征
2.1.1 催化剂的IR光谱
H4SiW6Mo6O40和H4SiW6Mo6O40/SiO2的红外光谱图如图1所示。
图1 H4SiW6Mo6O40(a)和H4SiW6Mo6O40/SiO2 (b)的红外光谱图
由图1可知,H4SiW6Mo6O40的主要吸收峰在972.9 cm-1, 918.2 cm-1,774.6 cm-1和538.6 cm-1,属于Keggin基本结构,而位于1618.3 cm-1的吸收峰为水的弯曲振动吸收,表明其含有结晶水。当H4SiW6Mo6O40负载于载体SiO2以后,其吸收峰发生了迁移,972.9 cm-1和 918.2 cm-1的吸收峰分别迁移为1078.1 cm-1和948.0 cm-1,SiO2表面OH的吸收峰1078.1 cm-1明显的变宽了。因此,说明H4SiW6Mo6O40负载在SiO2上后仍保持了其Keggin结构[7],且其与载体是发生了化学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作用。
2.1.2 催化剂的XRD光谱
图2 H4SiW6Mo6O40 (a)和H4SiW6Mo6O40/SiO2 (b)的XRD谱
由图2所示,纯H4SiW6Mo6O40在8.0°, 10.4°, 20.7°, 25.5°, 29.2°, 34.5° 和37.80°出现较强的衍射峰,这说明H4SiW6Mo6O40具有Keggin结构特征[7]。而在H4SiW6Mo6O40/SiO2的XRD谱图中,只有在2θ = 22.4°出现强的宽峰,而无明显的H4SiW6Mo6O40的特征衍射峰,表明H4SiW6Mo6O40/SiO2呈典型的无定型态。由此可见,H4SiW6Mo6O40高度分散在SiO2载体上,且与载体具有强的相互作用。
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在固定丁醛用量为0.20 mol的情况下,该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醛醇物质的量比A,催化剂二氧化硅负载硅钨钼酸用量B,带水剂环己烷用量C和反应时间D,通过常规实验法设定的四因素的三水平结果见表1,本研究采用四因素(A,B,C,D)三水平(1,2,3)的正交实验法L9(34),考察了四因素对合成丁醛缩乙二醇的影响,结果见表2。
表1 正交试验L9(34)的因素和水平
A: n(丁醛): n(乙二醇);B: m(催化剂)(%);C: 带水剂环己烷用量(mL);D: 反应时间(min)
表2 正交试验L9(34)结果与分析
A: n(丁醛): n(乙二醇);B: m(催化剂)(%);C: 带水剂环己烷用量(mL);D: 反应时间(h)
由表2可知,四个因素中以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最为明显,其大小顺序为D > C > B > A。由位级分析可知,最佳的位级组合是A1B3C1D3,亦即适宜的反应条件是固定丁醛用量为0.20 mol的情况下,n(丁醛): n(乙二醇) = 1:1.3,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料总质量的1.0%,带水剂环己烷的用量为8 mL,反应时间60 min。三次最优条件下的产品的平均收率为93.0%。
2.3 催化剂H4SiW6Mo6O40/ SiO2与其他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比较
表3 分别列出了三氯化铁[8]、硫酸铁[9]、HY型分子筛[10]以及H4SiW6Mo6O40/ SiO2催化合成丁醛缩乙二醇的实验结果。
表3 不同催化剂催化活性比较
由表3 可知,H4SiW6Mo6O40/SiO2催化剂催化合成丁醛缩乙二醇不仅所需的反应时间短,而且其催化活性明显高于三氯化铁、硫酸铁和HY型分子筛。
2.4 产品的分析鉴定
按本法制得丁醛缩乙二醇产物的主要红外光谱数据υ/ cm-1(IR, KBr):1146,1123,1057,1023和946,与文献[11]报道的丁醛缩乙二醇样品的红外光谱数据基本一致,1H NMR(CDCl3,300 MHz)d: 4.60~4.62(m,1H,CH),3.83~3.95(m,4H,OCH2CH2O), 1.63~1.88(m,2H,CH2),1.25~1.36(m,2H,CH2),0.96 (t,3H,CH3)。由IR和1H NMR数据可确认产物为丁醛缩乙二醇的结构。产物的折光率nD20为1.4160,与文献值[12](nD20为1.4176) 基本相符,产品为无色透明液体。
3 结论
H4SiW6Mo6O40/ SiO2是合成丁醛缩乙二醇的良好催化剂。该催化剂催化合成丁醛缩乙二醇的适宜条件为:固定丁醛的用量为0.20 mol,在n(丁醛): n(乙二醇) = 1:1.3,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料总质量的1.0%,带水剂环己烷的用量为8 mL,反应时间60 min适宜条件下,丁醛缩乙二醇收率可达93.0%。
H4SiW6Mo6O40/ SiO2对合成丁醛缩乙二醇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不仅反应时间短,催化剂用量少,而且产品收率较高,工艺流程简单。因此,H4SiW6Mo6O40/ SiO2是合成该产品的优良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 吕宝兰, 龚江勇, 杨水金. 磷钨钼杂多酸催化合成丁醛乙二醇缩醛[J].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7, 24(7): 27-29.
[2] 白爱民, 罗玉梅, 杨水金. 合成丁醛乙二醇缩醛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J]. 应用化工, 2003, 32(6): 6-8.
[3] 白爱民, 王作特, 杨水金. 二氧化钛负载磷钨钼杂多酸催化合成丁醛乙二醇缩醛[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7(4): 64-67.
[4] 栾艳勤, 王桂荣, 郝苏霞, 等. 杂多酸催化剂在缩合反应中的应用[J]. 精细石油化工,2010, 27(1): 72-76.
[5] 温朗友, 沈师孔, 闵恩泽. 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钼杂多酸催化剂的表征及催化性质[J]. 催化学报,2000, 21(6): 524-527.
[6] Izumi Y, Hisano K, Hida T. Acid catalysis of silica-included heteropolyacid in polar reaction media [J].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1999, 181: 277-282.
[7] 王恩波,胡长文,许林.多酸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8] 俞善信, 彭红阳. 三氯化铁催化合成缩醛(酮)[J]. 现代化工, 1994(12): 29-30.
[9] 李叶芝, 黄化民, 金辉, 等. 硫酸铁催化环己酮的缩合反应和缩醛(酮)反应[J].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 (2): 113-116.
[10] 王存德, 钱文元. 分子筛催化合成缩醛(酮)的研究[J]. 化学世界,1993 (1): 20-22.
[11] 杨水金, 杜心贤, 吕宝兰. 活性炭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催化合成缩醛(酮)[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5, 32(1): 81-84.
[12] 杨水金, 夏佳, 白爱民. SO42-/TiO2-WO3催化合成丁醛乙二醇缩醛[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3, 4(10): 27-29.
CATALYTIC SYNTHESIS OF BUTYRALDEHYDE GLYCOL ACETAL WITH H4SiW6Mo6O40/ SiO2
*YANG Shui-jin1,2,YU Li1,LUO Cheng-yuan1,CHENG Hai-tao1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uangshi, Hube 435002, China;2.Hubei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ant Analysis Reuse Technology,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 435002, China)
A novel catalyst, H4SiW6Mo6O40/SiO2was synthesized by a sol-gel technique, and characterized by FT-IR and XRD. Butyraldehyde glycol acetal was synthesized from butyraldehyde and glycol in the presence of H4SiW6Mo6O40/SiO2as catalys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ynthesi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best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found out.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H4SiW6Mo6O40/SiO2is an excellent catalyst. Under the exe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molar ratio of butyraldehyde to glycol is 1:1.3, the mass ratio of the catalyst is 1.0% of all the reactants, volume of cyclohexane is 8 mL, and the reaction time is 60 minutes, the yield of butyraldehyde glycol acetal can reach 93.0 %.
butyraldehyde glycol acetal; H4SiW6Mo6O40; SiO2; catalysis
TQ655; TQ426.91
A
10.3969/j.issn.1674-8085.2012.06.007
1674-8085(2012)06-0028-04
2012-05-21;
2012-06-25
湖北省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Y2010G13)
*杨水金(1964-),男,湖北武穴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钨化学与无机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E-mail: yangshuijin@163.com);
喻 莉(1987-),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多酸化学的研究(E-mail:);
罗承源(1989-),男,福建尤溪人,湖北师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生(E-mail: 1224714594@qq.com);
程海涛(1989-),男,湖北浠水人,湖北师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生(E-mail: 15272033781@13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