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农村文化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08-15董晓莉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农民

董晓莉

结合农村文化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董晓莉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忽略农民群体。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结合农村的文化特点,在继承农村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农民的带动作用,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基础建设,使马克思主义在农村逐步得到推广和普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经济;农村文化;青年农民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问题之于我国至关重要,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村稳则国家稳,农民富则国家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忽略农民群体。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遇到的情况比较复杂,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其次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要结合农村文化的特点,摒弃其糟粕,继承其精华,从而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是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生活受到物质生活的制约。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征,使得农村经济有着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文化也带有短期性、实用性的特点。在当代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路径就是发展农村经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1]随着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农村文化也会逐步发生改变,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文化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变成农民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过程。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扬弃传统文化

(一)活化优良传统

这里所谓活化,是指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入时代因素即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赋予农村传统文化新的灵魂和生命,用以指导实践。

发扬互帮互助的民风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农民以村社为载体聚居生活,几千年来,村落内部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这种民风为集体主义的教育奠定了文化基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该将集体主义的精髓与互帮互助的民风相结合,使农民的情感从本村小集体向社会主义大集体迁移,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关系。

继承勤劳淳良的品格与贯彻党的政策相结合。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勤劳的品格,吃苦耐劳。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的政策,一旦得到农民的认可,会产生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农民在党的带领下付诸实践时发扬这种品格,就会为党的政策的贯彻执行减小阻力。

尊重民间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结合。中国古代重人治轻法治,数千年来市民社会都是靠着一种宗教和民间信仰来约束自身。在新的时代我们建设法治社会,但在各地农村制度化的宗教和虚幻的民间信仰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们依靠敬畏的心理来进行道德和价值的规范。“一旦个人脱离了宗教,脱离了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又脱离了舆论的约束,则这个人就会表现出可怕的力量。”[2]57在农村让人们猛然接受“无神论”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改造步伐过快甚至还会引起相反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民信仰不易改变的文化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民间信仰中去,让农民慢慢地确立社会主义信仰。

(二)摒弃文化糟粕

农村依然存在宗族势力。农民对宗族的热衷是在寻找一种心里的“依靠”,由此他们对本族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排斥和疏远其他宗族。宗族势力的存在,使农村基层自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制保障。宗族势力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逐步予以削弱,让农民从宗族的心里依靠转变为对党和国家的依靠。

我国社会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是愚昧无知的反映。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结合实际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扭转农民大众的认识,确立科学的实践认识论。

目前农民的权利意识还较薄弱。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许多人形成了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如习惯于民不与官争等。而今农村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思想层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权利责任意识还相当薄弱。据调查,2010年外出务工农民中有78.39%的人和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没有签订合同的仍然占到21.61%。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得也不敢于主动地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积极普及权利义务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积极引导。

三、采取多种策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通过青年农民带动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

“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当前,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民群体中青年农民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青年农民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一方面受到现代生产力大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全球化各种思潮的冲击。因此,占领青年农民思想阵地,是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手段,是夺取农村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葛兰西认为,夺取文化领导权要采取“阵地战”的方式。构造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领导权为主导的新的市民社会的核心要素,是新的知识分子的生成。当前,在农村新的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受过学校教育的青年农民。要以青年农民为主力军,在农村展开教育和渗透,影响其他农民群体。青年农民应作为引领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带头人。

“‘领导权’的每一种关系必然地是一种教育关系”[3]。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中的文盲比率已经下降到10%以下”[2]6。要把农民教育纳入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除了引导他们学习基本知识文化、基本技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要鼓励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学生返乡创业、学以致用,形成“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经济增长模式,通过知识青年农民群体带动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推进在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进行。要使农村具有相应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大众化的过程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

其次,要注意运用寓教于乐的教育和宣传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要在知识分子和农民群体中有所区别。在农村要改变传统的宣讲模式和灌输教育的方式,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戏剧等来表达,贴近农民日常生活,调动农民的兴趣和积极性,把大众化的工作落到实处。

另外,要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跟农民群众讲述身边的人和事,让其自己总结案例中的道理,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推进大众化。方式方法的选择,要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农村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内在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重道远,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根本,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扬弃农村传统文化,充分依靠和发挥青年农民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在农村逐步得到推广和普及。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2007:97.

[2]李小云,等.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33.

D641

A

1673-1999(2012)15-0015-02

董晓莉(1988-),女,宁夏吴忠人,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2-05-14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农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