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县域科技创新路径的再认识
——关于“院县共建”模式的思考

2012-09-29刘冬梅毛学峰李秀敏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8期
关键词:县域科技发展

刘冬梅,毛学峰,李秀敏

(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2.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对县域科技创新路径的再认识
——关于“院县共建”模式的思考

刘冬梅1,毛学峰2,李秀敏3

(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2.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本文对黑龙江省“院县共建”模式的成功实践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从县域科技的植根度、县域科技的显示度以及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度三个角度,提出明确县域科技的基本定位、准确把握县域科技的发展方向、将科技与县域主导产业相结合等是未来我国县域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县域;科技创新;路径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最基本单元,县域科技创新的路径实现是加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各地在县域科技发展中积极探索,涌现出许多好的做法,黑龙江省的“院县共建”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从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来看,“院县共建”模式对于探索新形势下县域科技的有效创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针对“院县共建”模式,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不论是园区示范,还是专家大院,都不是新生事物,为什么在黑龙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多方面关注,这种模式和以往的探索有什么区别?第二,“院县共建”模式投入非常少,为什么却切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明显效果?第三,抛开“院县共建”模式本身,谈到县域科技发展,经常困扰我们的一些问题,比如基层科技投入不足,县域科技工作缺乏有效抓手,地方科技发展没有给县域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县域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县域科技发展内在机制两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1 “院县共建”模式及其现有解释

“院县共建”模式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科技帮扶10个经济弱县,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通过与市县签约共建实现双方合作共赢。“院县共建”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及选派科技副县长等“五个规定动作”开展[1]。它畅通了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渠道,使科研和生产需求结合更加紧密,走出了一条科技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专家干部与农民相结合、试验示范与科技推广相结合的院县合作共建之路。

通过“院县共建”模式,取得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农民科技素质、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全面提高的显著成效,也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来,已在县级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块示范田,辐射面积达9796万亩,每年有组织或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同时,“院县共建”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和重要的技术支撑,通过建设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致富项目和科技培训,建立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等良种繁育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开展沼气生产与利用的配套技术开发等,也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目前各级政府针对“院县共建”的总结,可以大致归纳为6个方面: (1)领导重视和支持是“院县共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2)科技人员与地方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的密切配合是完成任务的保证;(3)加强领导和专家们积极组织落实是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4)从论证立项到具体实施和项目总结等各个环节的细致工作;(5)“院县共建”搭建了科研成果的展示和转化平台,使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充分的展示,促进了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贡献率; (6)科技帮扶使科研人员和生产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创新成果更符合生产实际,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效果[2]。但这些总结和解释还明显不够,至少没有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目前基层从科技视角探索县域经济发展做出很多探索,但是成功案例并不普遍,为什么很多地区并没有在实践中成功?(2)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关键,为什么其他地方县级领导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呢?目前全国还有9%左右的县 (市)政府没有设立独立的科技管理部门,有35%以上不能通过科技进步考核。近12%的县 (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不足100万元,有38个县 (市、区)没有财政拨款预算[3]。而且,部分通过考核的县市的有效内生需求也尚未形成,县域政府科技投入仍旧缺乏自主性。(3)较多研究已经关注了县域科技平台的建设,但是这样平台如何搭建起来?毕竟,县域层面普遍缺乏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资源,不仅现有科技成果有限、自主创新能力有限,而且引进、消化和吸收其他科技成果能力也有限,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普遍。(4)许多讨论更加关注产学研合作,但是许多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往往流于形式,而且很多县级政府没有开展过产学研合作,这背后原因是什么呢?密切合作背后逻辑是什么?(5)现有研究较多强调县域科技投入与科技平台建设,但是这样并不能够解释“院县共建”模式,因为他们科技投入很少。在这样背景下,我们需要从更为广阔的视界来审视“院县共建”模式,既需要讨论“院县共建”模式的内在机制,也需要讨论县域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

2 “院县共建”模式的基本经验分析

不论是县域经济,还是县域科技发展,都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与县域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主要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及人文环境等,县域科技和外部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全方位、多角度交流。本文重点关注外部环境如何促进县域科技发展和县域科技发展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基于现有的文献,本文针对外部环境与县域科技发展之间耦合关系进行初步思考,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科技发展外部环境概括的说是科技显示度,所以本文从科技在县域经济中显示度出发;县域科技发展目标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第二个角度是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度;因为科技管理微观层面是资源配置,第三个分析视角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提出县域科技发展重要抓手是提高县域科技的植根度 (见图1)。

图1 县域科技发展外部支撑环境示意图

2.1 得益于科技显示度的提高

科技显示度是赢得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科技工作的基本前提。对于县 (市)而言,提高科学技术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和显示度,重要的在于营造一个依靠和利用科技、支持和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使之真正成为科技投入、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主体。

首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的科教兴市 (县)战略,其着眼点就在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经济增长,这为各级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强大动力。近年来相继开展的“全国市 (县、区)科技进步考核”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县域科技进步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相得益彰的新局面,这些都为“院县共建”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黑龙江省内一些相对发达县市的经济实践充分显示县级政府可以成为有为政府。它们的一些共性特征往往是县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找准科技创新的突破口,运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以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优势,通过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资本经营有机结合,不断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而这些做法对于黑龙江省农科院对口帮扶的10个弱县来说无疑是可以复制的。

再者,从更微观的做法来看,院县共建模式特别注重提高科技显示度。由科研单位出技术、出成果、出管理,县里出土地,采取公益性、市场化等多种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科技示范园区(田),每个园区都涵盖品种、肥药、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对比与展示等功能,以田间博览会、新成果发布会、标准化技术现场会等形式,集中展示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为了提高示范效果,还努力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实施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和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园区建设与农民生产田相结合,不追求规模和设施完美,只在试验什么品种,示范什么技术,展示什么成果上下功夫。科技示范田直接落户于农民的生产田,通过示范农户的亲自参与,科技人员的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别的农户也亲眼所见、所闻,由最初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进行,使示范效果大大提高,使示范区的信任度大大提升。最终达到了把新品种、新技术传播到农民手里,扎根到农民心中,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院县共建”模式的落脚点。

最后,粮食安全对黑龙江省粮食增产提出更高要求,粮食产量取决于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而土地总量是相对固定的,新增粮食种植面积有限。在这样背景下,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粮食进一步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所以县级政府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院县共建”工作。显然,如果省级政府、县级政府没有深刻意识到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重要作用,“院县共建”模式可能最终会流于形式,甚至只是一场运动而已。

2.2 良好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科技植根度

从分工与专业化视角来看,区域层面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县域经济大局关键在于提高县域范围内的科研机构在区域产业发展的植入度。院县共建与以往共建模式一个显著差别在于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增强,而科技人员主动性增强原因在于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参与共建的科研单位高度重视,出台专门激励政策,通过考勤制度、奖励约束机制和改善下乡条件等方面向参与共建专家倾斜,提高科技人员下乡的积极性。(1)严格考勤制度。专家们每次下乡讲课,县里都有专门人员进行考勤记录,而且在年终总结会上,对在院县共建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表彰和现金奖励。(2)出台了《黑龙江省农科院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业绩考核办法》。对下乡的科技人员,按照下乡次数进行评分,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在参与共建的涉农科研单位,通过选拔优秀科研人员到各县挂职科技副县长,期限3年,具体负责农业科技工作,配合“院县共建”项目的执行。(3)根据实际情况对下乡专家进行补助。虽然经费有限,但确实解决了专家们下乡的基本费用,也体现了对专家下乡的支持。通过这些做法,大大激励了专家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专家们从高楼深院走进田间地头,打破了以往科技人员只在实验室里的模式,使他们在“院县共建”的下乡活动中干劲十足,更愿意主动下乡为农民服务,同时也大大加强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科研课题及项目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使其研究方向更能够朝着实际需求方向发展,对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正因为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科研目标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以桦川县“院县共建”为例,在品种选择上,长粒优质水稻品种深受农民欢迎,原因是长粒水稻的公斤收购价比圆粒水稻要高出0.3~0.5元/千克,农户种植长粒水稻品种获得的收益比圆粒品种高18% ~30%。科研单位针对市场和农户的这种需求情况,加大了长粒品种的选育力度,2004—2007年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耐寒的水稻新品种龙粳12号和龙粳13号,通过园区的展示,深受农民的欢迎,从小面积的示范得到了大面积推广,2006年仅龙粳13号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使种植此品种的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在栽培技术的运用上,桦川县的土壤以白浆土型水稻土为主,以往桦川县农民施肥以氮肥为主,在长期大量施用氮肥的状态下,水稻产量不高,易倒伏,抗病虫性也减弱,品质下降。科研人员针对这种状况,引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经过地区适应性试验,得到该地区的施肥配方,改善了土质,水稻增产效果显著。引导农民根据不同地块土壤情况进行氮、磷、钾三要素合理配比,提出水稻平衡施肥配方6个,并获得了物化成果一项即多元微肥——富锌“穗隆丰”多元微肥,且已经商品化。这样,“院县共建”模式中科技人员实现了参与式农业推广,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以参与者、协调者和学习者的姿态出现,而非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整个过程立足于当地农民需求。此外,由于推进“院县共建”模式的地方为欠发达地区,区域内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如在科研实力相对较强情况下,地方科研机构在科技植根度将会有更大的努力空间。

2.3 加强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是促进县域产业发展,而产业是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县域层面的创新体系如果没有本地化的产业体系为依托,就失去了根本的发展动力。一个区域的创新效率和效果都是通过这个区域内产业的一些具体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的创新效果事实上也是一个特定区域下的创新产业的效果。

桦川县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牵头帮扶的,另有合江所、牡丹江所、园艺分院、玉米中心、土肥所、作物营养所、院农场等7个单位参加。在桦川县建立2个科技示范区,水稻示范区和旱作示范区。2004—2006三年共投入项目资金125万元,其中省拨项目资金合计105万元,全部用于帮扶项目的实施。2007年共投入10万元,说明这种运营模式在启动以后的运营费用较低,而且项目建设有一定持续性。

科技新成果示范体现出明显的科技优势,吸引了很多农民前来参观学习,近有周边农户,远及富锦、集贤、绥滨、宝清、建三江等地有关领导、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有集体组织的,也有农民自发的,切实起到了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效果。2004—2006年,各级示范园区举办科技博览会177次,累计参观学习人数1.2万人次。在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创业乡水稻栽培技术标准化程度由原来的37.4%提高到96.1%,全乡测土施肥覆盖面积达到100%,每年可节约180万元的肥料支出。示范区地块大豆单产高出周边地块32%,玉米单产高出37%,马铃薯单产高出39%,科技园区已成为桦川现代农业的孵化基地。

这里突出表现3个方面的适应和结合:农科院与县级政府的合作,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的结合以及科研人员和农民的零距离接触。科研工作更加立足于本地区实践,植根于当地经济发展,使得科技与地方发展无形中紧密联起来。另外,由于农科院、桦川县、农民的利益目标一致,协调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院县共建”模式得以成功重要因素之一。

3 基本启示与相关建议

黑龙江“院县共建”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依靠科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为县域科技创新的路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明确县域科技的基本定位、准确把握县域科技的发展方向、将科技与县域主导产业相结合等是未来我国县域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基本启示

(1)营造良好的县域科技发展环境最为关键,突出表现在科技显示度上。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也就无法形成对科技活动的有效激励。

(2)调动科技人员投身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实现县级政府与科研院所目标利益协调一致、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院县共建”推进顺利的基本保障。“院县共建”模式针对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给农民提供较好的示范效果等,这些都给未来县域科技合作提供较好的借鉴意义。

(3)地域适应性是县域科技创新实现路径选择的重要条件。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说。“院县共建”这个名词概括相对准确,而不是“县院共建”,黑龙江农科院显然扮演更加主导的角色,这里也暗示着黑龙江院县共建模式中县级政府发挥作用仍旧不够,至少针对县域科技的内生性需求表达不够。

(4)县域科技资源整合是未来要考虑的问题。在黑龙江“院县共建”更多的是省农科院助推工作,本文没有分析县级政府整合资源,这不代表整合资源在县域科技发展中不重要。事实上,黑龙江省涉及农业科技领域的科研院所、中直单位、省直大专院校和规模以上涉农龙头企业共有41个,目前参与合作共建的有15个,仅占总数的36.59%,加强资源整合是下一步“院县共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2 相关建议

(1)切实提高科技显示度。提高科技显示度旨在提高县级政府和企业针对科技的内生需求。如果内生需求问题解决,科技投入、平台建设以及科技管理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这需要省级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对县级政府形成冲击和传递良好信息,既要形成重视与依靠科技是大势所趋,更要把发达县市发展实践中科技扮演角色做出中肯的总结与评价,尤其是科技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抓手、县域经济中如何引导企业加强科研投入等问题,以增强抓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科技真正摆上了“第一生产力”的位置。值得指出的是,科技在经济发展的“角色”或地位需要用科技活动去争取,而不能靠简单的科技节、科普宣传周的活动实现。另外,也不要期望通过加大对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将抓科技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来营造良好的氛围,因为如果大力发展县域科技仅是上级要求和压力,这样强制性行政干预有可能会扭曲县级政府经济行为,在执行这个任务过程中,将会遇到巨大的困难。

(2)找准以科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只有把科技与产业结合,着眼于把看不见的科技变成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需要找到切入点,比如,在科技植根度上做文章,鼓励地方科研机构科学研究面向地方产业;针对地方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指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研究机构和研发基地,引进吸收和转化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科技项目,支撑主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更需要注重提高产业关联度 (横向延伸和纵向拓展),提高科技工作对县级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立足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能的科技服务,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以市级中心为龙头、县级中心和专业中心为分支的横向通、纵向联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尽可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资本经营有机结合,不断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县域科技发展一定要围绕加大科技渗透力、提高科技显示度:从工作源头切入,在县级经济规划中明确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从重点工作 (工业园区建设或产业集聚)着手,提高科技的示范效果。

(3)准确定位县域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县域科技是定位于自主研发,实施引进、消化与吸收,产学研合作,还是采取其他合作方式,是基层政府首先要确定的基础问题。因为只有县域科技发展方向定位准确,县域科技工作才能准确、科学、有针对地营造良好的县域科技发展外部环境。从现在县域科技发展实践来看,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是提升县市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县域层面往往通过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在当地开展合作研发、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对接通道、通过科技招商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加速企业自主创新进程等方面努力,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县域科技发展本质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构建更大区域框架下的创新体系。

[1]栗战书.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A].龙江模式之共建之路[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韩贵清.桦川县“院县共建”模式总结材料[R].2010.

[3]魏勤芳.对提升不同类型区域县(市)科技能力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3):73-76

(责任编辑 迟凤玲)

Recognition on S&T Innovation Path in County Level

Liu Dongmei1,Mao Xuefeng2,Li Xiumin3
(1.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2.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3.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Harbin 150086,Chin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Heilong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coun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gree of rooted,display and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ounty level,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e advices.

Count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oute

F323.3

A

科技部项目“县域科技进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012-02-20

刘冬梅 (1972-),女,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UNDP项目咨询专家;研究领域:农村科技政策、区域科技政策及公共投资政策等。

猜你喜欢

县域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