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体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2-10-23天津市静海县第二中学李绍玉
■天津市静海县第二中学 李绍玉
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以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这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是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的新突破。在学校办学过程中,要形成凝聚人的合力,近年来,我们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向管理要质量,逐步形成了学校主体管理特色。
一、管理思路
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自主性、科学性、艺术性,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主体管理,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同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实行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校管理更要突出人的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发展是管理的目的。
同时,实行主体管理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一所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除了“一个好校长”外,还必须有一个团结协作、民主高效、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们坚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根据新时期教育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较为明确的管理思路,即以“主体、和谐、创新”为学校管理思路核心,并逐步明确和丰富主体管理模式的内涵,形成了以下管理共识。
1.以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体作用为核心。
运用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实施学校管理是强化主体管理理念的高层次追求。根据学校教职工气质类型、能力、性格特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异,发挥管理职能,利用各种激励和调控手段,满足需要,创设成功,有效地将外部激励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全校师生的政治觉悟、道德标准、工作态度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呈现出最佳状态,并以主人翁的状态投入工作和学习。几年来,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满足教职工的工作需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满足教职工不同的成就需要;努力搞好后勤服务,满足教职工的基本物质需要,这些对增强学校凝聚力,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追求和谐、实现高效是关键。
高效的管理需要和谐、协调、均衡和有序的环境,如果没有各个方面工作的和谐,也就没有学校的发展。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使学校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践中,我校追求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和谐,在管理策略上注重人性化和情感化,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构建了学生主体性发展体系,创立了教师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形成了科学、民主的管理模式。
3.创设环境、鼓励创新是灵魂。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初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工作,更需要有利于师生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氛围。因此,我们努力营造鼓励冒尖、鼓励当领头雁、鼓励一马当先的环境,从政策导向、评价机制、宣传舆论、行政态度等方面要求对创新实践给以鼓励。
二、管理途径
我校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将“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各方面管理之中,以“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信息管理、心理管理”为管理的主要途径,努力向管理要质量。
1.目标管理。
作为校长,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为学校制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校长要善于用明确的办学目标激励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全体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
2.制度管理。
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并完善了各种制度,用制度管理学校。今年,我们重新修订了《静海二中管理制度汇编》,阐述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决策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管理制度等,对学校工作进行宏观、全局性的指导,使学校各部门的运行更加规范、有序、高效。
在实施制度管理学校时,我们注意让制度成为主体进行自我调整的规范,而淡化制度的强制性功能,坚持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表扬先进,每个学期召开一次大型表彰奖励大会,每年进行一次教职工工作成果展示会,鼓励教职工高标准落实岗位责任制。
3.信息管理。
生活在信息时代,任何行业都不能脱离信息而存在,谁能掌握最新、最多、最准确的信息,谁就能迅速发展自己。树立现代信息观念,拓展办学思路,坚持开放办学,实现科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重视信息管理,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运用科学、先进、现代化的理念指导,形成科学的管理思想。
二是构建对教职工长久起激励作用的信息宣传机制,利用学校“文化长廊”,每月编辑一期教育改革信息材料,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改革理论,了解改革动态,扩大教职工的视野。
三是创办校刊《二中周报》《阳光花苑》,不断交流教育、教学、教改信息,展示师生作品,宣传先进,弘扬正气。实行购买教育图书、订阅报刊奖励制度,培养教职工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四是坚持开放办学机制,不断加强与办学先进学校联系,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河北、内蒙古、天津等三省区市共8所学校结成教学设计联合体,为教师搭建了宽广的成长平台,激发教师学习和科研热情,初步实现“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校的最优发展。
4.心理管理。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情感沟通和心理相融会给教师带来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促进教师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
依据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的原则,我们研究制定了干部队伍“合理安排,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默契配合”的最佳组合方案,加强对干部的在岗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加强有效管理,减少无效管理,以干部自身积极性的榜样作用为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工作,发挥教师群体优化的最佳效益。
同时,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让教师逐步树立正确的工作和自我发展动机,为教师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努力满足教师的工作需要、成就需要和基本的物质需要,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几年来,我们认真分析每位教职工自身综合状况,为每个人寻找最适宜发展并能有所成就的岗位,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把对教职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要求,同打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有机结合,以使广大教职工能以自己的个性特长为集体服务,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三、几点实践思考
1.重视师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自始至终都要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学生主体来说处于客体的地位,只是帮助学生主体获得发展的外部因素(条件),而决不能代替学生去获得发展。即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外因之一,而学生则是取得发展的唯一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非但没有抹杀教师的作用,反而是为了提高教师作用的有效性。
2.重视师生的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思想是教育教学与发展脱节,现代教育思想则是教育教学与发展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师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两种水平:一是已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待推进的发展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体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头,不要消极地适应已有的发展水平,而要积极地占领“最近发展区”,把它引向待推进的发展水平。
3.重视师生的独立性。
主体教育是以师生为主体去发展他们的主体性,所以,他们就必须具有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主体教育在发展师生主体性的过程中,必须按教育规律办学,必须顾及师生主体性发展的特点,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只有按教育规律办学,才能有效促进师生主体性发展。
总之,学校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体作用,通过对人的内在积极因素的调动和激发,实现学校及教职工个体的最优发展。但是,学校管理又是无止境的,探索新时期的学校管理理念和行为任重道远。相信只要我们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勇于实践,学校管理工作就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