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域下的科技发展与政策启示
2012-09-29崔永华
崔永华,李 兵,陈 洁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2.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北京 100045;3.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6168)
民生视域下的科技发展与政策启示
崔永华1,李 兵2,陈 洁3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2.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北京 100045;3.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6168)
民生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日益突出,作为解决民生问题重要手段的民生科技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民生科技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特征,应增加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科技储量和扩大科技应用范围,包括政府支持的面向公众需求的民生科技和企业支持的面向基本需求的民生科技。在政策制定方面,民生科技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和干预,让科技活动和创新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
科学技术;民生问题;政策制订
1 民生科技的提出和含义
目前对于“民生科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国内不少学者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有关民生科技概念的主要观点有:①民生科技,实际上是科技要服务于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概括和表达[1]。②民生科技是指与民生问题最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即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民生科技是在民生科学基础上融合了相关的技术,“民”的概念决定了民生科技追求的是群体目标,形成的是追求和谐生活的价值观。自主创新与技术扩散并重,是民生科技的内涵。加强民生科技包括增加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科技储量和扩大科技应用范围两方面的含义,即科技创新 (尤其是自主创新)和技术扩散兼顾[2]。③民生科技就是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所有科学技术,不仅包括直接民用化的科学技术,还包括军用科技民用化的科学技术[3]。④民生科技是指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一部分具有社会公益特征、属于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科技,它旨在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社会问题[1]。
从上述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民生科技的概念离不开对民生或民生问题的界定,而分歧也来源于对民生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只有对于何谓“民生”有一个比较合理、恰当的界定,才能准确把握民生科技的内涵。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是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基础之上的民生科技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相反,如果对于民生的界定过于狭窄的话,那么,基于这样基础之上的民生科技也不免会出现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情形。
民生科技可以理解为能够促进民众改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增加基本发展机会、提高基本发展能力和优化基本权益保护状况的各种科学和技术及其政策的体系。之所以强调科学技术政策在民生科技中的重要性,是因为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在各自的科技发展规划中加大了对民生问题的倾斜,从宏观政策层面对民生科技进行引导和扶持。民生科技至少应包含三个层面:一是面向基本需求的科技,由企业主导,包括直接服务于民生的科技和有助于民生产业提升的科技;二是面向公众需求的科技,由政府主导,包括提供解决民生问题的公共科学产品和重大关键技术;三是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我国众多产业部门中,相当数量的产业部门属于民生产业,涉及人民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安居乐业等。这些产业如能有效发展,既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又有助于全社会GDP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但问题恰恰在于,目前这其中不少产业的研究开发投入极为不足、技术进步缓慢,这既制约了相关产业自身的发展,也使某些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大户,使我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受到拖累[4]。因此,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努力中,极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源,着力解决这些产业部门技术进展缓慢的问题。
2 科学技术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日益突显,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民生科技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特征。需求与需要密切不可分。马克思从人的整个历史活动出发,把人的需要分成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5]。其中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发展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需求问题作了系统的考查和研究,强调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并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友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处在一步步地连续发展变化之中,行为是受不断变化的最迫切的需求所支配的,当低层次需求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要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求。而按照经济学的解释,需求是指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购买欲望,二是有购买能力。影响需求的因素除了商品价格以外,还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消费者偏好、人口数量及其构成、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其他商品的价格、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6]。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后改革开放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阶段迈向小康社会。目前,我国的民生问题呈现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也导致不同地区居民的需求呈现很大差异。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和长年生活在城市里、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依然强烈,而东部沿海地区居民需求相对地集中体现在公共安全、环保、人口、健康等方面。这些社会需求是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满足现代社会的不同需求,则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科技服务民生,加强民生,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中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并进而形成一个技术体系。因此,民生科技大致可以分为面向公众需求和基本需求两大类。
图1 科学技术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
政府支持的民生科技面向公众需求。公众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双方面的共同需求,即反应了公众同一指向的需求。这类公众需求具有需求数量大、共同性和迫切性的特点。民生科技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公众需求的,具有社会公益特征、属于非营利性公共服务的科技,其技术扩散需要政府主导,承担这些技术开发的组织也是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很难由单一的企业靠市场驱动力去解决。各级政府部门在面向公众需求的民生科技领域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的制订与实施,已经将科技工作的重点向民生科技转移。该规划纲要中涉及的几个在前几次规划中从未提到的领域,其中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人口科技、健康科技等,都属于民生科技的范畴,或与民生科技领域密切相关。看病吃药、饮用水质、大气环境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科技问题,已经引起了科技界的极大关注。例如,“十五”期间,科技部重点开展了海水养殖种子工程、海水养殖动物病害控制、海水设施养殖与工程化等研究与开发;在食品安全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食品安全检测、监测、预警、标准等技术攻关及综合示范,研制开发出检测粮油黄曲霉毒素、农兽药残留等14种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和仪器。在饮用水安全方面,围绕水源地保护与水质改善、水厂强化净化和安全输配等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环节,国家985项目开展了微量有机物、藻类、硝酸盐、原生动物、病毒高效去除技术以及输配过程二次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饮用水安全评价方法;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国家863项目开发出了环境光学监测系统等一批在线连续环境监测产品,开发了机动车尾气实时、在线监测技术,结合车辆识别技术,研制出了汽车尾气道边监测系统,等等。这些工作都为进一步强化民生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
企业支持的民生科技面向基本需求。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7]。生存需要是人们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的需要。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8]。马斯洛则把生理需要当作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食物、饮料、住所、性、睡眠和氧气的需要”[9]。因此,人的生活基本需求是人类生存第一位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无论这种需求随着社会发展怎样变化,终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温暖舒适的衣物、健康营养的食品、节能环保的住房、方便快捷的交通、优质高效的医疗等。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民生科技正是面向基本需求的科技。面向基本需求的民生科技产品与服务具有量大、面广、技术含量不高 (往往不是高科技产品)、投资少、劳动密集的特点,通过市场机制 (价格杠杆)的手段,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计划已经向民生科技大量倾斜。工业科技与民生科技的经费比例从“十五”期间的7∶3调整到“十一五”期间的5∶5。有关农村、健康、环境、生态、安全、节能、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技经费有了大幅度提高,达30%左右。“十一五”期间,科技部与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关民生的科技行动,包括科技部与农业部等联合推动的粮食丰产工程,与交通部、公安部联合推进的国家道路安全实施计划,与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推出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等。针对肿瘤、心血管等10种严重危害人民的重大疾病,“十一五”期间,力争研制30种创新药物,实现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的重大突破。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成8~10个综合性创新药物技术大平台,包括若干个单元项目的平台建设。这些重大项目均是民生科技中亟待攻克的难题,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3 科技政策的民生视角
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相互结合,共同解决广大民生问题。目前,为什么要由政府来推动民生科技?究其原因,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民生科技问题仍然存在“市场失效”现象,政府有引导和规范的责任。所谓“市场失效”,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某些科技领域的最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介入和调控。这些领域的特点是:外部性的社会成本;不充分或不适当的经济刺激;不充分的投资;潜在的创新购买者之间的知识不完备;源于企业技术能力不足的管理缺陷[10]。民生科技经济效益不明显,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如生态治理、湿地保护、水富氧化治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重大疾病预防等领域的科技投入,属于社会性投入,其技术扩散需要政府主导,承担这些技术开发的组织也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政府干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市场失效或低效科技领域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尤其不可能由市场机制支持的远离实用的基础研究,需要政府从增进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提供充足的资助;而这些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同样需要政府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惠及普通民众。因为,人们发现“源源不断的科学发现之流”并不那么容易转化为“新产品、新医药或新武器”,科学之“好”并不能自动保证科学之“用”。
解决广大民众的基础需求,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而市场机制的特点是趋利性,容易导致不公平,产生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现象。比如药品的生产,靠企业生产,有些病人买不起。民众基本需求是公共需求,是政府的责任。由于“负责任商业行业倡议在中国起步较晚”,“政府机构的统筹缺位阻碍了其有效传达政府对企业的期望”[11],导致了我国频发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目前来看,食品安全问题、重大疾病防治问题和医药卫生问题是目前民生科技首先要关注的三大问题[12]。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瘦肉精”、“红心鸭蛋”、“大头娃娃”、“三鹿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在医药卫生问题方面,目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还不能很好满足人们的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医药企业产品、技术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也会长期存在,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产品重复等问题远未得到解决,国内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跨国公司占领。另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也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何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需要面临极大挑战。
民生科技的解决不单纯是基础研究的直接应用,而是需要基础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是企业难以承担也是不愿意承担的。比如,在重大疾病防治问题方面,2006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约有4000多万,糖尿病患者2000万,结核病患者人数超过450万,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重大疾病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我国各省市政府已经把面向公众需求的民生科技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设立了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如农业、能源、环境、公共安全、交通、现代服务等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13]。围绕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安全、健康、环境、生态、富民等社会发展领域,着力突破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创新对民生领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14]。
让科技活动和创新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谋福祉,体现政府以人为本和执政理念的转变。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围绕民生科技制定了明确的科技政策目标和具体任务。关注民生科技,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或设立科研项目的重要导向,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和趋势[15]。我国政府强调“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政策指向对民生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让科技活动和创新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主题。
[1]周元,曾国屏,魏江等.中国应加强发展民生科技[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2]王海燕.和谐生活:民生科技追求的基本目标[N].光明日报,2008-01-07.
[3]苏玉娟,魏屹东.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维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8):1149-1153.
[4]雷家骕.科技要以提升民生为根以综合强国为本[J].中国青年科技,2008,(7).
[5]魏屹东.广义与境中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4.
[6]袁世全主编.公共关系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31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31.
[8]墨子卷十六、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2.
[9]转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6.
[10]魏江.民生科技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理论范式的重大变革[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1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8年度中国报告:鼓励负责任的商业行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8.
[12]张俊祥,李振兴,程家瑜.我国民生科技三大重点发展关键技术和路线图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7).
[13]“民生科技”的魅力[N].科技日报,2007-06-07.
[14]打造民生科技、创新惠及百姓,江苏科技信息,2008,(1),1 -4.
[15]赵刚.加强民生科技已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新导向[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责任编辑 刘传忠)
Development and Policie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View of People's Livelihood
Cui Yonghua1,Li Bing2,Chen Jie3
(1.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2.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Exchange,Development and Service Center,Beijing 100045,China;3.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 & Trade Technology,Nanjing 211168,China)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roblems of the livelihood have been prominently increas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and S&T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has been the focus of China's S&T development.The S&T for people's livelihood has an instinct feature of demand-oriented,so the S&T's reserve and its application should be increased,including the public demand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and the basic needs supported by enterprises.In policy making,the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guide and intervene in the S&T developmen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general pub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ople's livelihood;Policy-making
F204
A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主题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SJB880064)。
2012-01-10
崔永华 (1972-),男,安徽淮北人,博士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