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福建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研究
2012-09-21李娜
李 娜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金融危机后福建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研究
李 娜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在测算福建出口商品竞争指数的基础上,对比危机前后福建不同类型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分析福建出口产业存在的积弊及金融危机后影响福建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因素,并就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加快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商品竞争指数;福建出口贸易;金融危机
一、危机前竞争优势分析
得益于特殊的地缘和省情优势,福建的出口贸易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出口贸易额1979年仅为2.46亿美元,2010年则高达714.97亿美元。[1]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优化。1979年以来,福建重点发展了水产品、鞋类、罐头、机械电子、矿产及加工品、服装、茶叶、首饰等10类产品,经过10年发展,1990年出口额超过1 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24种,机电产品出口达5.13亿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的22.9%。[2]1993年福建贯彻“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推进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当年福建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上的产品达76种,其中运动鞋和尼龙伞的出口达1亿美元以上,机电产品出口11.7亿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达20.1%。[3]2010福建机电产品出口293.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1%,其中金属制品、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类机电产品出口增势迅猛,出口额分别为18.84亿美元、130.47亿美元、31.88亿美元和39.49亿美元,分别增长 59.8%、33.6%、39.4%和5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1.75亿美元,占福建出口总额的18.4%,同比增长25.8% 。[1]
为了深入分析福建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笔者拟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指数进行研究。贸易竞争力指数 (Trade competitive index,简称TC)用来反映一国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该指数表示为:TC=(Xi-Mi)/(Xi+Mi),Xi和Mi分别代表第i种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般而言,TC值介于-1与1之间,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其TC值越接近于1,出口竞争力较差的商品TC值越接近于-1。由于对世界整体而言,Xi≈Mi,TC≈0,所以该指标也反映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一国或地区的某一类产品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Michaely指数 (MI指数)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某一类产品进出口相对于本国或地区整体进出口的优势或劣势,该指数表示为:MI=Xi/∑Xi- Mi/∑Mi。Xi和 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i和∑Mi分别表示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MI的取值范围为 [-1,1],正数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相对于本地区整体出口具有竞争优势,负数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相对于本地区整体出口竞争力具有劣势。
在商品分类上,拟采用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行划分,分别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SITC0),饮料及烟类 (SITC1),非食用原料 (SITC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SITC3)和动植物油、脂及蜡 (SITC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SITC5),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 (SITC6),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杂项制品 (SITC8)和其他未分类产品(SITC9)。其中SITC0-SITC4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SITC6和SITC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SITC1类产品,由于烟草是典型的政府控制、贸易保护的产品,而饮料则由于运输成本过高,是当地消费倾向显著的商品,且烟酒和饮料的进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因此其进出口并不反映比较优势或者比较劣势,[4]且该类产品占出口比重较小,同时,由于 SITC3、SITC4的商品性质与趋势与SITC2类同,SITC9类产品出口额和比重较小,因此,本文对这几类产品不予讨论。由测算竞争指数 (见表1)得到的结论如下:
表1 福建出口商品分类竞争指数①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0-2011年。
1.资源密集型产品中,SITC0类产品出口竞争优势较强,TC指数平均都在0.5以上,但是2008年的指数偏低,2009年有所恢复,2010年则略有上升,表明该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其MI指数偏低,接近于0,表明该类商品在福建的出口贸易中不具有显著的优势。SITC1类产品TC指数较高,1999-2004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接近于1,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很强。但2005年起该类产品TC指数急剧下跌,2008年起出现负数,2009年和2010年则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其MI指数也一直在0附近波动,表明该类产品在福建出口商品中不特别具有优势,同时其自身的出口竞争也逐步趋于劣势。SITC2类产品TC指数一直为负且日益趋向-1,而其MI也是小于0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该类产品处于严重的比较劣势。
2.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SITC5类产品TC指数从2005年后开始趋向于0,竞争劣势逐渐缩小,但是2009年又有扩大的趋势,2010年略为好转。其MI值也小于0,表明该类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受金融危机的波及仍然较大。SITC7的TC值在2002年由负转正,呈现上升趋势,MI值在2007年以后也开始不断上升,然而2009年与2010年则双双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虽然该类产品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且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
3.劳动密集型产品中,SITC6类产品的TC值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其MI值2005年后由负转正且逐步扩大,但是2009年均有所下降,2010年略为回复,表明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较强,但是也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SITC8产品TC值与MI值在所有的出口商品中为最高,其TC值最高的时候接近0.9,MI值最高时达到0.4,但是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其他类产品不同的是,2008年该类产品的TC值没有下降,2009年TC值与MI值反而略微上升,表明该类产品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目前福建出口商品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包括服装、鞋子、箱包等在内的杂项制品;其次,资源密集产品中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类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其劣势有缩小的趋势,大部分产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危机后竞争优势分析
1.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影响分析。资源密集型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类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在于福建拥有适合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扶持。福建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合发展多样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同时,在中央农业政策的支持下,福建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和烤烟为主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它们一直是福建的顺差产业。[5]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是福建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市场尤其是美日欧消费信心受到打击,外围市场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人民币持续升值,经济不景气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福建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福建省内农业劳动力和农资产品的价格纷纷上升,导致农产品成本不断提高。这些内外因素造成福建该类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2009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回暖,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区的成立以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福建农产品的出口,出口竞争优势有所回升。但是,经济复苏的缓慢性以及前述种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危机后福建该类商品的竞争优势仍旧存在着相当的挑战。
2.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影响分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福建的出口商品中不具有特别大的优势,该类产品自身的竞争优势也不强,但是这种劣势有缩小的趋势,尤其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在迅速提升。电子信息、石化和机械是福建的三大主导产业,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等四个高技术行业是福建高技术产业的主体。因此,笔者以具有代表性的石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例进行分析。“十一五”期间,在有关央企和境外大企业集团投资带动下,福建石化产业快速发展。56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60%以上;湄洲湾等石化建设基地初显规模,石化产业布局开始向沿海逐步集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石油加工、合成材料、橡胶加工、基础化学原料、专用化学品等五个分行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85%;翔鹭石化等一批公司的石化产品产能居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因此,该行业产品的竞争劣势逐步缩小。[6]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固有的产业结构性矛盾,产业园区布局建设滞后,以及创新能力培育不足等等仍是该产业发展的硬伤。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石化产品价格大幅度跳水,于此同时,大量制鞋、玩具、纺织业、塑料加工业、家电、汽配业等中小企业倒闭,在此影响下石化产业相关上游和配套产品的需要明显减少,石化产业链面临困境。因此,危机后该产业下行期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福建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局部跨越发展的格局,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已建成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中显现出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大大增加,其投资产值占福建该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七成。[7]外资企业在引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拥有更强的能力,因此增强了福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但是,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于福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是加工和组装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机构并未在福建设立,且不少产品用于出口,接近一半的产品返销,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尴尬格局。福建在此国际分工的链条中只占据了加工装配的地位,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一旦外资企业看重的福建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丧失,其迁徙的可能性大。因此,在外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该类产品出口的锐减,国内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福建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3.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分析。现阶段福建出口商品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鞋服、箱包等类型的产品。改革开放后,依托丰富的原料、人力资源优势,得益于外资尤其是港澳台资金的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成为福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福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壮大,积累了与国际经济交往的丰富经验,分工协作日益专业化和扩大化,逐步形成了晋江、石狮、莆田等全国鞋服生产和出口的重要产业集聚地,发挥了产业集聚的效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福建制造的商品以物美价廉在世界市场上十分畅销,产品极富竞争力。然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中的资源能耗高,而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丧失,在福建沿海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低下,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为扩大市场而相互模仿,竞相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普遍存在。这些因素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后续发展缺乏动力,竞争优势受到挑战。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该产业的问题就已经逐步显现出来,一些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已开始着力于产业整合、技术改革和品牌创立。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购买力降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产品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及一些新的贸易壁垒更是层出不穷;国内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进一步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金融危机后,国际购买需求上升,这类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短,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恢复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就长期而言,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
由此可见,福建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几类产业均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并非偶然,而是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必然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市场购买力增强,福建出口商品的境遇有所好转,但不意味着金融危机中所爆发出来的问题已经解决。危机后更要正视这些长期累积下来的弊病,寻找解决方案,使福建的出口贸易得到良性的发展。
三、提升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1.提升福建资源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福建资源密集型产品中以农产品最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应把握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品的竞争优势。首先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继续加大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根据福建山、海、林等不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投入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新兴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普及和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引导科研院校与农业企业合作,积极培育高端农业。其次,改变农户分散作业,农业企业小规模经营、管理混乱、品牌意识差的现状。积极建立农产品战略联盟,重点发展具有较强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原料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小规模企业的发展;引进现代化生产管理理念,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再次,针对愈演愈烈的贸易壁垒及甚嚣尘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应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积极建立与国际市场同步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认证体系,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技术认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最后,利用与台湾以及东盟毗邻的优势,扩大与其优良产品、深加工设备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强化交流平台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的深度对接,以更好地实现农业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2.提升福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提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提升福建在国际分工产业链条中的地位。首先,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大资本投入,继续扶持石化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形成相对集中的经营核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着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创新能力的企业,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等。其次,继续加大引进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坚持以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等为主要载体吸引外资。但是,在外资的选择上要有不同的思路,有的放矢,注重引进本地产业链薄弱环节所需的技术先进的企业,引导行业规模大、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企业将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到福建。再次,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对技术创新、研发等环节的资金投入,加快行业公共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同时加强企业与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的良好互动。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适合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各种管理和技术人才。
3.提升福建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仍是福建的支柱性产业,而且在长期的发展中鞋服等行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聚,虽然有其缺陷,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福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要积极发挥优势,规避不足。首先,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福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处于产业链中的制造、加工和装配的环节上,即使是发展良好的鞋服等产业,自主开发、设计、拥有自有品牌的企业也很有限。而开发、设计、品牌恰恰是产品增值利润的源泉,因此,加强研发投入,革新现有的技术水平,提高自主设计能力,建设自有品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也是缓解自然资源压力和劳动力日益稀缺的有效手段。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协作。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不高,进入门槛较低,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进入,滋生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无序和恶性竞争。这就要求政府合理规划,引导产业集聚,实现结构优化,从而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行业内的协作,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协调出口商品价格,维护良好的进出口秩序。再次,提高贸易技巧,打破国际贸易壁垒。不断追踪国际先进标准和技术成果,及时收集和研究国际上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加强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技术认证,积极参与国际生产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积极了解各种国际规则对我方产品的限制,善于利用对我方有利的相关规则规避贸易壁垒。同时,深刻理解国际贸易相关惯例,灵活运用谈判技巧,规避外贸风险。在遭遇贸易摩擦时,不退缩,不回避,据理力争或者积极寻找解决途径。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福建出口商品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具有较大的竞争活力,仍是福建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创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第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目前的优势尚不明显,但有提升的空间,是福建外向型经济良性发展的方向;第三,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期福建出口产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究其实质乃是产业发展长期积累的弊病在外因推动下的释放,所以,逐步破除福建产业发展的积弊是促进福建外向型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加快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提升福建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有益选择。因此,在危机后,应着力于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推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引导外资的流向,扶持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利于全面提升福建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
[1]许红琳.加快转变——福建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DB/OL]. (2011-02-24) [2011-05-05].http: //www.stats-fj.gov.cn/xxgk/tjfx/0201102280127.htm.
[2]张烨,王雅城,胡文浩.稳定与发展福建出口市场的现实思考 [J].福建论坛,2009(6):128-131.
[3]方彦富,刘义圣.福建外贸经济形势及前瞻分析[J].福建论坛,2009(6):124-127.
[4]马晓红.提高福建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J].福建论坛,2008(S2):40-42.
[5]蔡靖杰.福建农产品品牌发展SWOT分析 [J].台湾农业探索,2010(3):31-35.
[6]袁闽川,林迎星.关于培育福建石化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考 [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2):190-192.
[7]杨洪春.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J].发展研究,2004(9):24-26.
Keywors:commodity competitive index;Fujian export trade;financial crisis
(责任编辑 林 芗)
A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 Edge of Fujian Export Commodities after Financial Crisis
LI Na
(Colla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mpetitive edge of different kinds of Fujian export commodities during an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on the basis of calculating the competitive index of the commodities,and analyses the long-standing abuse in Fujian's export industr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keep the advantages of the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and resource-intensive products of Fujian an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the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products.
F 752.8
A
1008-889X(2012)02-38-06
2011-09-14
2011-10-21
李 娜 (1980—),女,福建泉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