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2012-09-21张怡杨颖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洛伐他汀持续时间稳定型

张怡,杨颖

(陕西省渭南市中医医院,陕西 渭南 714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心肌缺血综合症,若不恰当并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1]。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急性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可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我院采用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内科2006年12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2],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8.4±10.3)岁。入选标准:心功能Ⅰ~Ⅱ级;心肌酶谱未升高;近期胸痛发作次数增多;发作时心电图2个相邻导联的ST段压低或抬高0.1mV。排除严重高血压和低血压、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无近期心梗病史,入院前未服用过降脂药物。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限盐、吸氧、β-受体阻滞剂、抗凝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洛伐他汀(美辛杰,北京万生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10970092)口服,20mg/次,1次/d,疗程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给予心电监护,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治疗前后检查血脂水平和肝肾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ST段下移减轻0.05~0.1mV以上;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心电图ST段未恢复甚至加重,或进展为AMI。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版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描述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类指标的描述以例数及百分数表示;分组资料中计量资料及治疗前后配对资料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6,P<0.05),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n=6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n=6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后 心绞痛发作次数 持续时间(min)观察组 治疗前2.3±1.2 6.1±2.8治疗后 0.5±0.2*# 3.4±1.9*#对照组 治疗前 2.2±1.1 6.2±3.0治疗后 1.7±0.8*5.8±2.4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各血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n=60)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n=6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后 TC(mmol/L) TG(mmol/L) HDL(mmol/L) LDL(mmol/L)观察组 治疗前7.10±0.28 2.21±0.18 1.12±0.19 4.91±0.63 7.48±0.30 2.48±0.22 1.08±0.15 5.38±0.81治疗后 5.64±0.22*# 1.53±0.14*# 1.65±0.23*# 3.26±0.55*#对照组 治疗前 7.50±0.31 2.46±0.20 0.97±0.12 5.46±0.76治疗后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出现腹泻,未进行处理自行恢复。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主要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常继发于冠状动脉阻塞的急性加重,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瘤表面纤维斑块破裂、出血,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堵塞血管。斑块破裂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而发生心绞痛[3]。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且容易诱发,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4]。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包括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抗凝、抗炎和防治冠状动脉痉挛,在病情稳定后应继续抗凝和降脂治疗以稳定斑块,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常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盐制剂、钙通道阻滞剂、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等[5],近年来,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灯盏细辛、川芎嗪、参麦注射液等可以提高疗效。介入治疗则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而有效的新方法。此外,还有音乐疗法、心理干预等[6]。然而,药物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汀类药物是最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多项大规模的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保护心脏功能[7]。

洛伐他汀是较早上市的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在肝脏内水解为多种代谢产物,洛伐他汀和β-羟酸代谢物的蛋白结合率高,达峰时间短,作用长,可持续4~6周。有研究显示,洛伐他汀在降低患者总胆固醇的同时,可明显降低全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从而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8]。长期使用洛伐他汀还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代谢,改善疗效和预后[9]。

本研究采用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脂代谢显著改善。不良反应轻微而不影响用药,说明洛伐他汀可以有效改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血脂代谢,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6-21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3]张卫江.不稳定心绞痛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08,14(4):482-484.

[4]刘中祥,丁建成,傅泽锋.100例不稳定心绞痛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5(7):31-32.

[5]梁艺.不稳定心绞痛的药物治疗策略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3):105.

[6]回金凯.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2):69-71.

[7]郑权秀.他汀类药物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的药理作用[J].河北医学,2008,14(9):1108-1111.

[8]王红梅,周和岩.洛伐他丁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流变指标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2361-2362.

[9]陆丽婷.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0,6:1526.

猜你喜欢

洛伐他汀持续时间稳定型
红曲菌发酵特性研究
红曲霉洛伐他汀的液态发酵及其分离纯化研究
洛伐他汀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红曲霉固体发酵生产洛伐他汀条件的研究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