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实证研究

2012-10-16盘玉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归因英语专业学习动机

盘玉兰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925)

非英语专业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实证研究

盘玉兰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925)

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效果。为了研究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特点,探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本文以Z·Dornyei的三层框架动机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动机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对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内/外在动机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建立自省体验学习机制、营造学习环境等提高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三层框架动机理论;英语学习动机;自省体验学习;高职高专

一、问题的提出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高职高专迅猛地发展,成为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高速发展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带来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就是:各高职院校的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入学前的英语学业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入学后,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缺乏信心、学习动力不足,寻找个性化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就更是无从谈起,最后导致英语厌学甚至无法完成学业也不在少数。

为了寻找问题的解决策略,在相关理论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了实证调查,通过客观的现状研究分析,从学生学习动机出发,提出改善英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力求从总体上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二、主要理论依据及相关研究成果

(一)关于动机概念的主要观点

学习动机的概念建立在动机概念的基础上。关于“动机”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至今仍然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主要有四种主流观点。观点一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1],“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1];观点二认为: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2];观点三认为:动机是“能引起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的内部动力”[2];观点四认为: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励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2]。

(二)相关支持理论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来自于Z.Dornyei的三层框架动机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动机理论。

1.Z.Dornyei 的三层框架动机理论

Z.Dornyei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提出了学习动机构成的三层次模式。“三层次动机模式”认为,外语学习的动机由包括众多动机成分在内的语言层、学习者层和学习环境层等三个层次构成。语言层面又将外语学习动机划分为融入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从学习者层面又涵盖学习者个人的诸多动因,主要有成就需要、自信心、学习者语言使用焦虑、外语学习能力、归因方式和自我效能等;从学习情景层面动机的成分包括课程内容、教师和学习集体等动机指标。

2.建构主义的动机理论

以Marion William、Robert和L.Burden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动力有不同的机制;每个人对外部影响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按自己的内在性格行事并以独特的方式加以归因。因此,使人们学习外语并持续学习以致达成目标的动机因人而异。

(三)相关研究成果借鉴

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和外语教学实践者就外语学习动机结构模型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研究成果众多。本研究以秦晓晴和文秋芳的“外语学习动机模型”[3]为基础,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次实证研究,以案例学院为例,解决以下问题:

(1)厘清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结构;

(2)明确各主要动因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程度;

(3)从学生学习动机出发,为改善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效果提供策略与建议。

(二)研究工具

使用的研究工具是以秦晓晴和文秋芳的“外语学习动机模型”为基础设计的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实证研究,研究样本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研究的对象是该学院2010级新生。调查为抽样调查,抽样方式是从非外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468个样本。

(四)研究流程

本次研究主要流程如下:

1.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主要是对其他学者和一线工作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梳理;深度访谈主要是对部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和任课教师就英语学习动机问题进行访谈。

2.设计问卷初稿

通过探索性研究对非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初步归类,梳理问题逻辑结构;以秦晓晴和文秋芳的“外语学习动机模型”为基础,结合案例学院的实际情况,对“非英语专业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因子分析,完善“外语学习动机模型”的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为指引,采用克特五点式问卷进行问卷初稿设计。

3.试访与问卷修改

完成问卷初稿后,经过试调查,对问卷项目内容及排列方式进行改进。

4.问卷发放和回收

根据样本设计和抽样结果,向样本学生发放问卷并现场完成答卷,即时回收问卷。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68份,实际回收456份,有效问卷450份。

5.调查数据的处理

对问卷的五项选择进行赋值,选项ABCDE分别取值54321,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数据报告。

6.调查问卷

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问卷,为被访者的个人信息,诸如生源、入学英语成绩和过往情况。第二部分是主体问卷,对被访者的学习结果归因、内/外在动机、学习兴趣、自我效能、语言焦虑、英语效价、目标定向和动机行为等进行信息收集。

主体问卷的第1~2题调查学生目前外语学习结果的归因,第3~4题调查学生的外语学习态度,第5~9题调查学生外语学习的内在动机或融合型动机,第10~20题调查学生外语学习的外在动机或工具型动机,第21~23题调查学生学习情景,第24~27题调查学生学习效能,第28~29题调查学生外语学习的焦虑程度,第30~31题调查学生外语学习的效价,第32~34题调查学生的外语学习目标,第35~39题调查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主要调查结果

1.学生对入学前英语学习结果的归因

由于生源不同、入学考试不同,成绩不好比较。为掌握学生入学前对英语学习结果的归因情况,我们设计了学生对入学考试成功判断和结果归因调查问题。对450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发现,入学考试成功者为69人,占15.33%;认为入学考试不成功者为268人,占59.56%;有113人对入学考试成功与否没有明确判断,占25.11%。“成功归因”方面无论是努力归因还是策略归因都比较低,而“失败归因”方面与大多数研究者的成果没有太大差异,他们对过去英语学习结果的归因情况统计如表1。

表1 过去英语学习结果归因

2.动机调查结果

在数据处理时,除了调查语言焦虑的第28、29题以外,其他各题选择A(完全同意)取值5,选择B(同意) 取值4,选择C(一般) 取值3,选择D(不同意) 取值2,选择E(完全不同意) 取值1;第28、29题取值采用以上的反序取值。

内在动机(融合动机)与外在动机(工具动机)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其他影响外语学习的动因调查分析结果如表3。

表2 内/外在动机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表3 其他影响动因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二) 分析与讨论

1.总体情况分析

从调查总体结果来看,在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九大类39项英语学习动机指标中,有25项英语学习动机的均值(最高为5,以下相同)高于3,另外14项均值不足3;各指标均值较好的主要是“目标定向”、“融合动机”、“工具动机”三类,而均值不足3的指标主要集中在“自我效能”和“动机行为”二类中;显然,“目标定向”、“工具动机”、“融合动机”是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因,“自我效能”和“动机行为”的不足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动因。

2.各类指标分析

从本次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主要分析结论:

样本群体是一个努力和策略归因都不足的消极学习群体,过往的英语学习体验对学生的当前学习正向贡献非常有限;“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投入产出的认识都非常清楚,学习目的也非常明确;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价值判断非常低;“融合动机”的各项指标均值都大于3,说明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动机,特别是以英语为背景的娱乐文化,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进英语学习”方面正向影响最大的动机指标;“工具动机”类各项动机指标中,除了“出国动机”外,其他各项动机指标均值都大于3,并且大部分在3.5以上,显然,社会需求仍然是促使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源泉,尤其是“就业”、“社会发展要求”、“交际”、“提升素质”、“完成学业”和“英语考级”等方面;“学习环境”动机指标中,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由于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自我效能”类动机对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不大;受基础差的影响,学生中具有一定程度语言使用焦虑的人不少,显然,这要求英语教师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方面花更多的心思;从“目标定向”类动因指标来看,学生英语学习的沟通、交流目的比全面掌握英语语言的倾向性更强些,由此看来学生在焦虑英语的使用同时又渴望学会使用英语交流,这充分表明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内心非常矛盾;“动机行为”类动机指标调查结果说明,学生英语学习的持续性、主动性和学习投入尚有不足。

3.核心结论

通过分析归纳,样本群体的英语学习动机结构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从语言层面来看,无论是工具型动机还是融入型动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都不容忽视。相对来说,工具型动机的作用机制直接、具体,其指标构成复杂,调查的结果显示其各项指标均值也较高。由于工具型动机具有阶段性,利用工具型动机这些外在动机促进学生英语内在动机的发生和巩固,以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学策略建构的重要方向。融入型动机的作用机制间接些,其指标构成相对简单,调查结果显示,其各项指标均值在3.1~4.0之间,因此,融入型动机也是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动因;由于融入型动机具有持续性,如何应用情景教学调动学生英语学习情绪,也是教学策略建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学习者层面上来看,由于英语基础比较差,学生们的学习成就感、自信心、自我效能以及英语学习能力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使用英语焦虑,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建立起英语学习的内在自省机制,进而导致学生自发学习的动机形成机制不足,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动机行为类各指标均值普遍偏低(除学习注意力外,其他指标均值小于3)。因此,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自省机制建立是需要考虑的教学策略建构基点。

从学习环境层面上来看,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学习环境动机指标并不优质,特别是教学内容方面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不足。根据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目标方面对沟通的倾向,以项目教学为基础,创设英语学习背景环境,营造良好互动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学策略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策略与建议

根据本次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渐进改善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结构,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结构从外在动机主导型向内在动机主导型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互相促进策略

高职高专的发展定位决定,大部分高职生的学习具有就业导向性,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特性就更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任务型和项目型教学有利于从学生的现有实际出发,通过创设英语教学的项目情景和应用场景导入英语学习的娱乐性,以此借助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互相促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任务型和项目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应用英语中学习英语,通过重复的演练,不断地强化应用,恢复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英语、乐于用英语。

(二)优化体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自省机制

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低,在中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体验不利,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英语学习自省机制。因此,只有帮助非专业高职学生建立起英语学习成就感、自信心、自我效能以及英语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期持续的、能够自我激励的英语学习内在动机体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如,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如语气语调、身势语的运用等),提高扮演的成功率;当成功地完成角色扮演时,扮演者自我感觉良好,同学们反映也不错,加上老师及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正向评价,他们就会期望下一次任务的到来,并且会积极地准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性的英语学习自省机制,慢慢地就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充分营造好英语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是高职英语教师搞好英语教学的重要职责。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淡出主流教学地位,转而替代的是以学生实际操练语言技能为主的语言应用教学,特别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宗旨又是以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技能为核心的。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更应该是围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大胆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这为高职英语教师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带来更多创新和变化的机会。根据项目教学和任务型教学,进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如,通过角色扮演、专题辩论和讨论、课堂小组竞赛等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利用现代传媒拓展实用交际和远程模拟训练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等等,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六、结束语

很显然,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个复杂、网状的多指标构成的动机体系,Z.Dornyei的三层框架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构成。借助英语学习多指标模型进行英语学习动机特点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复杂性,从而使得我们能够理性地从多层面、多角度去考虑进行英语教学策略的建构。基于以上研究理解,本次研究对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系统的研究,以影响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框架模式对研究的结果进行调研结果的提炼,并形成有针对性的“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互相促进、帮助学生建立自省体验学习机制、营造好学习环境”等提高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和建议。由于本次实证研究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样本,以该学院的学生为具体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样本以外的扩展应用时,要注意相关结论的背景和适用性。

[1]刘惠军,王斐.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状况分析[J].教育探索,2004(12):106-107.

[2]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7-78.

[3]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1-58.

An Empirical Study on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PANYu-l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Urban Construction,Guangzhou 510925,China)

It is well known that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teaching effect.In order to make sure the features of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motivation and explore the strategies toimprove the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Z.Dornyei’s Three-Level Categorization and motivation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theories after an empirical study.It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whose aims ar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glish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which are 1)topromote the students tolearn English well byraising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tivation;2)to help the students establish introspective experiential learning mechanism;3)to build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ree-Level Categorization;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introspective experiential learning;vocational colleges

G64

A

1008-178X(2012) 02-0159-06

2011-10-23

盘玉兰(1967-),女,广西桂林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归因英语专业学习动机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