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优化速度差模型的非线性分析
2012-10-21王朝平
周 杰,郝 彦,王朝平
(浙江海洋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
交通流理论是交通问题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研究的目的是建立能够描述实际交通一般特性的数学模型,揭示各种交通流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为指导交通规划和设计,发展有效的交通控制管理策略和技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交通拥堵作为车流交通复杂行为的典型特征之一,多年来已被众多学者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广泛研究.这些模型主要有跟驰模型、流体力学模型以及元胞自动机模型等等.
跟驰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微观交通流模型.该模型假设车队在单车道行驶时,不容许超车的情况下,后车跟随前方的车辆行驶,因此称为跟驰模型.跟驰模型较其他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易于得到其解析形式的解.在1953年,PIPES[1]建立了经典跟驰模型,该模型成功描述了连续两辆车的运动过程.1995年,BANDO等[2]通过优化速度函数,建立了优化速度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在高速路上,高密度条件下车辆跟驰行为.在众多车辆跟驰模型中,优化速度模型首次反映出交通流的转变原理.但是,与实际数据相比较,优化速度模型存在不切实际的加速或减速现象.为了克服以上不足,HELBING和TILCH[3]在优化速度模型基础上,考虑速度差形式,建立广义力学模型.姜锐[4-5]等在考虑正负速度差基础上,建立了全速度差模型.较之优化速度模型与广义力学模型,该模型在理论上更加符合实际交通状况.2011年,彭光含等[6]通过考虑优化速度差,建立了优化速度差模型,研究优化速度差对交通稳定性的作用.文献[6]利用线性稳定理论,推出了优化速度模型的稳定性条件.但是其没有对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本文将考虑在中性稳定区域以及不稳定区域内,该模型的KdV方程和mKdV方程,并用它们的密度波解来刻画交通拥堵.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从优化速度差模型出发,得到模型的等价形式.利用约化摄动法,推导出模型的KdV方程和mKdV方程,并得到其孤立波解与扭结-反扭结波解.
1 优化速度差模型的KdV方程
在文献[6]中,彭光含等人提出优化速度差模型,其形式为
其稳定性条件为
其中性稳定性条件为
为方便下文研究,式(1)可改写为
本小节将从粗粒化的尺度考虑长波模式,通过长波展开,利用约化摄动法[7],研究在中性稳定线附近亚稳定区域内的交通流状况,导出模型的KdV方程及该方程给出的孤立波形式的密度波刻画交通拥堵.
对空间变量n和时间变量t,分别引入慢变量X和T,
其中b是待定常数,0<ε<1[8].令车头间距可表示成
将式(5)和(6)代入(4)式,将ε做泰勒展开至ε6,得到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在中性稳定线附近的不稳定区域内,设
其中as由式(3)给出.令b=V′(h),消去式(7)中ε的三阶和四阶形式,得到
对式(9)做如下变量代换
得到带高阶小量的标准KdV方程
若忽略高阶小量ε,式(11)就是标准KdV方程,其孤立波解为
其中振幅A的取值将在下面给出.假设Rk(Xk,Tk)=R0(Xk,Tk)+εR1(Xk,Tk),考虑式(11)中的O(ε)项,可以在孤立波解系中确定式(11)的唯一解.可解性条件为
这里为式(11)中的项.积分后,得到孤立波的振幅为
替换回原有变量,可以得到由孤立波表示的车头间距为
从以上讨论可以得到结论:中性稳定曲线附近,可以得到KdV方程,其孤立波解刻画了交通流的拥挤密度波.
2 优化速度差模型的mKdV方程
本小节考虑临界点附近的交通流状况,借助速度优化函数
的拐点特性,即V″(hc)=0,在中交通流不稳定区域内推导出模型的mKdV方程,其扭结-反扭结波解刻画了交通拥堵密度波.
对空间变量n和时间变量t,分别引入慢变量X和T,X和T采用式(5)的形式.车头间距表示成
将式(5)和(17)代入(4)式,将ε做泰勒展开至ε5,得到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对式(19)做如下变量代换
得到带高阶小量的标准mKdV方程
若忽略高阶小量O(ε),式(19)就是标准mKdV方程,其扭结-反扭结波解为
由可解性条件,可以得到扭结-反扭结波的传播速度为
替换回原有变量,可以得到mKdV方程的扭结-反扭结波解为
扭结-反扭结波表示的车头间距为
从以上讨论可以得到结论:不稳定区域内临界点附近,可以得到mKdV方程,其扭结-反扭结波解刻画了交通流的拥挤密度波.
[1]PIPES L A.An Operational Analysis of Traffic Dynamic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53,24:274.
[2]BANDO M,HASEBE K,NAKAYAMA A,et al.Dynamical model of traffic conges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J].Physical Review E,1995,51:1 035-1 042.
[3]HELBING D,TILCH B.Generalized Force Model of Traffic Dynamics[J].Physical Review E,1998,58:133-138.
[4]JIANG R,WU Q S,ZHU Z J.Full velocity difference model for a car-following theory[J].Physical Review E,2001,64:017101-1-4.
[5]JIANG R,WU Q S,ZHU Z J.A new continuum model for traffic flow and numerical test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2002,36:405-419.
[6]PENG G H,CAI X H,LIU C Q,et al.Optimal velocity difference model of a car-following theory[J].Physics letters A,2011,375:3 973-3 977.
[7]KOMATSU T,SASA S.Kink soliton characterizing traffic congestion[J].Physical Review E,1995,52:5 574-5 582.
[8]CROSS M C,HOHENBERG P C.Pattern formation outside of equilibrium[J].Review of Modern Physics.1993,65:85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