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宁波出口对策思考——兼论日本经验
2012-10-15胡平
胡 平
宁波快速增长的出口在金融危机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出口增长速度受到抑制。在外需没有得到恢复,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背景下,宁波如何破解出口之难题,成为宁波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日元升值给日本出口短期带来了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却优化了日本出口结构,提升了产品出口竞争力。日本政府及企业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汇率升值的政策和措施值得宁波借鉴。
一、新形势下宁波出口特点
宁波是浙江省外贸大市,也是全国出口领先城市。2011年进出口额已经达到981.9亿美元,其中出口608.3亿美元,进口373.6亿美元。尽管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受金融危机导致外需疲软、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及国内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宁波出口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特点。
(一)出口增速下降
表1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7年间,除了2006年以0.5%之差未达30%外,其余六年宁波出口全部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2003年出口增长速度高达47.9%。然而2008年进出口总额为678.4亿美元,其中出口463.3亿美元,同比增长21.1%,比2007年低了12个百分点。而2009年进出口额为608.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0.4%,其中出口滑落到386.5亿美元,同比下降16.6%,这是十多年来宁波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在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及外需初步恢复,且2009年进出口基数低的情况下,2010年进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进出口、出口、进口额分别为829.1亿美元、519.7亿美元、309.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6.3%、34.5%、39.6%。2011年出口疲软再现,尽管进出口额增加,但同比增长速度都下降,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增长分别为 18.4%、17.1%、20.8%,其中,出口比进口增速要慢,连续三年出口增长速度低于进口增长速度。而同期全国出口同比增长20.3%,浙江省出口同比增长19.9%,杭州出口同比增长20.3%,宁波分别比全国、浙江省、杭州市低3.2%、2.8%、3.2%。从规模上反映了宁波出口现状及前景不容乐观。
(二)机电产品出口稳定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下滑
表1 2000-2011年宁波进出口一览表(单位亿美元,%)
宁波机电产品具有很强的出口优势,从2004年起其出口额占据了总出口额的半壁江山。2007年高达57%,2008年高达 58%。2009-2011年出口占比分别为54.7%、56.5%、55.6%。尽管有小幅回落,但仍在高位,在复杂的外贸出口环境下,机电产品优势依然明显,但其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也在下降,同比增长15.2%,其中液晶显示板、船舶、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出口分别比上年下降5.5%、11.3%和20.3%。
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宁波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从2000年起,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从9.04%缓慢上升到2007年的16.42%,应该说这个形势相当不错,但是金融危机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受到了沉重的打击,2008年到2011年其出口占比分别为 13.59%、11.40%、10.70%和8.10%。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退回到2000年以前,而同比2010年出现了-4.9%的增长。远低于平均出口增长率的17.1%。说明宁波高新技术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没有竞争优势,处在产业链的低端。
表2 2000-2011年宁波主要商品出口指标(单位:亿美元)
图1 2000-2011年宁波贸易方式(%)
(三)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发展缓慢
宁波市场经济环境好,民营经济活跃,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一般贸易发展很快。近十多年一般贸易占比都在70%以上,2001-2003年还达到80%以上。为了实现出口多元化,宁波市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加工贸易的政策,在2007、2008年一般贸易比重降到了最低值73%。然而金融危机后,一般贸易比重逐步增大,到2011年为78.6%。相对,宁波出口中加工贸易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其中进料加工占比能达到15%到25%之间,而来料加工规模始终小,占比都在3%以内,没有大的突破。这反映了在出口中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发挥了宁波制造业良好基础的优势,而加工贸易则不发达,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和产品增值率较低。
(四)宁波出口市场仍以传统的亚洲、欧洲为主,以美日德为主要贸易伙伴
宁波出口市场中亚洲和欧洲各占了30%以上,其次是北美洲,占比近20%,出口最少的是非洲和大洋洲,非洲占比5%左右,大洋洲在3%。其中亚洲以中国香港及日本和韩国为主要贸易伙伴,对日本的出口占比从2000年的18.8%一路下降到2010年的5.9%,2011年的6.2%。欧洲出口市场中主要以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为主,其中对德国出口稳定上升,从4%上升到6%。北美洲市场中主要对美国出口,在宁波出口市场中,对美国出口占比一直位居第一,在百分之十几以上,近三年都处在17%的高位,2011年宁波对美国出口107.5亿美元。
二、人民币升值对宁波出口的影响分析
(一)削弱宁波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出口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宁波出口产品中仍以服装纺织、机电产品为主,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加工装配型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弱,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出口价格中取得优势,且宁波出口市场中美国、欧洲及日本比重较高,而人民币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升值较快,升值压力大。另外在宁波出口中,多以美元计价,这就导致了人民币升值将提高了宁波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削弱了宁波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一旦提高出口商品外币价格,这些低端产品低价格优势丧失,极易被其他发展中国家取代,从而影响到出口规模的扩大。
(二)加大出口企业汇率风险
图2 2011年宁波出口占比情况(%)
人民币升值要求企业能精准地预测汇率走势,要求企业有很强的与外商就汇率谈判的能力,如采取什么货币结算,什么时候结算,采取什么方式结算都与企业利润紧密相关。由于宁波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定价话语权,出口也由买方市场主导,因此与外商签订合同时,多数企业无法要求加入浮动汇率的条款,由汇率变动产生的损失也只能由企业自己消化。还有宁波大多出口企业规模小,缺乏金融管理人才,对汇率走势了解不充分,在结算时不善于利用汇率走势采取相应的结算方式,或在生产时忽略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上涨等因素,以致人民币持续升值后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
(三)严重压缩宁波出口企业的利润
有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 和6.18%。宁波的纺织、服装纺织品出口占比在20%左右,而这类产品附加值低,出口价格弹性小。宁波出口的机电产品科技含量低,多以组装、配件加工为主,这些产品由于没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缺乏国际定价权。如果在国际市场上要保持原有的竞争力,则至少必须保持出口产品外币价格不变。而在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需求疲弱的情况下,同样的产品出口外币价格有下降趋势,这就严重压缩了宁波出口企业利润空间,使很多企业出口利润大幅下降,有些出口微利企业甚至亏损。
(四)加剧了宁波出口企业间的竞争
由于宁波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高度趋同,人民币升值导致宁波企业利润下降,势必导致宁波市内出口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加剧,争夺资源、劳动力和人才及国际市场成为必然。竞争的结果要么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提高效率,要么彼此打价格战,前者需要时间和积累,后者对企业却如同雪上加霜,使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五)不利于宁波吸引境外直接投资
为了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央行往往向市场上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以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因此也造成了通货膨胀,土地价格、人工成本及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境外直接投资到中国将会增加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而在宁波出口中,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在三分之一左右。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利用宁波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如果这些优势不复存在,他们将会减少对宁波投资,转而投向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宁波对外经贸数据显示,2012年1月宁波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和进口都呈现下降,出口、进口同比分别下降5.8%和10.4%,这样不但使宁波出口受到影响,还将不利于宁波出口产品升级。
图3 日元升值及日本进出口情况
三、日元升值期间日本出口经验
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萧条期,很多研究认为日元升值是日本一系列政策失误导致。尽管如此,日元升值30年期间,只有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因为日元快速升值,日本出口大幅下降,其他升值期间日本的出口并没有受到沉重打击,出口规模一直在增长,出口增长速度也呈现较大幅度上涨。从长期看,日本出口结构得到优化,出口产品技术含金量提高,很多成为世界品牌。
从1971-2000年30年间,日元从360升值到108,升值了三倍多。根据日元升值轨迹可将日元升值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1年7月开始到1978年,日元从1美元兑36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207日元,升值幅度达73.9%;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88年,日元处于快速升值阶段,从1美元兑235日元至1美元兑128日元,升值幅度高达84%;第三阶段为1998年至2000年,日元从1美元兑131日元升到1美元兑108日元。
从图3可以看出,在第一个阶段的日元升值过程中,对日本出口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出口增长速度除了1975年下降0.5%,1978年零增长外,其余各年日本出口都有6%以上的增长,且在1974和1976两年中,还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第二阶段,1985年广场协议美英法强迫日元大幅升值,日元从1985年的1美元兑235日元飙升到1986的1美元兑167日元,一年时间里升值幅度达40.1%。这次升值对日本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日本在其间及其后长达十年间的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在1986年就出现-0.8%的增长,1987年为0.2%的增长,1988年有所恢复,达到5.5%,但其后出口增长速度持续走低,1992年增长1.2%,1993年呈现1.7%的增长。直到1997年开始得到大幅回升到11.8%。第三阶段日元再次升值对日本出口影响很快被日本自身消化,1999年出口增长速度为2.1%,到了2000年日本出口增长速度高达9.4%,反映日本已能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创新等应对日元升值。
综上,日元快速升值时期,的确打击了日本出口,但是在缓慢升值的近20年间,日本出口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从长期看,日本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得到了巩固和提升。为了保持出口的增长,日本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应对日元升值。
(一)日本政府力推日元国际化,将日元升值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日元国际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标志是1964年日本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条款成员国”,开始日元自由兑换。70年代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出现危机,日元国际化进程得到发展。1984年5月,日本公布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前景》,日元开始在国际贸易中广泛地使用。为了促进日元国际化,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在对外贸易中广泛地使用日元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扩大对外日元贷款、吸收欧洲日元贷款和放宽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条件等。日元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日本出口贸易中日元结算比例在1997年达到36%,这就避免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出口受到日元升值的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本国出口企业的利益。
(二)日本适时调整产业政策,提高产品竞争力
战后日本经济受制于美国,其产业结构问题重重,日本政府采取很多政策没有效果。日元升值给了日元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契机。削弱了对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扶持力度,将这些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了国外,大力扶持信息、能源、电子机械、汽车和生物化学、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品,鼓励企业以质取胜,使出口产品从价格竞争转为向技术和质量竞争。这一时期造就和强化了日本不少世界品牌,松下、索尼、日立、理光等产品以高品质、高价位畅销全球。
(三)保护性地限制进口,从而减少了日元升值对国内企业的冲击
日本是资源稀缺型的国家,出口产品中大部分的原材料依赖进口,日元升值将减少日本进口成本,但是日本的进口管理却有序有节制,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日元升值期日本进口并没有大幅增长,相反增长速度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日本对进口的限制不是体现在关税和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方面,而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通关手续、产品标准、产业政策及动植物的检验和检疫等方面,特别是利用技术壁垒限制进口,日本是世界上采取技术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日本在生物技术产品、农产品、药品、纺织服装业方面实行强有力的保护,多次与中国和美国发生农产品方面的贸易摩擦。由于这些都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中美与日本就这些保护壁垒的谈判效果都不佳。日本限制进口的措施,减缓了日本国内企业受到日元升值的冲击。
(四)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出口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快速升值,日本对外投资额迅速增长,日本企业纷纷向海外投资。一方面通过投资设备替代出口,另一方面通过海外销售替代出口。可贵的是日本对外投资呈现梯队状结构,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化学和有色金属方面。这一方面绕开了发达国家对于汽车等进口的壁垒,另一方面快速地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东亚国家如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食品、轻工等方面,将这些行业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资源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既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又开拓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
(五)日本企业全方位应对日元升值,保持日本出口增长
日本企业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日元升值。在财务方面,根据对汇率走势的判断提前或推迟结算;广泛使用远期外汇合约和外汇期权。非财务方面,想方设法压缩企业生产成本,致力于产品升级和生产过程合理化;对于技术方面有优势的产品,实行价格转嫁策略;密切注意国际形势,研判汇率走势,理光、夏普等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的时候考虑汇率走势,这使企业能主动应对日元升值。
四、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宁波出口对策思考
日元升值时期日本促进对外出口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可供宁波学习和借鉴,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宁波出口产品与当时日本的产品有许多不同之处,日本产品以技术取胜、品牌取胜,而宁波产品缺乏自主品牌,缺乏技术创新,这就更需要宁波人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同时认真审视自己出口的特点,寻找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有效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是根本
在第一部分分析中可知,宁波出口产品以机电和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最近几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大幅下降,这极不利于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宁波的出口。因此,要借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税收、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政策引导企业向电子信息、新能源、精密仪器、软件、汽车配件等方面发展。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金量和附加值,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创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企业也应紧跟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从管理、技术、质量、生产工艺、营销到人才方面创新,树立品牌意识,重视科技开发,力图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抗汇率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减少对美欧市场的依赖
宁波市场过于集中在美国和欧洲,2012年1月外经贸数据显示,对美国和欧洲出口增长速度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快。对美国、德国、英国出口同比分别增长9%、9.8%和14.5%,均高于宁波平均出口增幅;对日本、中国香港出口同比分别下降10%和42.1%。欧美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非常大,这就导致宁波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大;且因为金融危机全球需求放缓,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加强,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剧。因此,宁波应尽量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不断拓展,以分散汇率风险和规避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
(三)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人民币升值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外币成本下降,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因为给东道国带来税收及就业的好处,从而有利于绕开贸易壁垒替代出口。宁波长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重视不够,2010年对外投资5.2亿美元,2011年大幅增长112%,投资额11.05亿美元。2011年宁波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185家,其中贸易性公司87家,经贸办事处48家,生产性企业才13家,资源开发企业7家,工程房地产企业3家,物流企业5家,综合性企业6家,服务性企业1家,研发企业6家,其他9家。这些数据显示,宁波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建立贸易销售渠道,利用东道国资源和技术较少。宁波应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时机大胆地走出去,主动了解国际市场,学习国际法律和市场规则,利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生产出国际前沿技术的产品,开拓东道国市场,从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国内产品的出口。
(四)善于使用金融工具,减少汇率风险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宁波出口企业逐步加强了对人民币升值风险的防范意识,开始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但大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重点只限于生产和销售,缺乏对国际环境和宏观经济及政策的了解,不重视汇率变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金融专业人才。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可逆的背景下,宁波外贸企业应加强汇率风险意识,建立规避汇率风险机制,加大汇率风险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积极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动趋势,掌握研判汇率走势的能力。积极学习日本等国规避汇率的经验,积极了解金融系统推出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运用多种金融避险工具及多样化的避险方式。同时,金融系统也应积极创新规避汇率风险工具,并做好宣传,让企业了解并学会使用这些金融工具。政府部门应建立汇率走势预警机制,帮助企业提高汇率风险意识,搭建企业与金融系统联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