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力量周期干预在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训练中的实验研究①
2012-09-25田文郑军韩立森申顺发宋伟
田文 郑军 韩立森 申顺发 宋伟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00300)
非线性力量周期干预在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训练中的实验研究①
田文 郑军 韩立森 申顺发 宋伟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00300)
非线性力量周期训练理论引入到高校高水平篮球体能训练中,可适应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时间短、训练条件受限、运动员竞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通过教学实验,对比非线性力量周期训练与周期力量训练在发展篮球运动员最大力量上的差异,得出非线性力量周期训练在最大力量提升率与贡献率上均优于周期力量训练,对于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发展更具实践操作价值。
非线性周期 周期训练 力量 篮球
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体现出周期变化的特点,人体在训练负荷下产生对负荷的应激反应,雅科夫列夫在1957年提出机体对负荷的应激反应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1]。运动训练特别是体能训练目的是为打破机体对负荷刺激和所受影响的阶段与时间段,在遵从负荷刺激周期变化的前提下,1960前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提出周期训练(Linear Per iodization,LP)理论,将力量训练为代表的身体素质训练氛围大中小三个周期,采用同时递增强度递减运动量的方式开展周期性训练干预。
而非线性周期(Undulating Per iodization,UP)为弥补周期理论(LP)在职业运动队赛季训练中的种种不适应性而提出的。例如力量训练中采用的分隔法:安排不同的负荷在不同训练日中执行,将训练日分为抗阻训练日和功能性训练日,差别在于功能性训练日以多关节运动、少重复次数练习为主,而抗阻训练日更突出单关节动作结构与多重复组数的力量训练。UP周期的训练量和强度不需要始终保持一致,但对于训练负荷的选择更为频繁,通过平衡竞赛疲劳积累与训练时间安排,间隔两周的训练负荷会及时进行调整且做到在负荷形式、量、强度上的差异化。
高校高水平篮球联赛与球队建设已逐渐采用职业化运营模式,打破了“常年训练,集中比赛”的赛事与训练周期安排,因此在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思维与模式上也必需与时俱进,采用更先进的训练理念与方法,将非线性周期力量训练理论引入到高校高水平篮球体能训练中,即可适应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时间短、训练条件受限、运动员竞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又可丰富高校高水平竞技运动理论与实践,为高校高水平竞技运动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实验法,将非线性力量周期训练的适用性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民航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运动员为实验样本,(共12名男篮运动员)开展对比实验研究。研究周期为三个月,具体安排见图1。
图1 非线性力量训练周期组(UP)实验负荷安排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设计完成训练实验,以EXCEL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采用TURKEY法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定义为P≤0.05。
2 分析与讨论
2.1 周期性力量训练(L P)与非线性周期力量(U P)训练实验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表1 LP与UP力量干预方法与测试项目
将中国民航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运动员12人按照前测成绩分为LP与UP两个训练组,每组n=6人。LP与UP两组力量干预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保持一致,但UP组训练强度的变化以训练课为单位,每周二、四进行力量训练,周训练强度与组数均有差异(参照图1);L P组训练强度变化以周为单位,训练组数不变,将12个训练周划分为三个小周期,重复次数的变化安排为12—8—4—2RM,体现了训练强度逐渐提升,训练量逐渐递减的规律。在第4、8、12周的周六安排测试(T1、T2、T3),测试项目为最大卧推重量(1RM卧推)与最大深蹲重量(1 R M深蹲)。
2.2 对最大力量的比较
通过对三次测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以平均值±标准差的方式将三个月内LP与UP力量训练干预后的测试结果显示如下:(如表2)
通过与前测成绩相比,首先证明了两种周期性力量训练方式对于最大力量的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LP法对于卧推项目的提升幅度较为缓慢,平均测试的提升幅度均控制在3个单位之内,而UP法在最后一次测试(T3)中,单次成绩提升幅度达到6个单位,接近LP提升幅度的两倍,体现了UP法非周期性、跳跃式增长的特性;两类训练法在1RM深蹲测试上的对比并无特别大的差异性:LP法在成绩提升的标准差方面稳定性更优于UP法,两类干预手段对于深蹲平均提高值上并无巨大差异。
表2 LP与UP三次测试成绩对比
图2 LP与UP干预后1RM卧推成绩比较
经过三个月力量干预后,LP与UP的卧推测试结果在进行组间检验后,显著性差异没有小于0.05,显著性差异不大。在组内检测阶段,两干预组显著性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图1直观得出,UP组在力量增长的幅度上高于LP组,UP组T3与T1之间增长幅度为17%,而相同阶段LP组增长幅度仅为9%。通过对三个阶段两组干预后成绩增长幅度的比较可以得出:在前测与T1阶段中,两干预组成绩增长幅度相同,均为2.1kg,但在T1与T2阶段中,LP组成绩的增长幅度为UP组的67.9%,进入到T2至T3阶段,LP组的成绩增长幅度滑落到UP组的40.2%,两组对比明显。非线性力量周期训练(U P)对于最大卧推成绩的提高更为明显。
图3 LP与UP干预后1RM深蹲成绩比较
相对于卧推测试产生较大的组内差异,LP与UP对于深蹲测试不存在组间显著性差异,两类力量干预方法均能够快速提升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其测试结果也与前测基础值较低、训练手段的应用有关。但是UP组的力量增长幅度在三个阶段同样体现出高于LP组的特性。测试结果再一次证明非周期性力量干预对于最大力量的提升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综合分析整体实验可以认为:在实验的最初前两个月,最大力量的增加取决于神经系统对训练刺激的适应性,在肌肉横断面积增加,运动单位募集程度提高后,后期一个月左右的力量增长依赖于肌纤维横断面的变化。在两类力量干预训练中,非线性力量周期训练对上肢最大力量的增长率贡献较高,因此在力量训练的初期阶段,采用非线性力量训练,通过高频率变换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组合,能够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好更快地对运动刺激产生适应。
3 结语
周期性力量训练(LP)与非线性力量训练(U P)都能够提高运动员最大力量水平,但是通过实验干预得出:非线性力量周期训练对于最大力量的提高幅度更快,而两类训练周期之间无可比性,均可作为高校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指导原则。综合比较对力量提升的贡献率与高校高水平竞技篮球运动的训练环境、竞赛特点,以高频率变换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为特征的非线性力量周期训练对于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发展更具实践操作价值。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07.
[2]体能训练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10.
[3]马骥.传统与非线性力量训练周期效果在CBA浙江男篮训练中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学位论文,2011.
G 80
A
2095-2813(2012)03(c)-0018-02
中国民航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中国民航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管体系探索——基于校男子篮球队实证研究,项目编号xj201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