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苍南沿海栉孔扇贝养殖试验
2012-10-21孙圆圆孙庆海洪一本鲍新国孙建璋
孙圆圆,孙庆海,洪一本,鲍新国,杨 锐,孙建璋,
(1.苍南县水产研究所,浙江苍南 325802;2.温州海虎海藻养殖有限公司,浙江平阳 325401;3.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闭壳肌肥大,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海珍品。栉孔扇贝自然分布辽宁、大连和山东半岛沿岸,生活在水流较急,盐度较高,透明度较大的低潮线以下 -10~-30 m的浅海岩礁上,是我国黄、渤海区海水养殖主要品种之一[1-2]。
苍南海岸是我国港湾型海岸的典型岸段,岸线曲折,湾岙众多,有发育良好的滩涂,沙滩及粉沙组分属性的不同的沙滩点缀其间[3-4]。受闽浙沿岸流影响,浙江近海海水混浊,卫星红外遥感发现浙江近海岸有一条北宽南窄,消失在浙南闽北的混水带[5]。南麂岛位于混水带外缘,终年水清,最大透明度达7 m。1996年南麂岛栉孔扇贝规模化养殖一年贝成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海区
沿浦湾,又名南关湾,因处沿浦境内,各溪流径而至,汇集成浦,故名。处浙闽交界,开口东南,湾口东起霞关镇,西至虎头鼻,南接福建沙埕港口。南关岛逶延湾口,为其抗浪屏障。港湾腹地较大,海况差异较大且复杂。湾内流、软泥底质,水质混浊,冬、春季湾内海水透明度≤0.5 m,夏、秋季较大,湾口区可达≥1.0 m。小潮期海水透明度大于大潮期。沿浦湾近海陆基、滩涂、浅海已有很好的养殖开发,是苍南县主要海水养殖区。
选择南关青屿和霞关老鼠尾屿外侧两处海带养殖区套养扇贝,前者为往复流和岬角流混合海区,流速大≥50 cm/s,岬角流强大时可达90 cm/s,港中区为湾内流,流速≥30 cm/s。另安排沙埕港界牌(鱼排挂养扇贝)、沿浦湾乌贼婆(海带扇贝套养)、渔寮湾荷包田(海带扇贝套养)、渔寮湾叠石(全浮流紫菜扇贝套养)等4处观测点(图1)。
图1 扇贝养殖试点海区示意Fig.1 The culture fields for C.farreri culture test
1.2 筏架设置
采用浮筏养殖。浮筏结构按照(NYT 5057-2001)《无公害食品海带养殖技术规范》设置。浮绠长60 m,间隔1 m绑1个泡沫塑料浮子。台距5 m,每台平养海带50条苗绳,套(垂)养栉孔扇贝养成笼25只。扇贝养成笼圆柱形,聚乙烯网衣缝制,网目2~2.5 cm,用φ28 cm塑料圆盘(钻有φ10 mm孔洞)间隔分成10层,层间隔1 cm。
1.3 苗种
2011年11月10 日,我们从山东青岛购进栉孔扇贝苗,泡沫箱冰瓶密封保温,启运地水温15℃,车运25.5 h到达下关码头,开箱温度18.1℃,目的地水温21.4℃。每养成笼放贝苗300个,每层30个,挂养海带筏架上。
1.4 试验内容
定点测量壳高、体重、生长;定期取样解剖观察生殖腺发育,检测性腺指数,出柱率和出肉率;进行延浮绠绳平养与垂养,不同培育水层等养殖技术试验;采集并鉴定敌害生物,观察判别浮泥沉淀危害途径及危害程度。
试验期间定期测定并记录水温(表1),按照《NYT 5057-2001无公害食品 海带养殖技术规范》进行养殖管理。
表1 栉孔扇贝养殖期月、旬平均海水温度Tab.1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seawater during C.farreri culture period
2 结果
2.1 生长度
2011年11月24 日,结合试验测量,计算贝苗运输存活率92.7%,这里有贝苗运输途中失水发生生理障碍致死的原因,还观察到运输和分散过程中贝苗互相咬口死亡的现象。经10多天的生息,测量时贝苗壳缘有锋利感觉,且开始缓慢生长,整个冬季生长基本停止。入春后,随着水温回升,扇贝生长加快,5月初水温上升到20℃,扇贝进入快速生长期,壳缘锋利,壳表有鳞片状突起。5月份平均壳高日生长300 μm以上,体重日增长近200 mg。6月份平均壳高日生长172 μm,体重日增长135 mg,继续保持较快生长(表2)。7月1日计数养成成活率76%左右,进入7月海区夏至南风大浪持续,海况恶化,存活率有急剧下降的趋势。判断苍南沿海栉孔扇贝生长适温15~25℃,经济收获期在7月10日前。
表2 栉孔扇贝生长与水温关系Tab.2 The growth condition of C.farreri at different proceeding temperature
栉孔扇贝壳高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体重随着壳高生长而增长(图2),相关系数R=0.973 4。表3是用方程式计算的壳高,体重关系对应关系。这无论在养殖生产或实验生态的研究中,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图2 栉孔扇贝贝壳高与体重对应关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ell height and the body heavy of C.farreri
表3 栉孔扇贝壳高与体重对应表Tab.3 The shell height and the body heavy of C.farreri
2.2 繁殖期
栉孔扇贝雌雄异体,外观不易区别。3月份生殖腺开始明显增大,4月中、下旬生殖腺肥大饱满,雌体卵巢呈桔红色,雄体精巢呈乳白色,性腺指数16%(性腺湿重/软体部湿重×%),期间水温15~17℃,进入5月水温上升到20℃以上,性腺指数下降10%以下(表4)。苍南沿海不同海区栉孔扇贝生物学测定结果差异不大(表 5)。
2.3 出柱率与出肉率
出柱率(贝柱湿重/个体湿重×%)和出肉率(软体部湿重/个体湿重×%)是扇贝养殖两个经济指标。北方沿海养殖2~4龄栉孔扇贝生产贝柱(称之“干贝”)是第一经济指标主产品,软体部(称之“裙边”)是次产品。
由表4、表5可知,苍南沿海养殖栉孔扇贝出柱率除4月下旬部分达到12%外,都在10%以下,与南麂岛比较出柱率持平;出肉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同期略高南麂岛出肉率。由于夏季高温和台风大浪等恶劣海况影响,苍南沿海适于养殖栉孔扇贝一年贝,软体部是肉柱、性腺、外套膜及内脏团生长集中体现,将出肉率作为第一指标是可行的,更切合实际和具有代表性。
表4 南关青屿栉孔扇贝生物学测定Tab.4 The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 of shell height and the body heavy of C.farreri cultured in south Guanqingyu island
表5 不同海区栉孔扇贝生物学测定Tab.5 The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 of shell height and the body heavy of C.farreri cultured in different areas
2.4 养殖技术试验
栉孔扇贝(沿浮绠)延绳式平养与垂养生长比较(表6)和栉孔扇贝培育水层生长比较(表7)试验表明,适养海区都可以采用垂养方式,培育0.3~2.5 m水层生长发育正常。
表6 延绳式平养与垂养栉孔扇贝生长比表Tab.6 The growth conditions of C.farreri cultured by level-type or lop-type long-line methods
表7 不同水层栉孔扇贝生长Tab.7 The growth conditions of C.farreri cultured in different water layers
2.5 浮泥危害及敌害生物
南关青屿和霞关老鼠尾外侧海区于2012年4月出现浮泥危害,多个φ>5 mm小泥团组成φ2~3 cm稀松的大泥团,其中间杂着麦杆虫Caprella kroyeri活体。泥团粘附在网衣上,影响水体交换。5月开始自行崩解脱落,进入6月份已很少发现。
沙岭乌贼婆海域受沿浦湾滩涂影响,海水混浊,透明度<20~≤50 cm。浮泥沉凝扇贝壳面上,真枝螅Eudendrium ssp.、薮枝螅Obelia spp.等水螅类大量附着生长,和扇贝争饵料,软泥颗粒还沉积鳃片上,影响扇贝生长趋于停滞、致死。该观察点于2012年4月中旬中止试验。
沙埕港界牌、渔寮湾荷包田和叠石等3个观测点,没有明显观察到浮泥沉凝及泥团挂笼现象。
扇贝养殖期间附着动物以牡蛎类Ostrea spp.为多,一般附着在扇贝壳面,个别覆盖率可达50%以上;藤壶类次之,几个簇生在贝壳上;很少发现蟳类、蟹类、食肉性贝类等食害性敌害生物。
2.6 养成效果
2012年6月23 日,青屿海区收获27笼,收扇贝138.5 kg,平均笼产扇贝5.13 kg。以400笼计为1亩,亩产2 052 kg,壳高45 mm成贝占83%,养成成活率81.8%,栉孔扇贝一年贝养成结果和南麂产量相当,达到原产地在中产水平。
2.7 南麂和青屿栉孔扇贝养成效果比较
南麂岛栉孔扇贝养殖已多年,其提供的基础资料虽有时间差,大环境变化的问题,但有一定的可比性价值。由表8、表9可知,苍南沿海栉孔扇贝养殖各项指标并不逊色南麂岛。
表8 南麂与青屿栉孔扇贝生长比较Tab.8 The growth conditions of C.farreri cultured in Nanji island and Qingyu island
表9 南麂与青屿栉孔扇贝生物学指数测定比较Tab.9 The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 of C.farreri cultured in Nanji island and Qingyu island
3 讨论
据报导,栉孔扇贝生存适温-3.5~35℃,生长适温15~25℃,繁殖适温13~17℃。苍南海区试验表明,水温10℃以下生长基本停止,15~25℃快速生长,25℃以上生长缓慢。苍南沿海历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有些年份延至12月底),约40 d左右,称之“小阳春”天气,表现为气候稳定,风和日丽,水温23~18℃,台风期已过,海水透明度较大,是全年浮游植物次高峰期,这是栉孔扇贝生长最适宜期,不管任何苗种(工厂化育苗或人工菜苗)及时进入海区,均能取得较快的生长速度。育早苗或早购苗,掌握早分苗、分大苗这项关键技术,利用苍南沿海秋(10-12月)、春(4-6月)两个最佳生长季节,就可以达到提高一年贝的养殖效益。
本项目试验表明:苍南沿海浮游植物属广温广布性类群,四季出现的种类和丰度较高,代表种如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ctaum、洛氏角毛藻Chaetocevos lorewzianu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浮游植物丰度出现秋末和春季两个季节高峰,明显出现生物秋和生物春两个快速生长期,是养殖栉孔扇贝最佳生长期和育肥季节[7-8]。
贝藻套养(Shellfish-algae intercropping)又称“贝藻间养”。利用贝藻代谢不同的特点,在藻类养殖区同时养殖贝类的一种养殖方式是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方面的一个创新[9-12]。海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改善了贝类的氧环境,同时,腐烂脱落的海藻碎屑也进入滤食性贝类食物链;而贝类代谢排出为藻类生长提供N、P等无机肥料及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贝类能排出营养盐和CO2,是从生态系中(通过浮游植物)摄取更多的营养盐和CO2,这是对生态系的强化利用的结果[13-16]。辽宁、山东沿海业者认为扇贝海带套养可以互相促生长,增产增收,降低成本,是发展养殖生产的好方法。套养两者的比例,海带多的扇贝生长好,扇贝多的海带生长好,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养殖形式[17]。贻贝海带套养技术已为我县养民普遍掌握[18]。扇贝海带套养技术与之相似,推广也将水到渠成。套养两者的比例,可视扇贝鲜销及加工技术进展作出调整。贝藻套养吸收、固定并转移C、N、P,通过生物碳汇扩增,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贝藻套养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中具有特殊作用和巨大潜力,对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界牌鱼排挂养扇贝,这种鱼贝混养(Polyculture)在该生态系中的生态位、空间结构及物流、能流循环问题及生态互利性尚有待于实验研究。
[1]张起信.扇贝的养殖与增殖[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2]徐应馥,李成林,孙秀俊.无公害扇贝标准化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徐洪科,俞郇民、张春观,等.上马鞍海域生态环境概况[A]//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论文选.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0-14.
[4]董永发,严肃生,吕全策,等.温州海岸带沉积物特征[A]//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温州试点区报告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91-224.
[5]莫秦生,郑建元.一张红外遥感图像的彩色密度分割图[J].海洋渔业,1980(3):1-2.
[6]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7]孙建璋,林崇川,李定海,等.南麂列岛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养殖试验[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7,16(4):247-255.
[8]孙建璋,李定海,林崇川,等.栉孔扇贝南移养殖技术研究[A]//贝类学论文集:VIII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107-113.
[9]王德利.贝藻混养技术在我国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与研究[J].黄渤海海洋,1995,19(1):78-81.
[10]秦友义,王世田,王志松,等.大面积贝藻间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齐鲁渔业,1996(4):26-28.
[11]韦 玮,方建光,董双林,等.贝藻混养互利机制的初步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3):20-25.
[12]田铸平,高凤鸣,孙 送,等.海带贻贝间养对环境条件影响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7(2):60-66.
[13]SHUMWAY S E,DAVIS C,DOWNEY R,et al.Shellfish aquaculture—In praise of sustainable economies and environments[J].World Aquaculture,2003,34(4):15-17.
[14]FARÍAS A,URIARTE I.Effect of microalgae protein on the gonad development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Chilean scallop Agropecten purpuratus(Lamark,1819)[J].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2011,20:97-105.
[15]BALL M C,MCGLADDERY S E.Scallop parasites,pests and diseases:implications for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n Canada[J].Bulletin of the Aquaculture Association of Canada,2001,101(3):13-18.
[16]CHRISTOPHERSEN G,ROMÁN G,GALLAGHER J,et al.Post-transport recovery of cultured scallop(Pecten maximus)spat,juveniles and adults[J].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2008,16:171-185.
[17]李顺志,张言怡,王宝捷,等.扇贝海带间养试验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3(4):61-75.
[18]孙建璋.紫贻贝南移养殖技术研究[A]//孙建璋贝藻类文选.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