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综合治疗及早期诊断的研究
2012-10-09顾秀玲严宏菲周红赢
顾秀玲 严宏菲 周红赢
脑性瘫痪是小儿时期最常见致残的一种疾病,脑瘫的发病率较高,国内的统计约为1.8‰~4‰,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的增加,世界范围内脑瘫发病率亦呈明显增高趋势,故早期诊治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为探索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332例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邯郸市妇幼保健院收治脑瘫患儿332例,其中男251例,女81例;0~1岁 158例,1~3岁146例,3岁以上28例;农村244例,城镇88例。全部病例的诊断及分型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制订的标准[2],其中痉挛型:193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28例,肌张力低下型54例,混合型57例。按致病因素分早产、低体重儿95例,窒息71例,高胆红素脑病41例,孕期感染20例,宫内窘迫20例,双胎以上16例,无病因57例。所有患儿都做CT检查,异常患儿213例,其中脑萎缩143例,脑窒周围白质软化54例,脑发育畸形9例,脑积水7例。脑电图检查30例,异常17例。合并语言障碍188例,智力低下81例,视力障碍24例,听力障碍22例,癫痫17例。
1.2 方法
1.2.1 高压氧治疗:采用YLCO.5/1.2型婴幼儿高压氧舱进行高压氧治疗,1次/d,连续10次,间隔20 d,进行第二疗程,连续3个疗程。
1.2.2 针灸治疗:根据治疗需要,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针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语言区、晕听区。配穴:上肢取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悬钟。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沿头皮斜刺,捻转进针,针刺达头皮下或肌层均可。头部穴位留针30 min,每10分钟捻转1次,四肢穴位采用疾进疾出。1次/d,连续20 d,间隔10 d行第2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1.2.3 穴位注射:药物为乙酰谷酰胺、维生素B12,每穴注射0.5 ml,上肢取穴:肩俞、臂臑、曲池、合谷等,下肢取穴: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委中等,腰部取穴:肾俞、腰阳关。根据每个患儿情况取穴,1次/d,连续15 d为1疗程,间隔2周,进行第2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1.2.4 功能训练:以Bobath法为主,1次/d,40 min/次,连续治疗3个月1疗程。
1.2.5 推拿按摩:双上肢取穴有商阳、少商、合谷、内关、手三里、曲池、肩髎等穴,用柔、压、摩的手法或用揉、推、摩双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总伸肌等手法。双下肢取穴有后溪、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应用按、压、揉 、摩的手法或用揉、推、摩、抖等手法作用于双小腿腓肠肌、胫骨前肌、大腿股直肌及股外侧肌等。1次/d,每次30 min,连续治疗3个月。
1.2.6 物理治疗:采用KT-90B型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及KX-3B型痉挛肌治疗仪分别治疗肌张力低下型及肌张力增高型脑瘫患儿,1次/d,每次30 min,连续治疗20 d,休息10 d,进行第二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月。
1.2.7 水疗药浴法:将患儿带入水疗室,水疗室温度控制在26~28℃,采用冲浪、气泡浴缸,加水至高水位线,水温控制在37~38℃,将我科自己研制的由杜仲、续断、川芎、当归、红花、僵蚕、地龙、全蝎、蜈蚣、蝉蜕等18味中草药方剂煎成的中药合剂1 000 ml,放入浴槽中,患儿脱去衣服,带颈圈,仰卧于水中,洗浴20 min后,治疗师于水中给患儿行关节被动活动10 min,出水,擦干身体,穿好衣服,休息20 min后行按摩治疗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2.8 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应用:对于6个月以下患儿及智力低下患儿采用静脉输液,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20 mg·次-1·d-1,奥拉西坦5 mg·次-1·d-1,2 周1 疗程,间隔20 d~1个月进行第2疗程,连续3~4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1.3.1 正常标准:①运动发育正常;②肌张力正常;③姿势异常消失;④智力正常;⑤头颅MRI或CT有好转。
1.3.2 有效标准: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者:①运动功能提高1个月龄或以上;②肌张力好转;③异常姿势好转;④头颅MRI或CT有好转。
1.3.3 无效标准:以上各项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个月的综合康复治疗,1岁以内有效149例,无效9例,1~3岁有效126例,无效20例,3岁以上有效23例,无效5例,0~1岁与1~3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P<0.05),0~1岁与3岁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P <0.05),1~3岁与3岁以上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χ2=0.35,P >0.05)。见表1。
表1 小儿脑瘫疗效与年龄关系 例
3 讨论
脑性瘫痪主要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并发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及其他异常[3]是小儿时期最常见致残的一种疾病。了解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脑瘫发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本组资料显示,早产、窒息和黄疸是引起脑瘫的主要原因,与李树春[4]文献报道一致。脑性瘫痪主要原因是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损害。高压氧能极大地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含量,使缺血缺氧的神经组织重新获得丰富的氧供和营养,使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得到改善,产生更多的ATP,加速受损的脑组织的修复和脑功能的恢复[5]。针灸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治疗“五迟”、“五软”、“五硬”(即小儿脑瘫)等的主要疗法之一,穴位受到针刺的激发,有扶助阳气、通达经脉、上升脑户、旁振四肢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头针具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可以使患儿肢体肌力和关节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体针用毫针刺激躯干及四肢的穴位,通过针感的传导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改善肢体功能。如佘瑞涛[6]运用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
穴位注射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疗法之一,它是运用针刺和药物结合的一种治法。是医生根据病情,将药物注入不同穴位,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气血流通,使已经发生功能障碍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推拿按摩可以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通过经常刺激某些穴位,可以改善局部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恢复,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增强肌肉的张力、弹力、活力和耐力,解除肌肉痉挛,增加关节活动度,矫正畸形[7]。
药浴是通过水的热效应,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中药的吸收利用,我科自研自制的中药药浴方具有活血通络、补肾、止痉、开窍醒脑的功效。通过药物和水的有机结合,可以缓解肌张力,增强肌力,改善协调性,提高平衡能力,纠正步态。功能训练是根据神经生理发育规律通过反复规则地刺激,促进正常的运动发育和反射,抑制异常姿势和病理反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长期强化训练还可以促进脑神经细胞复苏,使损伤部位周围残存的神经细胞代偿其功能,使运动障碍的肢体功能得到恢复[8]。小儿出生后最初半年内,脑组织发育尚未成熟,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脑损伤所致的运动障碍处于初级阶段,姿势异常尚未固定化,早期治疗促使损伤的大脑在不断成熟和分化过程中,功能得到较为有效的代偿。因此脑瘫的治疗强调要“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本文对我院综合治疗的332例脑瘫患儿经过回顾性分析发现,1岁内有效率为94%,1~3岁有效率为86%,3岁以上有效率为82%,说明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治是决定其今后发展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脑瘫的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或漏诊,多数在1岁后不能站立行走才来就诊,给治疗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同时加强围产期保健,对于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定期随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早干预,一旦确诊为脑瘫更应及早开始综合康复治疗,年龄越小,康复有效率越高。
1 李敬满,施荣富,杨花芳,等.影响脑性瘫痪患儿预后的家庭因素相关分析.河北医药,2010,32:3192-3193.
2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中华儿科杂志,2005,43:262.
3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309.
4 李树春主编.小儿脑性瘫痪.第1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5 肖平田主编.高压氧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4.
6 佘瑞涛[200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毕业生.靳三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7 李晓捷主编.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97-399.
8 唐海宁.康复治疗脑性瘫痪37例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康复,2002,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