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焦虑症状医学院校大学生运动干预效果研究
2012-09-18张军
张 军
(泰山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一、前 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近一阶段始终是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1]。众多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焦虑症、强迫症、抑郁性障碍的病例不在少数,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焦虑症作为众多心理疾病之一,其危害不容忽视,它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表现。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患者会从主观上肯定了负面的自我评价和恐惧情绪,经常性地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2]。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疾患大多研究者只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善措施和方法,只有较少的实验研究集中在个别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采用体育锻炼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12例具有中、轻度焦虑倾向临床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予以干预的方式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焦虑水平,从而探究运动干预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影响效果。
二、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620名在校临床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8.7岁,不考虑性别因素;测量工具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其中包含20个测试项目,该量表能较准确反映有焦虑倾向患者的主观感受。实验前利用该量表对调查对象进行评测筛选,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 6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612份,有效率98.7%;将焦虑总分大于50分的27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中度焦虑为6人,轻度焦虑为21人。所采用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学生根据最近一周的实际情况进行作答。其评价标准为: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者为轻度,61-70者是中度,70以上者是重度焦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锻炼、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文献50余篇。
2、实验法。(1)测试时间与测试分组:本实验从2010年10月起至2010年12月结束,为期10周。将筛选出的27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2人(中度焦虑3人,轻度焦虑9人),对照组15人(中度焦虑3人,轻度焦虑12人)。(2)测试步骤:实验前,对两组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前测,试验中,根据Borger等关于运动锻炼对心理状态的改善的理论[3],我们对实验组采用小运动量且活动内容为有氧、非对抗性、项目简单易学的运动处方(慢跑、体育舞蹈、简单健身操)进行干预,每周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1h,每次活动包括准备部分10min、基本部分40min,结束部分10min;运动强度通过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RPE)对运动量进行评测控制,保证运动量处于控制水平内(RPE<14分);对照组参与普通体育课的学习,每两周结束均通过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受试对象进行评测监控。
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软件对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表1、表2反映了实验前后中、轻度焦虑症状学生SAS分值的检验结果,从结果中可看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焦虑水平无明显差别,中度焦虑实验组4周后焦虑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试验结束时与对照组差异较明显(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无差异,表明运动干预对中度焦虑症状的缓解起到了一定作用。轻度焦虑实验组自第二周起分值开始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实验结束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实验前后基本无变化,表明小运动量放松类的运动处方对轻度焦虑有十分明显的干预作用。通过表1、表2的比较来看,干预实验的影响效果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与建议
适度的焦虑(伴有肌肉紧张、心跳呼吸加快等躯体症状的紧张状态)是人类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但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形成焦虑症,即广泛性焦虑症[4]。该病症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感到焦虑,经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使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宁、注意力无法集中,急噪、易怒,容易紧张,努力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但由于缺乏自信,担心失败并放大失败的可能性,使心情很难得到放松。随着患病时长的延续,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减弱,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不信任感以及敌意,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美国的Friedman等人于1950年提出A型行为焦虑特征,指出A型行为包括“时间紧迫感”、“过分的竞争和敌意”两个核心成分,这类人多数表现为个性执拗、焦躁紧张、经常匆匆忙忙缺乏耐心、易含敌意、具有冲动性等,恰好反映了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素质特征。随着这一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改变,焦虑的程度也会随之降低[5]。本实验出发点就是通过运动干预,改变焦虑症状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降低焦虑程度。
表1 中度焦虑症状学生实验前后SAS分值比较(±s)
表1 中度焦虑症状学生实验前后SAS分值比较(±s)
?
表2 轻度焦虑症状学生实验前后SAS分值比较(±s)
表2 轻度焦虑症状学生实验前后SAS分值比较(±s)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
?
基于焦虑症状患者的特点,本实验采用的运动项目主要体现了放松、简单、非对抗的特点,避免其处于竞争、敌对等不利于降低焦虑水平的环境中,而对照组未采用该处方,锻炼项目中包含了对抗、胜负等因素,致使其焦虑水平未得到缓解,从而出现对比差异。试验运动强度以小运动量即有氧运动为主,因为研究显示有氧和无氧运动尽管都有心理改善作用,但无氧运动不能减轻焦虑,研究显示有氧活动能力越强,对心理社会应激刺激的反映越低,抗焦虑的能力越强[6]。实验结果还表明运动干预对轻度焦虑症状学生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中度焦虑症状者,究其原因,一是中度焦虑者病程较长,对其进行改善需要更长的干预过程或者需要借助其他的治疗和干预手段;二是中度焦虑实验对象更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具有不同程度焦虑症状的大学生目前来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尤其是中、轻度焦虑水平的大学生,有鉴于本实验的干预结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建议选择以有氧运动为主的非对抗类运动项目;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在开展体育教学及课余锻炼指导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内容、运动强度,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张 超,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院教育,2010(10):25-26.
[2]侯 沂,舒 良.现代精神病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10.
[3]黄志剑,姒刚彦.活动类型和强度对大学男生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7(5):80-84.
[4]赵红勤.焦虑症的运动处方设计和疗效观察[J].浙江体育科学,2005(8):57-60.
[5]张亚林,等.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个性特征、行为模式及其可塑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5):414-415.
[6]徐 斌,王效道.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