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2012-10-14许晖
许 晖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许 晖
译者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桥梁,不仅要掌握本民族的文化,还应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者特别是口译者尤为重要。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口译的影响,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学和提高口译培训质量的措施。
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能力培养;英语专业学生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来往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趋频繁。相关研究表明,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翻译者特别是口译者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口译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结果,探讨英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现状,以期为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合理建议和有力指导。
一、研究综述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跨文化交际著作都在美国出版,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出版的为数甚少。在英国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者亦屈指可数,但2004年英国出版了一部名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的跨文化交际著作,此书是Routledge应用语言学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主编是著名语言学家Christopher Candlin和Ronald Carter.对象是对跨文化交际学有兴趣的学生和研究者,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但是,此书极少提到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北美的研究并不同步,美国的研究成果在大西洋彼岸的影响似乎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大。
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时间虽不长,但发展的速度却相当快。主要著作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所提供的研究模式大体上规定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还有两本较有影响力的书是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和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涉及面广、研究仍欠深度、学科理论建构薄弱和学科影响面不广,所以,还有许多拓荒工作要做。“从目前我国的研究来看,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研究比较缺乏。”
随着口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深入研究和对口译员培训的系统化,许多著作都涉及到口译、口译员培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宓庆在《口笔译理论研究》一书中,针对口译是一项跨文化解释行为和特殊形式的翻译传播行为进行了理论梳理和论证,认为“口译员对意义的把握应掌握整体性原则”,译员不仅要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行解码和传递,也要对非语言意义进行解码和传译。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推理,口译员不仅需要语言知识,也需要各种超语言知识,其中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勒代雷在《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一书中,针对外语翻译与读者的文化适应问题,对翻译的跨文化性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人们对翻译的‘文化’转达困难相当重视”,译员应当重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跨文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这对口译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刘和平在《口译理论与教学》一书中,针对口译的交际环境和背景对口译的跨文化性进行了梳理和论证:“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交际者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手势及音调都属于交际因素,这在交际中信息的理解和表达有重要作用。”口译员不仅仅应当只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对非语言交际也要有足够的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对译员的表达和理解都有重要作用。译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予以重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口译质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课题采用实证方法,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开展研究:(1)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口译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否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口译质量就高?(2)在当今高校英语专业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如何?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口译质量?
(二)研究对象
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的大一至大四学生,共300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三)研究工具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回答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在研究中,笔者采用了内容由自己设计的一份问卷。问卷包括四部分:(1)背景。这部分涉及问卷回答者的个人背景信息,包括年龄、年级、性别、专业、所在班级。背景信息在描述样本的同时,也可帮助笔者分析问卷回答者给出的答案差异过大所产生的原因。(2)观念。这部分包括六道单项选择题,是为了调查回答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口译关系的看法。每个答案按照里克特量表设置为五级(1=非常同意,2=同意,3=不知道,4=不同意,5=坚决不同意)。 (3)行为。这部分包括三道单项选择题,是为了调查回答者平时的行为。每个答案按照里克特量表设置为五级(1=完全不适合我,2=通常不适合我,3=有时适合我,4=通常适合我,5=完全适合我)。(4)开放性问题。这部分是获得一些定性数据,要求学生给出一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四)数据收集
所有数据收集均在课堂上进行,共调查学生300名,有效问卷291份。
三、结果和讨论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口译
问题一:对英美文化的了解程度对口译质量是有影响的。问题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对口译质量是有影响的。96.9%的回答者同意第一个问题的论述,96.2%的回答者同意第二个。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问卷回答者都承认文化因素对于口译的成功至关重要。
问题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译员需要具备的一项素质。此问题设置与前两个问题一致,但问题三和问题四采用均值法进行分析。根据里克特量表,1代表非常同意,2代表同意。问题三的均值为1.4427,此数字表明几乎所有的回答者都同意第三题的论述。无论回答者是哪个年级的学生,他们都同意这个观点。从以上结果和我们的常识以及对口译的理解,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译员的必备能力。
问题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对译员或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重要的。此问题均值为1.4621,同样显示出绝大多数的回答者都同意此论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能够帮助译者对跨文化有个清晰的概念,同时也能提高口译质量。总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口译员和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
问题五: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对口译质量是有影响的。有98.6%的回答者同意此论述。结合前几个问题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口译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会提高他们的口译质量。下面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问题六:说实话,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没有什么概念。有23.7%的学生认为他们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38.8%对此不确定,37.5%对跨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任何概念。从结果来看,我们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但至少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没有清晰的概念。
问题七:在口译中,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重视不足。有38.1%的学生认为他们在口译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有足够的重视,36.1%不确定,25.8%感觉他们对此问题重视不足。根据结果,依然很难给出结论。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口译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问题八:专业课老师文化知识很丰富,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有40.9%的回答者并不认为他们的专业课老师文化知识很丰富,而有28.2%对此不确定。但值得欣慰的是,有30.9%认为他们的老师在跨文化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指导,但相对多数的学生对老师这方面的能力并不完全满意。
(二)开放性问题信息汇总
本调查的开放性问题是请学生谈谈加强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答案的主要方面包括:(1)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并使用专门的跨文化教材。(2)除了西方文化课程外,也应开设中国文化课程。(3)教学应采用更丰富、灵活、有趣的方式。(4)老师的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四、结论
首先,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得知,文化因素在口译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低是影响口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口译员的必备素质。
其次,现阶段的跨文化培训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跨文化的概念不甚清楚,对老师的素质也不是特别满意。
最后,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口译质量,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1)在口译课程中加大文化信息的植入,如开设专门的跨文化课程、使用专门的跨文化教材、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等。(2)改进文化的授课方式,结合多媒体等多种高科技手段,丰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内容,使课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3)鼓励教师出国深造和参与各种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4]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G642.0
A
1673-1999(2012)09-0196-02
许晖(1983-),女,回族,河南洛阳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外语系助教。
201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