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2012-10-19张雷勇杜宇能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7期
关键词:产学研动力机制

徐 静,冯 锋,张雷勇,杜宇能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2)

我国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徐 静1,冯 锋1,张雷勇1,杜宇能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2)

认为动力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效果,通过分析影响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合作的帆船动力机制模型。运用该模型深入研究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并指出产学研合作应充分认识“合力”的重要性,通过“聚力”、“借力”和“避力”来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的政策性结论。

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帆船模型;路径选择

Abstract:The motivation factor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linkage.This paper sets up a sailboat-type motivation mechanism model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linkage to analyze the motivation factors and barrier factors of industries,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Using this motivation mechanism model,the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factors of our country,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combined power”to enhance the effect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linkage.

Keywords: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linkage;Motivation mechanism;Sailboat-type model;Route choice

1 引言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各方行为特征差异较大,导致技术的生产和需求不匹配,产学研合作各方缺乏合作动力[1]。合作各方关系较为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且对于发展的阻力缺乏规避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一个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反动力因素,对产学研合作如何更好地“聚力”、“借力”和“避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虽然学界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学界在阐述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时对各个动力因素进行的是独立的讨论,而未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的合力;学界对于产学研合作正动力研究较多,但对产学研合作的阻力和障碍机制分析不够;对有些重要的动力因素 (如技术势差)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不足展开试探性研究。从总体上把握合作动力的作用效果,站在宏观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各动力机制的特点和重要性。

2 产学研合作的帆船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2.1 影响产学研合作动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1)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

利益驱动。追逐利益是市场主体的天性,如果市场主体的利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开展合作的动力也将不足。对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追逐,构成了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三方参与产学研合作开发的动力。利益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意愿会受到合作的总体利益的影响;另一方面,各个利益主体对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分配公平与否也会对合作的动力形成影响。利益不仅仅是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这种合作持久的保证。

技术推动。中美产学研合作的对比表明,美国产学研合作的成效明显高于中国,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产学研各个体的研发能力一般都高于中国,能够提供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以获得更高的利益回报;与之相反,在中国,产学研合作的水准较低,一般无法提供全球市场范围内的创新性产品,在考虑低收益与高创新成本的前提下,众多厂家倾向于模仿而非创新。因此,本文认为,技术水平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

市场导向。市场从两个方面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动力。首先,顾客需求是产学研合作的无形指挥棒,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目标所在,也是产学研三方取得经济利益的保证。因此,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如果不能适应顾客的需求,这种合作将无法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其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同一个细分市场中具备提供类似产品能力的厂家增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传统的价格或者质量手段,而更加依赖于随时响应顾客需求的柔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同一个细分市场中,竞争越激烈,则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往往会越大。因此,市场导向也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技术势差。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由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产品研制与商业化等环节构成,各环节对应的主体即学、研、产三方均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如果三方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小,则三方合作的空间较小,缺乏合作的动力;反之,在一定范围内,三方技术水平的差距越大,则合作空间也越大,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本文认为,产业和学、研的技术水平之差是合作的主要动力。

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起点在于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具有研发周期长、低经济回报、成果无法预期等特点。如果在基础研究阶段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投入,产学研联盟的整体研发能力就无法提升,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商业价值。因此,企业有必要持续地向基础研究部门投入资金,使得产学研合作获得持续的循环动力。

环境动力。优良的创新环境,能够对产学研合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动力,来自于政策、法律、金融、孵化器、中介机构等各个市场主体的运作。当前,无论在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产学研三方合作,已经开始向产学研政资法介七方合作转化,这充分体现了环境动力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2)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阻力因素。

技术偏角。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产品商品化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研部门提供的技术与企业需求的技术存在着偏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同时,由于研发的时滞性和需求预测的困难性,企业无法完全精准地响应市场需求,二次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企业的商品技术与市场需求对应的技术存在着偏差。这两种偏差无法完全消除,它们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成效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

技术流动阻力。产学研合作可以视为一种知识流转和创造的过程,知识在产学研创新链上的流动存在着一些天然的阻力,如知识在表达、接收、整理、反馈过程的认知偏差等,这使得核心知识在流转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技术在流动过程中存在泄露和缺乏健全的专利保护的风险,阻碍了技术的流动,从而构成了产学研合作的阻力。此外,技术的可模仿性也对产学研合作起着阻碍作用。如果技术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模仿获得,那么合作开发将不必要,这种阻力在我国的技术创新实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环境阻力。如前所述,优良的创新环境能够对产学研合作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不健全的创新环境则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主要来自于政策、法律、金融、孵化器、中介机构等各个市场主体可能存在的阻力。

2.2 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帆船动力机制模型

在前述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阻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产学研合作的帆船形动力机制模型,以一个统一的模型综合反映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见图1)。针对帆船形动力机制模型的解读,如表1和表2所示。如图1所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取决于表1所列的动力因素及表2所列的阻力因素的合力。产学研合作优化提升的政策落脚点,在于强化表1所列的动力因素,并弱化表2所列的阻力因素。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影响产学研合作动力的因素众多,本文提出的帆船形动力机制模型,仅仅给出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1 产学研合作的帆船动力机制模型

表1 产学研合作帆船形动力机制模型 (动力因素)

表2 产学研合作帆船形动力机制模型 (阻力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情形下,动力因素也会转化为阻力因素。例如,利益驱动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动力,足够的利益回报和合理的利益分配,对产学研合作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反之,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则构成产学研合作的阻力。此外,各种因素对于产学研合作动力的影响程度是不一致的。吕海萍等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2]。

3 基于帆船动力模型的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研究

3.1 动力因素

(1)引擎:利益驱动。吕海萍,龚建立,王飞绒对浙江省产学研发展调研的问卷得出数据显示,企业因“发展需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占93.1%,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占100%[2]。我国产学研合作三方在利益的驱动下,如同帆船的引擎,具有强大的发动作用。

(2)帆:技术推动。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产学研成果的转化率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科研成果和多项专利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转化率则为45%以上,我国科学技术生产转化的比例为10%~15%,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 ~80%[3]。如此大的差距揭示出我国技术创新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质性发展,如风帆般给产学研合作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

(3)舵:市场导向。我国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巨大的特点给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迎合市场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产学研合作能够为企业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能否把握好对多样化的市场导向,是决定我国“产学研帆船”能否沉稳掌舵顺利前行不可或缺的因素。

(4)浆:技术势差。我国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势差较大,根据年鉴数据,就研发人数来看,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主要集中于“学研”机构,而企业界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数占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比例仅为28.6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一般水平:美国为83.33%,日本为61.08%。正是企业和学研部门存在的技术势差,使我国的产学研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助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5)轴带:资金支持。根据年鉴数据,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22%、7.43%、7.45%、7.37%、7.60%,大体上呈稳步增长的趋势,科研经费占比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于基础科技活动的支持程度,也构成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轴带”动力。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与国外相比,我国具有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的项目较少,且存在费用的划分、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导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6)水流:环境动力。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总体战略层面的支持将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我国政府为产学研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制定了以《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代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产学研合作发展制定了近50多部政策法规,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此外,金融部门的支持以及对孵化器和中介机构等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也给其增加了新的活力。

3.2 阻力因素

(1)技术偏角。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因缺乏市场研究、分析和预测,常常使高校、科研院所大量的科技成果脱离市场需求或难以适应市场需要;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仍停留在编码化形式阶段,缺乏必要的经济评价指标[5]。技术偏角的存在导致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专利转化率也仅为25%,而欧美发达国家转化率则为45%以上,日本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更是高达70%~80%。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的技术储备不够,高水平创新人才少,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的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新产品少,难以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6]。据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25391家,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一半不到。我国企业的这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的“二次创新”不够,使得企业的商品技术和市场需求对应的技术产生偏差。

(2)技术流动阻力。一方面,企业和大学之间缺乏信任,知识性经验 (难以言传的知识)影响大,企业的学习能力弱,合作各方的知识差距大,转移渠道不畅等造成了我国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不畅的局面[7];另一方面,技术转移不通畅导致技术流动阻力大,无疑阻碍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前进。发展技术转移联盟是有效减小技术流动阻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技术联盟特别是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的发展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包括各区域城市合作网络密度差异巨大,珠三角地区城市网络密度最大,技术转移联盟最为发达,西部地区密度最小,技术转移联盟发展相对迟缓;各城市中心程度差异巨大,北京中心度最高,是我国技术转移中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中心性较差,特别是西部地区,缺乏技术转移中心城市[8]。此外,技术的可模仿性也是阻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障碍。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高新技术大部分还处于模仿阶段,主要引进来自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1987—2007年间,分别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的35.8%、26.9%和17.5%。技术的可模仿性直接阻碍了我国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也是阻碍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重大因素。

(3)环境阻力。

政策方面,产学研合作中对政府的定位模糊,促进产学研三方合作体制机制上缺乏有效的推进和保障政策,国家在科研投入和产出上缺乏明确的导向性政策,合作各方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多渠道筹集产学研合作资金方面的政策力度不够,风险投资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引导建立产业竞争性情报系统的政策,导致科研行为知己不知彼,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人才激励政策不健全,政府未能很好精选和组织有带动效应和指导价值的政策性项目[9]。

法律法规方面,我国产学研合作配套的法律机制不完善,没有指定统一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促进法,与产学研相关的法律比较庞杂、分散,而且很多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4]。

金融和投资环境方面,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学研合作缺乏完善的投资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风险投资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的科技投入远远不够。高风险开发项目的风险投资与风险分摊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组织和风险机构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

孵化器和中介机构方面。我国科技孵化器的经营能力与持续改善能力不足,特别是融资能力与整合资源能力不完善,造成在孵的高新技术企业无法摆脱高风险和资金短缺的窘境,难以依靠自身生存和发展[10];科技中介组织政府投资比重、实行事业单位运作的比重过大,即使是民办,也是“官助民办”特征明显,实行公司化和企业化运作的组织较少,条件也不成熟,科技中介组织自身缺乏发展的确切定位和取向[11]。

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动力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最根本且最重要的因素。从上述的产学研动力帆船模型来看,如何加强“引擎” “帆”“舵”“浆”“轴带”“水流”的合力作用,弱化各阻力因素是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这艘船能否扬帆远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4 产学研合作三方的路径选择与应对措施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产学研应通过“聚力”、 “借力”和“避力”来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

4.1 合作三方的路径选择—— “聚力”

合作三方应以正确的姿态来对待产学研合作,聚三方之动力是提升产学研合作合力的本质,三方的路径选择是激发各方动力潜力的关键。

(1)企业的路径选择。第一,企业应明确自身主体地位的定位,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生力军,应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打造更加强劲的合作“引擎”;第二,增强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吸收能力,尤其是加强“二次创新”的能力建设,坚固“浆”的黏合动力;第三,关注“轴带”的循环动力即资金的支持,完善对学研部门的投资模式,积极给学研部门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出使合作三方都受益的资金支持方式。第四,注重内外部研发战略的有机结合,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内部研发投入水平,通过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12]。

(2)高等院校的路径选择。第一,改变编码化形式的研究机制,完善高校的用人机制、职称评定机制和成果归属权界定机制,充分调动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动力;第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得天独厚的应用研究能力,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研究能力,减少动力偏差,为促进企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支持,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第三,积极建设大学科技园,建立如清华大学般实力强劲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营造技术创新和孵化创业企业平台,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自身的应用研究能力。

(3)科研院所的路径选择。第一,转变“重研究、轻发明;重论文、轻技术;重成果,轻转化”的思想观念[13],营造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动力;第二,增强适应市场的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努力提升科技转化率。

产学研合作三方除提升各自动力以外,三方应加强相互沟通交流,建立信任学习的关系,找到彼此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产学研合作网络体系,企业应注重技术网络联盟的建设,完善联盟组织的发展,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协调三方在合作中的关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建立服务于企业的高效、协调的服务网络[14]。

4.2 发挥政资法介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借力”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已逐渐向“产学研政资法介”相结合的道路发展,分别借政府的主导、金融的支持、法律的保障和中介机构的桥梁力量,弱化环境阻力,推进我国产学研合作往更深层次发展。

政府的主导作用。第一,改善我国产学研技术偏角的动力偏差。政府应注重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支持作用,培养大批高科技研发人才,特别是企业稀缺的技术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市场科研成果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第二,加强税收政策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加强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探索实施团体奖励制度[1];第三,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扶持,帮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第四,利用合作网络治理我国的技术转移不畅:一方面完善外部的协调机制、投融资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完善内部的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6];第五,努力增强产学研合作的渗透性和辐射面,平衡中东西部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地区差异,平衡各省内部地区差异,点面结合,全面发展[14];第六,政府应发挥整合产学研联盟科技资源的能力,加快科技资源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6]。

金融部门的支持。完善产学研的投融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健全高风险开发项目的风险投资与风险分摊机制,实现金融部门和产学研合作互利共赢的融资局面[15]。

法律法规的保障。推进产学研合作政策和立法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构,完善能确定产学研三方的职能、地位、责任、权利、合作机制的专门法律法规[4]。

4.3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评估体系和监督制约—— “避力”

扫除阻碍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各种因素,避阻碍之力。第一,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改变学研方利益获取比重少的局面,激发学研部门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第二,建立和完善技术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监督制约体系,加强风险承担能力[16]。

5 结论

本文创建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帆船动力模型,站在宏观的角度探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综合分析合力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并且结合该模型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现状,依据模型,针对当前阻碍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提出各方的路径选择和应对措施。鉴于本文只是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力现状作了理论性的探讨,没有对其进行实证的分析,因此,后续的研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实证性的评估,这对更好地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动力的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1]康乐,段异兵.产学研合作的治理机制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05):45-49.

[2]吕海萍,龚建立,王飞绒.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障碍机制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58-62.

[3]刘伦钊.高等学校产学研联合的动力机制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5-116.

[4]李恒.产学研联合创新法律机制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04):46-50.

[5]李廉水.深化产学研联合的障碍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1995,(04):22 -25.

[6]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3-7.

[7]林莉,郑旭,葛继平.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5):39-43.

[8]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9]张希胜,曾令奇.产学研合作政策与立法的制约瓶颈及对策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6,(36):94-95.

[10]赵黎明,卢珊.科技孵化器与创业投资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05):131-135.

[11]李文元,顾桂芳,梅强.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管理模式演进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0023-03:23-25.

[12]樊霞,胡军燕,赵丹萍.中小企业渐进性创新技术属性及其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0,(8):20-25.

[13]冯锋,柳玉滨,司尚奇.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02):104-109.

[14]谢旭人,赵沁平,杨柏龄,何建坤.中国产学研联合的现状与经验[J].中国科技论坛,2003,3(2):3-796.

[15]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文件汇编[R].2009.

[16]杨占东.产学研合作是一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J].中国科技论坛,1995,(01):18-21.

(责任编辑 胡琼静)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Linkage

Xu Jing1,Feng Feng2,Zhang Leiyong1,Du Yune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2.School of Public Affair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F276.42

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学研网络中共生现象机理研究”(71073151)。

2011-10-11

徐静 (1985-),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产学研动力机制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