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教育的失衡现象及其对策
2012-09-20李云涛成乔明
李云涛,成乔明
浅析中国教育的失衡现象及其对策
李云涛,成乔明
当代教育的失衡现象比较突出,如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方法、教育民主等都存在失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失衡不但破坏了教育,也会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应对策略的实施原则应该是多管齐下、全面出击、逐渐推进。
教育失衡;地区差异;潜性教育;应对策略
一、主要的教育失衡现象
1.教育资源的配置性失衡。教育资源的配置性失衡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性失衡和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失衡上。如今天的“校中校”高昂的择校费就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所谓的“校中校”就是学校中的王牌学校、学校中有名气的学校,“校中校”高昂的择校费让更多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了富人的手中,而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可能无缘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性从而彻底被打破。
我国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失衡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教育的城乡失衡、东西部地区的失衡、省际间的失衡等都愈演愈烈。下表说明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巨大差距。
2003年西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与非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基本情况
由于学校数量和人口数比例的关系问题,东部非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1999年和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可以用下图表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6.)
从图中可以发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1999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最多的省份是宁夏(4.80年),北京是宁夏的1.6倍、上海是宁夏的1.57倍、天津是宁夏的1.47倍;2000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最多的省份依旧是宁夏(6.29年),当年北京是宁夏的1.51倍、上海是宁夏的1.42倍、天津是宁夏的1.35倍。而西藏在1999年和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仅为1.81年和2.99年。
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如2001年,北京和上海的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达到250.3亿元和200.9亿元,而贵州、新疆和宁夏的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只有52.8亿元、70.2亿元、14.9亿元,人均教育投入差距也十分巨大。
2.教育结构的失衡。天津市人力资源专家李刚曾经介绍了天津人才的结构性失衡,他说:“与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技术工人占多数,而目前天津市技术工人队伍的结构却恰恰相反。”天津市发改委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了这一信号:天津市技术队伍中高级技工(含以上)占技术工人比重仅为10%、中级技工占22%、初级技工占68%。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50%、15%。对于造成高级技工严重匮乏的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技术教育结构的失衡是导致技工短缺的深层原因。”重知识的应试教育、轻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就是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
3.教育质量的失衡。事实上,中国普通高校教育的兴盛并没有带来高级人才对社会性需求的满足,这似乎又可以看成另一种教育失衡,即教育质量的失衡。什么是教育质量的失衡?通俗一点讲,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出现明显的学识或能力上的偏颇,人才综合素质由于存在明显的缺陷而影响了整体的发挥和得分。在2011年天津举办的企业高校招聘会上,高校毕业生一般只占到整个公司招工比例的10%,不是应聘的高校毕业生不足,恰恰是应聘的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且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的现象,所以绝大多数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提不起兴趣。高学历、低能力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痛。
4.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失衡。教育方法的失衡也不容忽视,基本说来,中国当下教育方法的失衡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审视:一是课程设置过程不能令人满意;二是方法手段重视灌输教育而轻视启发教育。课程设置不是掌握在教育者手上,而是掌握在教育管理者即教育官员手上,这不是民意是官意。教育的启发性严重缺乏是对受教育者的毒害。从教育内容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典型的人文教育,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怀人的现实生存、对人全身心素质塑造的教育,但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越来越轻视人文教育而转向技术教育、专业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失衡加剧的重要方面。
5.教育民主失衡。几年前,教育部严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这项禁令公布之后的确减少了体罚学生的事情,教师也变得分外谨慎,惟恐触犯了法律条令,其意义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发展。但时过境迁,教育民主的失衡出现了另一种态势。北京市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内曾发生学生打骂、羞辱老教师的事情并风靡网络。敢于打骂、羞辱教师的学生毕竟还在少数,但在课堂上轻视教师、无视教师存在的现象在中学甚至在大学已不是少数现象。教育民主其实就是追求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教与学的平等性,今天的教师越来越求全于学生、甚至放纵学生就在于教师的民主权得不到保障。教师评职称、评优秀、获取福利的弄虚作假赫然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公害,广大教师对学校内民主、平等的信任危机不是个别现象,业已成为普遍现象,教育民主的丧失使曾经的象牙塔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如人意的地方。
二、造成教育失衡的原因和带来的后果
造成教育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历史的遗承,急功近利的时代特征也造成了人们对教育规律的忽视,素质教育很多时候被技能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所替代,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对自己求职有利的教育,学校、家长对孩子艺术方面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就是这样的表现。另外,越俎代庖的利益之争也是造成教育失衡相当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不是教育者治校、治教、治学,而是教育管理机构或教育官员在治校、治教、治学。不懂教育的管理者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成为左右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然会出现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伤害整体的教育,如应试教育的盛行。教育失衡的后果显然打破了教育的公共权、漠视了教育的平等性、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分化了公民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阶层、甚至激发了人民内部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如一小部分有钱人、有权人享有的义务教育阶段“校中校”的特权就必将扰乱整个的教育秩序和公平、民主的社会价值理想。
三、解决教育失衡的对策
面对教育失衡现象,遇到问题避让和漠视都不是正确的态度。笔者认为,如下做法是解决教育失衡的有效对策。
1.从国家宏观层面增强教育资源的流向引导。教育作为一个人民的公共事业,应当要由政府出面来进行教育资源的流向引导。如确立人才流动制;确立人才给济制度,加大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才的对口性培养和教育,对于自愿去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工作的教育者,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给和职称评定照顾政策;通过税收、配套收益等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流向民办教育领域;鼓励新闻、传媒对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社会焦点的引导。
2.从法规上减少教育的浪费。教育界的“校中校”、“近亲繁殖”、乱收费、留级复读、贪污受贿等现象屡禁不止,造成了巨大的教育浪费。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杜绝这些事情的发生和扩大。从法规上否定公办学校举办学校排名和升学率比较的做法;从法规上限定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和教师的统一收入;加强对专用教育经费的统一监管和核算,杜绝贪污现象的发生;健全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特别对社会使用童工的现象一定要严惩;健全和扩大教育的普适性宣传制度,从法律上切实做到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等。
3.从教育方法上增加潜性教育的分量。潜性教育就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施受教双方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知识实行传与受之外的媒介和方式,对受教者实施的教育。它没有明显的计划和目的,也没有明确的课程安排,更没有传授灌输的强迫性。它重受教者的自我发现、自我感悟。潜性教育强调人在自由状态下受他物、他景、他人的无言之教,是对我们学校今天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灌输教育、技能教育无比泛滥和居统治地位反拨的方法论教育。
4.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国家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从校舍、教学设施、图书储备、教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造、学费收缴等方方面面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经费可以来自中央政府、区域政府、基层政府,也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来对教育做出贡献。总之,政府不从经济上有所引导和补益是很难真正做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特别是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的大提升、大解放的。
5.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教育的提升关键是要有教育者。当然,要保证贫困地区有充足的师资实力,就必须要提升这些地区教育者的待遇,从住房、收入、福利、科研经费、家属就业等方面彻底改善贫困地区教师的状况,而且必须达到甚至超过经济发达地区,或许才能吸引更多的高质量师资到贫困地区从教。
教育失衡是中国教育目前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失衡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后果甚至会引起人民内部、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不仅仅造成人才结构、人才分布上的错位,实际也是对人民教育权利、社会教育公平、国家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所以关注和解决教育失衡迫在眉睫。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潜性教育研究” (2011SJD880007)的阶段性成果
[1]鲁志强等.西部大开发指南.统计信息专辑[S].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2]彭泽平.当前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失衡的几点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2,(5).
[3]李克杰.教育结构失衡——大学生退学读中职:教育结构失衡的自我调整[J].福建教育(中学版),2006,(12).
[4]教育体系失衡轻工思想严重,制造业遇技工荒[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061117/n246441265.shtml.
[5]成乔明,杨芳.高校艺术教育和潜性教育的比较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1):130.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6
:B
:1671-6531(2012)06-0061-02
李云涛/三江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南京210012);成乔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