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2012-10-19徐光耀宋卫国
徐光耀,宋卫国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徐光耀,宋卫国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世界经济不平衡和传统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迫切要求创新。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9月8日发布了《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给出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显示,瑞士保持第一,美国再下一位,名列第五,中国再进一位,名列第26位,继续领跑“金砖五国”。该报告为认识和评价创新型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报告认为中国的商品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高等教育培训和技术就绪度仍然薄弱,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对以上四个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竞争力;创新;科技
Abstract:The imbalance of world economy and the unsustainabl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urgently require innovation.World Economic Forum,September 8,2011 issued“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1—2012”.The report shows emerging economies continue to narrow the ga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Switzerland remain first,United States dropped one,ranked fifth,China made progress,ranked No.26,continued to lead the“BRICS.”The report gives u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innovative China.The report issued that China's commodity market efficiency,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training and technical readiness and higher education is still weak,so we suggest that the state in the“Twelfth five”period should focus on four areas above.
Key words:Competitiveness;Innovation;Technology
2011年全球经济在缓慢复苏和多重不确定性中展开。一方面,虽然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势头较强,但是通胀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仍难以走出高失业率的泥潭,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更令人担忧的主权债务危机。 《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就是在这样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出炉的。
1 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 (GCI)
《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是世界经济论坛最著名的年度研究报告,各国首脑政要均将其作为反映自身国家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其竞争力排名以哥伦比亚大学的萨拉·伊·马丁教授于2004年引入全球竞争力指数作为基础,通过引入大量权威机构数据和调研数据计算得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国家处于发展阶段不尽相同,衡量其国家竞争力的权重也不应相同,所以世界经济论坛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将142个国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和两个过渡阶段 (见表1);另一方面,全球竞争力指数又以12个主要竞争力要素为基础,全面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的竞争力状况[1]。这些要素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 (见图1)。
表1 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权重
《报告》共涵盖了142个国家和地区,是历年包含经济体最为全面的一次。报告共采用113个指标,与上年度报告相比,部分指标得以修正,具体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发展和技术就绪度等方面。其数据均来自权威机构,主要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世界卫生组织 (WHO)以及世界经济论坛调查数据等。
2 全球竞争力指数评价主要结果
根据竞争力指数排名,发达经济体的竞争力在过去7年间停滞不前,但很多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却有了改善,其增长也更加稳健。这反映出经济活力正在从发达经济体转至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正在缩小。
2.1 欧洲和北美整体实力较强
从前10名来看,瑞士、新加坡、瑞典分列本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前3位,芬兰从去年的第7位跃居第4名,美国排名连续第三年下滑,今年再下降一位,至第5位,德国位列第6,荷兰和丹麦分列第7和8位,日本下滑较大,从去年的6位降为第9位,英国从金融危机中逐步恢复,重返第10位。
图1 全球竞争力评价的框架
在前10位的国家中,欧洲国家占据7席,显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欧洲国家间竞争力存在差异,一些周边国家竞争力显著低于平均水平,比如罗马尼亚 (77)、希腊 (90)。虽然美国连续几年下滑,但仍处于第5位,加拿大则位于第12位,北美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地区。《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提升竞争力的改革将在促进地区增长和应对关键挑战、财政整顿和顽固的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2 亚洲国家增速放缓
亚洲整体表现强劲,在前30位国家或地区中占据11席,分别是新加坡 (2)、香港 (11)、中国台湾 (13)、卡塔尔 (14)、沙特阿拉伯 (17)、马来西亚 (21)、以色列 (22)、韩国 (24)、中国 (26)、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7)、文莱 (28)。但从整体来看,亚洲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显著竞争力增长势头趋于放缓,包括印度尼西亚 (46)、印度 (56)和越南 (65)在内的一些国家排名止步不前。另外,亚洲国家间竞争力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既拥有众多较强竞争力的国家,也有像孟加拉国 (108)、巴基斯坦 (118)等竞争力极弱的国家。该报告指出,亚洲国家竞争力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保持增长动力所必需的改革和投资迟迟没有到位。
2.3 拉美国家提升较大
拉美国家竞争力水平有较大提升,墨西哥前进了8位,秘鲁前进了6位,巴西、玻利维亚前进5位,巴拿马、厄尔多瓦前进4位,阿根廷也前进了2位。尽管拉美国家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使得2009年GDP增长率整体下滑1.8个百分点,但是其增长趋势更加稳健,2010年GDP增长达到了6%,预计2011和2012年也可以达到4.75%和4.25%左右。该地区的优异表现不仅与当地货币金融政策的稳健性以及国家整体竞争力水平提升有关,也与来自中国等外部的国际需求强劲有关。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中美洲的一些国家,比如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等,因为安全问题使得竞争力出现衰退。目前困扰拉美国家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公共机构制度的运行成本和安全、薄弱的基础设施、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低效运转和创新能力的滞后等问题。
2.4 中东北非受动荡影响较大,撒哈拉以南地区需更具可持续性
中东和北非地区部分国家受到较为严重的政治动荡和不稳定因素影响,使其竞争力水平下滑较大,而撒哈拉以南地区虽然在过去15年里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和巨大进步,但是其整体竞争力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重点提到的是很多国家的竞争力表现非常不稳定,很多指标在改善之后又再次下滑,这些国家的增长进程和发展方式需要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3 中国的评价结果和指标情况
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指数的排名稳步上升,2011年已跃居第26位,排名再次上升一位,进一步巩固了前30名的地位。但是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仍处于中间位置,即效率驱动型发展的第二阶段。其基本条件要素位于第30位,获5.33分,效率驱动要素位于第26位,获4.70分,创新驱动要素排在第31位,获4.15分 (见表2)。
表2 《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一、二级指标排名及得分
3.1 优势领域
这次《报告》不仅在市场规模指标上一贯的排位一直非常靠前,还给予了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很高的评价,在所有14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0。此外,中国的健康与初等教育、商业成熟性和创新等指标也排名靠前,分别处于第32、37和29位。
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能够排在第10位,不仅因为中国是世界上负债最少的国家之一,拥有很高的储蓄率 (2)、温和的财政赤字 (20)和较高国家信用评级 (22),还因为这些因素与良好的经济前景一起使中国的主权债务质量的改善远远好于其他的金砖国家。
健康与初等教育。在健康与初等教育方面,我国的小学教育入学率排在第9位,成人艾滋病占比第21位均较为优异,但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等疾病对商业正常运行和成本控制的影响仍较大。
商业成熟度。在商业成熟度方面,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排在第17位,本土供应商数量居第19位,均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本土供应商的质量仅排在第59位。
创新。在创新能力方面,政府采购对研发的促进作用排在第16位,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R&D投入均排在第23位,产学研合作程度排在第29位。值得一提的是,除每百万人专利授权数暂排在第46位外,其余各指标均位于前40位。
3.2 劣势领域
中国在商品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高等教育培训和技术就绪度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分别排在第45、48、58和77位,拉低了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排名。
商品市场效率:在商品市场效率方面,虽然消费者成熟度、农业政策成本表现优异,分别排在第5和9位,但是中国的创办新企业需要时间、总税率、进口占GDP比重、创办新企业手续环节分别排在第112、125、126和141位,需要予以重视。
金融市场发展: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虽然较去年前进了9位,风险投资有效性排在第22位,但是其余7项三级指标均排在40名以外,金融市场成熟度和法律对借贷双方权益的保护均排在第60位,特别是银行稳健度排在第64位。
高等教育培训:在高等教育培训方面,互联网学校的接入做得比较好,排在第28位,但高等教育入学率相对较为落后,只有24.6%,位列第85位,教育质量也相对较低,近排在第54位,高端研究培训的可得性和普通公民的培训也不理想,分别排在第42和45位。
技术就绪度:虽然技术就绪度较去年前进一位,但仍是我国12个二级指标排名最差的一项。影响排位的三级指标主要是FDI本土技术转移度排在第80位,互联网带宽排在第94位,新技术获得仅排在第100位。这启示我国不应只重视资金的流动,更应该关注技术的流动和溢出。
4 GCI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存在指标选取、权重设计、调查数据可靠性等有待商榷的地方,但是该报告确实对认识和评价我国国家竞争力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也促使我们思索如何走出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提升国家竞争力。
4.1 简化创办新企业环节,提高商品市场效率
新企业是创新型社会的种子,是提高商品市场效率的源头,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源泉之一。新创办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资金链薄弱、抗风险能力低,但在市场的海洋中“船小好调头”,具有把握市场机遇能力强、创新动力强等优势。中小企业还普遍具有“年龄结构轻,人员流动快”等特点,所以中小企业不仅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之一[2]。
国际上普遍重视新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相关指标,新企业创办所需的时间、手续,中小企业的创办数量,中小企业占总企业比例以及中小企业的存续时间,都是国际上通行的评价国家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重要指标之一。简化创办新企业的手续、环节,缩短创办新企业所需时间,不仅有利于鼓励新企业经营者的创业热情,而且有利于新企业把握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更有利于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企业家。
4.2 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有步骤的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金融创新有利于搞活市场,促进经济繁荣,但是过度创新会导致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创新过度的典型案例[3]。严格遵守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的要求,加强法律对于借贷双方权益的保护,加强债券市场监管力度,促进金融市场的成熟与稳定,仍将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任务所在。
4.3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主要体现在中学教育的均等化、高等教育质量、高端教育培训可得性以及普通公民的再培训和再教育方面。
建议“十二五”期间,一要继续普及义务教育,特别是向偏远地区和流动人口倾斜;二要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在人才的梯队建设方面,既要培养人才,还要留住人才;三要扩大面向普通公民的再教育和再培训规模,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再教育和再培训,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
4.4 重视知识的流动与应用,提升技术就绪度
知识的流动与应用对于提升创新能力至关重要。2010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首破1000亿美元,达1057.4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应该积极促进外资对本土企业的技术外溢,加速知识的流动与应用[4]。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方政府往往将更多的将精力投放在引入资金的数额上,而忽视了对于资金背后技术的吸收和消化,特别是对于国际前沿技术的获取。企业领导缺乏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往往习惯传统经营方式,虽然规避了一些商业风险,但是由于商业信息化水平的落后,往往会失去一些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5]。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需摆脱以往招商引资时,“重资金,轻技术”的倾向,通过建设人才流动、技术交易和商业信息交换的公共市场平台,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技术的流动和应用,为企业家创业孕育和发现各种创新机遇和创新条件,形成具有创新精神企业家不断涌现的良好氛围,从而奠定创新型国家建设基础。
[1]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1—2012,[M].World Economic Forum.
[2]Shikher,Serge(2011).Capital,Technology and Specialization in the Neoclassical Mod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83,Elsevier,Amsterdam,pp.229 -42.
[3]徐占忱,肖广岭.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社会性基础培育[J].中国软科学,2008,(6):48-55.
[4]辜胜阻,洪群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考[J].经济管理,2008,(10):1-6.
[5]何光喜,王奋宇.创新型国家的社会结构基础[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1-4.
(责任编辑 张九庆)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1—2012”Inspiration to Innovative China
Xu Guangyao,Song Weiguo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F123
A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 (2007FYZ40800),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 (2010M050100)。
2012-01-30
徐光耀 (1982-),男,山东淄博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贸易与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