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树菇高效栽培优良菌株筛选试验研究*

2012-09-19李碧琼陈政明林俊扬邱春锦卢翠香

中国食用菌 2012年5期
关键词:茶树菇试管菌丝

李碧琼,陈政明,林俊扬,邱春锦,卢翠香

(福建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莆田 351144)

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又名杨树菇、茶薪菇、柱状田头菇等,首次记载于《真菌试验》1972年第1期,命名人为我国著名食用菌专家黄年来[1],据分析该菇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7种氨基酸和10多种矿物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树菇含有抗癌多糖,有良好的抗癌作用[2,3],其药用保健疗效明显高于其他食用菌,具有降低胆固醇、利尿、滋阴、补肾等多种疗效,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畅销菌品之一,号称“中华神菇”,在日本、新加坡、美国、欧共体和我国香港、台湾的超级市场上每公斤干品售价高达100美元[4]。茶树菇在我市栽培面积较大,特别是城厢区华亭镇后角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连片的茶树菇菇棚,形成了茶树菇种植专业村。但由于不同茶树菇品种的产量差异较大,有些品种的产量偏低,因此,为了实现茶树菇高效栽培,最大限度提高栽培者的经济效益,笔者进行本试验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我市高效栽培模式的茶树菇优良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2010年从福建省食用菌菌种站引进茶薪菇1号、福建古田科兴食用菌研究所引进古茶2号、三明真菌研究所引进茶树菇5号和茶树菇6号、福建农林大学引进茶树菇048和茶树菇029,共6个茶树菇菌株。

1.2 培养基(料) 配方

1.2.1 母种培养基

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pH自然。

1.2.2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

棉籽壳40%、杂木屑47%、麦麸10%、石膏1%、石灰1%、轻质碳酸钙1%。

1.2.3 栽培培养料配方

棉籽壳55%、杂木屑22%、麦麸20%、石膏1%、石灰1%、轻质碳酸钙1%。

1.3 试验方法

1.3.1 菌丝生长状况比较试验

母种制作方法按常规PDA制作方法进行,灭菌后,将试管斜面摆成长8 cm,每一菌株接20支试管,25℃恒温培养。接种24 h后观察菌丝萌发力和生长情况,当菌丝在试管斜面上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势时,每隔3 d用游标卡尺测量1次生长速度,再取平均值,并观察菌丝的粗细、稀疏程度、色泽、长势和满管时间。

1.3.2 出菇比较试验

将培养料按配方称好、混合拌匀,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采用17 cm×33 cm×0.005 cm聚丙烯折角袋进行装料并灭菌,每袋装800 g湿料(折合干料350 g),每个菌株接种200袋,待菌丝满袋后移入栽培室进行出菇比较试验。待子实体菌盖开始平展,菌环未脱落时,观测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包括菌盖颜色、菌盖直径和厚度、菌柄长和粗、单个子实体重和子实体韧性,并采收统计每个菌株前3潮的产量,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再按常规方法计算每个菌株前3潮的生物学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管菌丝生长状况比较

试管菌丝生长状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茶树菇菌株菌丝的生长状况不同,其中茶树菇1号、古茶2号和茶树菇5号的菌丝萌发力强、粗壮、密集、浓白,生长速度快,为0.50 cm·d-1~0.51 cm·d-1,爬壁能力强,长势好,接种10 d后就可长满试管斜面;而茶树菇048和茶树菇029菌丝萌发力较弱,生长速度慢,长势较差,特别是茶树菇029菌丝生长状况最差,生长速度为0.35 cm·d-1,接种18 d后,菌丝才能长满试管斜面。

表1 不同茶树菇菌株试管菌丝生长状况比较

2.2 营养生长期比较

不同茶树菇菌株营养生长期比较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茶树菇菌株营养生长期比较

由表2可知,茶树菇029菌丝萌发最慢,接种后第3天才能萌发,其余菌株均在接种后第2天就萌发。在相同培养料上菌丝生长最快的为茶树菇1号和茶树菇5号,在接种后第6天就封面,并分别于第26天和第31天就长满袋,其次为茶树菇6号、古茶2号和茶树菇048生长速度较慢,茶树菇029菌丝生长速度最慢。出菇最早的是茶树菇6号,其次是茶树菇1号和茶树菇5号,茶树菇029的营养生长期最长,接种至出菇需84 d。

2.3 产量比较

不同茶树菇菌株平均产量差异显著性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茶树菇菌株在栽培过程中前3潮平均产量以茶树菇5号最高,为303.1 g·袋-1,生物学效率为86.6%,与其它菌株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是茶树菇1号和古茶2号,产量分别为271.2 g·袋-1和268.3 g·袋-1,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7.5%和76.7%,此二者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菌株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茶树菇029产量最差,生物学效率仅为36.1%。

表3 不同茶树菇菌株平均产量差异显著性比较

2.4 生物学性状比较

不同茶树菇菌株的生物学性状比较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茶树菇5号子实体最大,菌柄粗壮,菌肉肥厚,商品性状良好,平均单个子实体重为12.8 g;茶树菇029子实体最小。在不同茶树菇菌株出菇栽培试验中,茶树菇1号和茶树菇5号形成的子实体数量最多,古茶2号、茶树菇6号和茶树菇048形成的子实体数量次之,而茶树菇029形成的子实体数量最少。同时通过试验观察得知,茶树菇6号的菌盖颜色为白色,子实体脆嫩、口感好,但韧性较差,不耐储运,其余菌株的菌盖颜色均为褐色,子实体韧性较好,较耐储运。

表4 不同茶树菇菌株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3 小结

不同茶树菇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和产量差异较大,优良的菌株是高效栽培茶树菇的关键因素。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6个茶树菇菌株中,茶树菇5号菌丝萌发力强、粗壮、密集、浓白、生长速度快,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子实体个头大、菌柄粗壮、菌肉肥厚、商品性状良好,是我市进行茶树菇高效栽培的首选菌株,适宜在我市乃至我省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1]陈士瑜.珍稀菇菌栽培与加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2]黄年来.18种珍稀美味食用菌栽培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盛世金农网.茶薪菇的栽培方法 [EB/OL](2008-06-05)[2008-07-01]http://www1jinnong1cc/technology/sk141231shtml1.

猜你喜欢

茶树菇试管菌丝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茶树菇菜谱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微量元素Zn、Mg、B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试管难题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什么水煮什么花
从暴利开始的茶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