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族群关系在黎族服饰上的表现

2012-10-14胡娟陈鲁

关键词:海南岛黎族族群

胡娟,陈鲁

海南族群关系在黎族服饰上的表现

胡娟,陈鲁

从服饰的差异方面分析了古代海南岛上不同族群的迁徙与融合情况。着重比较了海南黎族内部不同方言区妇女服饰的差异。认为服饰存在的差异表明海南原住族群未能充分整合,同时也反映了黎族族群关系的复杂性。

族群关系;海南岛;黎族;黎族服饰

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服饰的表征是重要的参照。少数民族的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族群中,从婴孩到老者的服装都反映着族群发展的历史。在民族的迁徙与发展过程中,服饰成为不同族群的鲜明标识和象征符号,而一些族群百年不换装的坚定信念又体现着他们对祖先的认同。面对今天海南岛的原著居民——黎族,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服饰所呈现的深刻而又特殊的文化话语。

一、服饰中的海南古代族群信息

今天的海南社会是由不同地区的族群迁徙并融合而成的。现代考古在海南三亚落笔洞遗址,发现了最早迁徙到海南岛的“三亚人”。从那时起至今,海南岛已经经历了一万多年的历程。学者研究发现,在海南史前时期,与其临近的华南大陆和东南亚地区早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海南虽是四面环海,自然环境独立,但与大陆沿海水路畅通。华南大陆上,发现了距今14.8万年前和12万年前的广东肇庆市封开县的 “封开人”以及曲江的“马坝人”。在与海南岛隔海相望的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上,150万年前也已经有人类活动。《越绝书·越地传》对于南方百越人熟悉水性也早有记载:“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责难从。”海南岛在“三亚人”之后到海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这8000多年时间内,又有正马来人、矮黑人、瓯越人、骆越人、儋耳人等多支族群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迁入海南岛。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开始设置儋耳、珠崖郡,这是中央封建王朝首次将海南岛纳入行政版图。之后,除了汉人向海南迁徙,还有俚、疍、回、苗等族群的迁入。

由史前到汉武帝时,这些族群先民的迁徙流动,有些在当时已经创造出很高的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服饰自然而然的和他们一起相伴而走。

研究者从今天马来人和黎族的文化对比中发现,正马来人与海南黎族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文化特征。20世纪初,克鲁伯比较发现,黎族与马来人在25种文化特质上相同或类似,其中树皮布、种棉、无边帽、织彩棉布、戴梳、纹身与纺织服饰相关。凌纯声又补充了24种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质,其中贯首衣是两者皆有的服饰文化特质。周伟民、唐玲玲通过对马来人和黎族文化的实地考察发现,黎族穿的裙子和马来西亚的纱笼很相似,黎族的织染法与马来族相同;白沙黎族有一种纹身与婆罗洲的古马来人的达雅克族十分相似[1]。

我国古代南方百越中的一支族群骆越人,居住在今广西南部、西南部的邕江及左、右江流域,由于其文明程度高于其他族群,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并扩张到海南岛。相对于百越族的其他族群,骆越人较早进入农业文明阶段。公元前110年,汉人眼中的海南岛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汉书·地理志》记载:“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这里服饰所传递的文明信息与中原的差异较大。

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儋耳人也迁入海南。《山海经·海内南经》:“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胊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入)南海。”郁水在今广西南部,是《山海经》记载儋耳人的居住地。汉武帝元封元年设立九郡,其中珠崖、儋耳在海南岛。由此可以看出,在此之前儋耳人已经从岭南地区迁入海南岛,儋耳郡是因儋耳人居住于此而设置。

儋耳人独特的风俗在服饰上表现突出。郭璞注《山海经》曰:“镂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东汉人杨孚《异物志》记载:“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支,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汉书·武帝纪》应劭注释:“儋耳者,种大耳。渠率自谓王者耳尤缓,下肩三寸。”有学者提出“儋耳”是儋耳人大耳朵垂肩,那么早期的儋耳人的耳朵真有如此之大吗?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儋耳,今昌化军也。自昔以为其人耳长至肩,故有此号。今昌化曷尝有大耳哉!盖南番及黎人,人慕佛像好,故作大环以坠其耳,俾下垂至肩。实无益于耳之长,其窍乃大寸许”。儋耳其实是指儋耳人佩戴的特大耳环垂坠其耳。今天海南岛黎族中的哈方言地区妇女的大耳环依然存在,“它是由10个直径为14-20厘米的环制成。各环的端部做成钩状而互相扣上,10个环构成的环束有更小的黄铜或银环(直径3厘米)扎起来,穿在耳上。”[2]女子一般从5岁开始挂耳环,每长一岁加一个。有的挂到耳洞裂开后,又重新钻耳洞,有的一个耳朵耳洞有四五个之多。由于长期佩戴这种耳环,年老时耳朵就被拉扯很长,甚至拉裂。人们因为佩戴如此多而且重的耳环,行走、劳作都不方便,于是把耳环翻盖在头顶上,形似戴帽子。“黎女,每耳多至十八铜圈,圈径五六寸,两耳穿孔大盈寸,各铜圈于耳前后另用小圈束之置于头上,望之如戴铜丝帽然。”

到了东汉之初,俚人南迁海南岛,并在三国至南朝时期封建王朝的征讨过程中,断断续续迁入海南。南朝冯冼时期是俚人大量迁入的时期。隋唐时期,冯冼家族势力逐渐转移到海南,其中必然带动俚人的迁徙。海南成为俚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而继续留在桂东、桂南地区的俚人逐渐演变成僮族,后改为壮族。

在今天海南岛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琼山、海口市郊等市县,生活着一群语言上接近壮族的族群,由于在临高县境内就被称为“临高人”。他们讲一种称为“村话”的语言。“村话”与广西壮语比较,语音系统和壮语基本相同,语法差别甚微,词汇特别是基本词汇有一半左右相同或基本相同[3]。

语言学者根据上述的对比分析,认为“村话”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语方言的一种。清人徐淦在《琼山县志》中,称这种村话为“西江黎语,似广西梧州等处土音”。这说明广西壮族的祖先来到海南岛繁衍,在和黎族人民友好往来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交流,在氏族族群融合后,壮族先民的图腾意识、审美心理以及巫术信仰,对黎族本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壮族古老的信仰当中崇奉蛙神。在黎族各个方言区的织锦上,用绣、织等手法体现了不同形态的蛙纹样和蛙人纹样。另外,壮族先民认为自己氏族部落和蛇有超自然的血缘亲属关系,广西桂西便有岑家的祖先源于蛇的传说。相传美女蛇看到天下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决心为天下生个小子,培成大器,力主乾坤。便与野猫交配,次年小子降生。这小子便是赫赫有名的岑三爷[4]。

关于蛇生猫养的传说,反映出壮族曾有过奉蛇为祖的思想意识,也是以蛇为图腾。关于黎人的族源,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琼州府》记载:定安县故老相传,雷摄蛇卵在黎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为居。岁久,交趾蛮过海采香,因与结配,子孙众多,开山种粮。这个族源传说中,黎族祖先与外来人通婚,他们的始祖与蛇关系密切,蛇也是黎族的图腾。《黎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关于对保亭第三区毛道乡的调查中,根据毛道抗班村王老满和文团村王文福的口述材料,发现其中《姐弟迷路》《五妹和南蛇》这两则都是关于蛇与人的传说。另外,毛枝乡毛枝大村的王老秀讲述的传说中,《人和蛇结婚》与毛道的基本相同。东方县东方村美孚黎人口口相传的《勾花的传说》,其中以女性为歌颂的对象,妇女在母系氏族崇高的社会地位与蛇图腾联系起来,变成了蛇女祖先的传说。图腾传说是图腾动物人格化,都是动物与人的形象连接在一起。黎族学者梅伟兰到东方县东方村调查当地宗教问题,当地的宗教主持者“格巴赛”向她讲述了当地人对蟒蛇的崇拜,有冒犯和伤害它时以藤条代替蛇的赎罪仪式,这个仪式表现了对蛇的敬畏。黎族先民将蛇抽象成纹样织进筒裙。保亭县毛道乡和毛大枝乡王贵民与王国民之妻所描述的筒裙图案花纹中,有一款花带上两种花纹之间的隔线,呈水波纹状,就是蛇花。蛇花在筒裙中多用于分割线。

除了较为明显的蛙纹、蛇纹,壮锦中的背带心织锦、挂包织锦、花幔织锦和部分被面花边织锦上的图案和黎锦筒裙中的裙带边也有相似之处。黎锦中经常出现的四方连续,从小到大几个菱形或四方形相套,周围有锯齿形装饰,与壮锦背带心织锦图案相似(如图1、图2)。

图1 壮族背带心织锦

图2 黎族筒裙图案(张树臣藏品)

壮锦中出现最多的八角花、小梅花图案,海南三亚收藏联合会会长张树臣先生收藏的黎族美孚方言东方市江边乡的头巾中也有出现,分别是由八个三角形组合而成,小梅花则是以五个小圆点组合而成。从织造方法来看,壮锦中花幔织锦的数纱织造法表现出经纱纬纱错落虚实的图案,和黎族哈方言乐东县千家乡、昌江县王下乡的筒裙图案极为相似,壮锦中被面花边织锦中的回文,在黎族筒裙和男子衣服的对襟处均有出现(如图3至图6)。

图3 壮族被面花边织锦

图4 黎族筒裙图案(张树臣藏品)

图5 壮锦八角花

图6 头巾上的八角花(张树臣藏品)

黎锦图案丰富,与壮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推论黎族先民就是壮族先民。黎锦图案是原住先民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丰富,是自己对外在事物的感悟和理解上进行的一种综合和加工。俄国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在艺术中,符号就是思想的具体感性基础的袒露。”黎锦的图案既有外来文化的遗留,又有黎族先民自我感情的表露。

二、黎人族群岛内流动及整合中服饰的异化

海南岛地势呈椭圆形,中南部以高山和热带雨林为主,其外是丘陵,再外为海滨。史前人类族群的流动是由岛内山区走向海滨、海湾等平坦松软适合农业种植的地方。新石器中期,人们开始从平地向内陆的丘陵和台地迁移。秦汉时期,汉人迁入及汉武帝在海南设置儋耳、珠崖两郡和十六县时,人们集中住在大河入海口,形成了“外官内土”的布局。隋唐之后,随着中央王朝在海南省重新全面恢复郡县,汉人居住在沿海地区,黎人向内陆退缩。到了宋代,熟黎的融入为岛内的人口带来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生黎”和“熟黎”的分化。《岭外代答》卷二之“海外黎蛮”条载:“海南有黎母山,内为生黎,去州县远,不供赋役;外为熟黎,耕省地,供赋役,而各以所迩,隶于四军州。”生黎是海南史前时期就迁徙过来的原住族群,从汉武帝以来一直未被纳入封建郡县中。关于熟黎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本南、恩、藤、梧、高、化等地,即岭南的雷州半岛、粤西、桂南、桂东一代。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熟黎,旧传本南、恩、藤、梧、高、化人,多王、符二姓,言语皆六处乡音,因从征至者,利其山水田地,占时其间。”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来自湖广、福建地区的汉人。《岭外代答》中载:“熟黎,多湖广、福建之奸民也。”在迁徙过程中,湖广、福建汉人以及俚人融合在一起。从居住格局上看,从外到内依次为汉人、熟黎、生黎。熟黎居住在生黎与汉人之间,熟黎的群体中也有汉人,他们在大陆就接受郡县制的统治,迁徙到海南岛后同样接受封建郡县制管理。

今天的黎族内部,按照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支系:哈黎、杞黎、润黎、美孚黎和加茂黎。这个格局的形成是原住族群、骆越人、俚人以及宋代的生、熟黎之间完成的整合。在这个整合过程中,语言和民族心理形成了一定的共同基础。当代从语言学、民族学角度的研究发现,文明程度较高的骆越人,在黎人族群内部的整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个方言区除了加茂方言外,彼此可以完全通话。但是,族群整合也有其不彻底性和松散性,各族群在婚嫁、生产、服饰上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在此,以妇女服饰为例来说明服饰的异化表现。

黎族妇女的传统服饰皆为上衣下裙。各大方言区都保留着这个传统的样式。哈方言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因居住地域和生活环境和服饰的差异而有许多内部的自称,主要有“罗活”、“抱怀”、“哈应”。 罗活妇女的上衣,开胸、长袖、无领、无纽,衣服下摆前长后短。有常服和盛装之分,以服饰花纹图案来进行区别。其中小方言抱由、抱曼妇女,上衣下摆处有铜铃和流苏,有些在衣后下摆中心缀小白珠或小铃铛,下穿不及膝筒裙,头戴织花头巾。抱怀妇女平时穿长袖圆领、开胸有纽、蓝黑色上衣,衣襟袖口处镶蓝色边饰,下穿及踝的长筒裙。哈应妇女平时穿长袖黑色低领对襟,上衣有三四个布纽扣,下穿长至小腿中部的宽筒裙。

居住在琼中县什运乡、五指山水满乡和陵水县大里乡的杞方言地区的妇女,服饰基本相同,上衣长袖开胸无纽,有一排装饰性的金属纽扣,衣服下摆边缘和袖口多用白色镶边,下穿及膝筒裙,图案纹样鲜艳。五指山合亩地区,妇女上衣为黑色或蓝色,对襟低领有纽,下穿不及膝筒裙。保亭、陵水部分地区,妇女上衣多为素色,高领斜襟镶边,以布纽扣系合。

润方言是本地方言,妇女服饰上衣为黑色或蓝色,长袖,V型或U型领,也就是贯头衣,用红布包边,或用绿、白色珠子镶嵌作为装饰,衣下是用白布做底的双面绣。妇女下身着26-30cm极短筒裙,花纹精细,工艺复杂。赛方言地区妇女上衣为浅蓝、深蓝或黑色,长袖右衽高领,纯色包边,并从衣领向右斜排,有距离不等的布纽扣。筒裙分四个部分缝合,裙头裙身以细线装饰,在裙身带和裙尾织精美纹样。由于裙子宽大,穿着时在腰部翻折。美孚方言地区,妇女上衣为黑色长袖开胸,对襟无纽,衣领为黑色或红色方布,侧缝袖边均有布条镶嵌;下身穿筒裙,长到脚踝,而且宽大,由五幅织好的布拼接。筒裙常采用扎染,“结花黎”指的就是美孚妇女在经线上扎结,再进行织染的特殊的染缬方法。

装饰品做为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异化,与各方言地区服装的搭配相得益彰。除前面所讲哈方言妇女的大耳环外,还有月形项圈,头上插成扇形的发簪等。润方言地区的骨簪特点鲜明。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指出:“妇女的发簪是骨质,雕刻图案用黑色描画出来,依据图案形式可分为两类:单人像和双人像(男性)。如果拿来跟东南亚文化圈中很多相类似的人像以及人像所持的武器如盾、弓做比较,也许可以归纳出研究有关海南岛土著居民与东南亚民族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结论。”服饰的差异,表明海南原住族群未能充分整合,也反映了黎族族群关系的复杂性。

三、结语

不同族群的服饰在款式、色彩、印染和织绣图案方面呈现的差异,反映着不同族群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是对祖先的敬畏与幻想。服饰用它特殊的语言记录下了许多神话与传说,增强了民族的记忆与凝聚力。海南的族群信息千百年来通过服饰得以传达,这些文化的密码投射在与身相随的衣装上,代表了家庭、宗族、血亲的象征,同时也为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资源。

[1]赵全鹏.海南社会问题研究[M].海南出版社,2008.

[2]王建成,王翠娥.海南民族文物[M].海南出版社,2008.

[3]蔡汝栋.浅谈所谓“生黎”与“熟黎”的不同族属[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4]梅伟兰.试论黎族的蛇图腾崇拜[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0(2).

TS941.12

A

1673-1999(2012)15-0132-04

胡娟,女,硕士,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艺术分院教师;陈鲁,男,硕士,浙江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工业设计教师。

2012-04-17

猜你喜欢

海南岛黎族族群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关于海南岛战役作战方针的考察
回忆海南岛渡海登陆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