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2012-10-14李启迪
李启迪
何景明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李启迪
李白的诗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高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何景明创作了大量诗歌,一般认为何景明受杜诗影响较深,其实除杜甫外,李白对何景明诗作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正是因为对李、杜二人优秀诗歌传统的接受,何景明成就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在明代诗坛的崇高地位。
李白;何景明;诗歌;接受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人。作为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何景明取唐诗而弃宋诗,甚至提出“经亡而骚作,骚亡而赋作,赋亡而诗作。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1]对于李白对何景明诗作的影响,顾璘曾得出“李主杜,何主李”的结论。推究何景明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对李白诗歌的接受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的:
一、宗唐与宗李
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从文坛崛起,倡复古学,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宗唐成为复古派的基本倾向。而何景明于七言古体深崇初唐四杰,在《明月篇序》中,他提出“而四子者,虽工富丽,去古远甚,至其音节往往可歌。”如《明月篇》,采用蝉联复沓的手法,代表了何景明诗歌的俊秀风格。该诗从月出展开描写,采取全景视角,形象的画面与温婉的叹息融为一片光景。在温婉的叹息声中,诗人的视线随着怨妇的目光回到空中月轮。该诗为何景明赢得了盛名,说明他对初唐诗别有会心。
而对于歌行、近体,何景明对李、杜二人尤为钦佩。在《海叟集序》中,何景明对李、杜二人的歌行近体予以肯定:“盖诗虽盛称于唐,其好古者,自陈子昻后莫若李、杜二家。然二家歌行近体,诚有可法;而古作尚有离去者,犹未尽可法之也。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
同时代及后来的评论者,也论及何景明对李白的接受。《明故提督学校陜西按察司副使信阳何先生墓碑》中说:“其论世则周、秦、汉、魏、黄初、开元,其人则左、史、屈、宋、曹、刘、阮、陆、李、杜。都人士所脍炙者,宜莫如彭泽、宣城、昌黎。先生宣言:‘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亡于谢。’睥睨千古,直与左、史、屈、宋、曹、刘、阮、陆、李、杜游。 ”[1]李伯华曰:“大复诗宗李杜,文仿班马,字兼顔流。 ”[2]
崇杜是前七子诗学思想的基本倾向和重要标志。“至李空同何景明二子一出,变而学杜,壮乎伟矣。”[3]虽然《明月篇序》对杜甫提出了质疑:一是认为其长篇歌行词是歌诗的变体;二是批评他的诗歌缺乏风人之意。何景明虽初学杜诗,后心仪初唐。但是何景明于杜诗习染甚深。何景明虽受杜诗影响较深,对于李白的诗作,他同样肯定。
二、何景明对李白诗歌的表层接受
何景明不仅在理论上肯定李白,还在创作实践中吸取李白诗歌的优秀传统。何氏对李之诗的承继,具体表现在诗作中化用李白的诗句(见表1)。
表1 何景明诗作化用李白诗句举例
而何景明的《关索岭》,在艺术手法上模仿《蜀道难》的痕迹很重。《蜀道难》以三次感叹蜀道之艰难。此诗是李白对蜀道艰险的刻画,作者心情激动,所写之物自然也是跌宕纵横。作者描写自然造成的使人恐惧的人间险境,造成令人闻之胆战心惊的意境,只有这样,诗人的凌云之志才会被体现出来。读此诗,使人感受到作者冲霄凌云的浩然之气及悲壮的感情。
何景明的《关索岭》与李白的《蜀道难》,从内容来讲,都是写山川之巍峨。全诗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诗句很多。如“下有奔雷雪之飞壑,上有悬崖石栈百折而造天”,“飞鸟兮折翼,猿猱兮无缘”,“曾不足以充虎蛇之餐”等均化用李白诗作。从字句和章节上看,开头的“噫嘻吁崄巇,何天设之危艰”有化用“蜀道之难”的迹象,在艺术手法上也颇为相似,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大肆地渲染,整首诗挥洒自如,苍凉劲拔,读来有肃然起敬之感。
三、何氏对李白诗歌的深层借鉴
(一)何景明的明月意象思维
如果说诗句化用是何景明对李白诗歌表层的接受,那么何氏诗歌中的明月意象思维则是其对李诗进一步的借鉴。
明月是古典诗词中被运用最多的意象之一。《诗经》的《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浏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4]此诗抒写了青年男女在月下幽会,表达了对爱人的思慕之情。汉魏六朝文人发展了《陈风·月出》中的明月意象,把明月与闺思交融抒写,如《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则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开拓了明月意象的内容。但把明月意象开发到极致的是李白。在李白笔下,明月成为伤别离、寄情思、咏壮志等的通用意象。在他的笔下,明月已经成为其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任凭诗人任意挥洒。于是,明月与酒、山、水成为李白诗歌的四大意象系统。而其中明月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诗人最得意的诗学意兴。
李白以“人月相得”创造了一个美伦美奂的世界,令后人从中汲取了无穷的灵感。何景明“主李”,自然对李白的明月意象世界有深透的研究,也创作了许多吟咏明月的诗篇。《大复集》中,直接以明月为题的就达30多首,而在诗歌中运用明月意象抒写的更是数不胜数。由此也可以证明顾璘的“何主李”论绝非虚谈。与李白把明月作为人性化的倾诉对象不同,何景明诗中的明月意象更多时候是情绪化的物象。在李白的诗歌中,诗人经常把酒问明月,感情积极昂扬,而在何景明的明月诗中,更多的是平静的倾诉。李白往往利用明月意象,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何景明则经常细声慢语,制造出恬淡,甚至清冷的境界。下面以李白的《月下独酌》和何景明的《月二首》之二为例来对比分析何景明的明月意象思维:
李白《月下独酌》诗题“独酌”,表明是一个人喝闷酒。然而,李白绝不会沉湎于孤独寂寞的情绪之中。诗人笔锋一转,“举杯邀明月”,霎时,诗人就有了倾诉的伙伴,诗人也在醉态中摆脱了孤独。继而,人月共舞,交相辉映。虽然人月共舞之后仍旧是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然而从诗歌总体上看,无疑李白的感情是激荡的、乐观的。反观何景明《月二首》之二,则有着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诗云:“片月中秋近,辉光一岁无。天清惊塞雁,夜冷落枫乌。不寐知宵永,无言对影孤。更深何处没,万里堕江湖。”
虽然一为五古,一为五律,可意境截然不同。何景明的诗中,人就是人,月就是月,人月之间没有互动交流。明月与清天、塞雁、枫乌一样,只是诗人起兴的物象,诗人与明月之间也没有人性化的情感交流。与李白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何景明利用一些冷色调的词语创造出一个清冷的境界。临近中秋节,月亮逐渐明亮,何景明与李白一样,也是月下独行。但何景明却没有李白的气概去“邀月共舞”,而是用“惊、落、堕”和“塞雁、夜冷、枫乌、孤影、江湖”这些词塑造出幽远冷寂的意境,完全没有李白诗歌所蕴含的乐观向上的情绪。
何景明宗李白,却迥异于其明月意象,除了个人因素外,时代差异则是主要原因。盛唐气势雄浑,而明王朝到中叶,国势式微,蒙古铁骑继俘虏英宗后,又数次纵马南下,京城附近甚至成为其常来之地。南方倭寇横冲直撞,竟然无人能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直绵延到明末,成为推翻其政权的主要力量。何景明处在这样的时代,自然不能如李白样高声大呼,抒写情怀。其次,何景明虽然与李白一样,才华横溢,才情充沛,然却“身材短小”、身不胜衣、且体弱多病,客观条件也局限了其具有李白一样的气势。
(二)何景明对李白“俊逸”诗风的接受
何景明、李梦阳作为复古派的代表人物,均对李、杜二人青睐有加。何景明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与李白有许多相似之处。
李白倡导自然清新之美。他评价谢朓诗歌时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对谢朓清新的诗风极为赞许,他本人也有许多清新自然的诗歌作品。
相对于李梦阳对李白雄放诗风的模拟,何景明俊逸的诗风则与李白有相似之处。“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5],是薛君采比较李、何二人诗作所作的评论。后世评者多用“俊逸”来形容何景明的诗风。“李何徐连,世称四杰。李雄健,何秀逸,徐精融,连朴质。故并负盛名,辉映当代,四公殆艺苑之菁英也。”[6]
在何景明的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诗歌描写自然景物,反映自己的闲适生活。这些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与李梦阳的诗作有很大不同。如:“片片白鸥鸟,看人队队飞。沙头莫相认,与尔久忘机。”(《雨后十首》其七)“雨花风叶总堪怜,海燕江鸿各渺然。莫向高楼空怅望,落蝉多在夕阳边。”(《秋日杂兴十五首》其二)“碧沙青泥俱可怜,白鲢赤鲤不论钱。莫叹邻翁生计拙,买船沽酒过年年。”(《溪上水新至漫兴四首》其四)在这些小诗中,描写了乡村静美的风光,在何景明笔下,无论是写鸟儿、雨中的花叶,还是乡村民风,都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使人体会到一种淡淡的宁静。这都体现出何景明诗歌清新的特色。色彩明艳而又饶有风韵,让人体会到一种余韵袅袅的美感。清人张廷玉评价李、何二人的诗作:“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隐称,视梦阳反为过之。 ”[7]沈德潜称:“‘美人娟娟隔秋水’风度似之温飞卿乐府过于旖旎,诗格转不逮也。”[8]
从其诗歌艺术风格来说,何景明的诗一向以“秀朗俊逸”著称,极富才情。清人蒋士铨的《论诗杂咏三十首》也有对何景明诗作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的赞颂:“信阳俊逸人,巾带含风流。日吸金掌露,清气乾坤留。老子侣韩非,毕竟非同侍。”这些都体现出了何诗艺术风格的基本特色——“俊逸”。
借鉴前人的优秀诗作是后世文学得以进步的源泉,在整个明代一朝都声名显赫的诗坛领袖何景明,他所追求的是李白优秀诗歌传统的接受和发扬,虽然后世认为其诗歌创作远不及其理论,但总体来说其诗歌成就仍是值得肯定的。
[1]何景明.何大复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朱彝尊.明诗综[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59册.
[3]俞牟.逸老堂诗话[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王世贞.艺苑危言卷六[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顾起纶.国雅品一卷[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张廷玉.文苑传二·何景明[M]//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沈德潜.明诗别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I207.22
A
1673-1999(2012)09-0103-03
李启迪(1988-),女,河南许昌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文学院 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