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2012-09-18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3期
关键词:巴曲阿司匹林血小板

张 明

(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疾病,其不仅病死率高,而且致残率也很高,严重危胁中老年人的生命与健康。笔者对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采用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并符合1996年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过脑CT确诊为脑梗死,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50~79岁,平均(63.4±6.8)岁。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伴发疾病、病情程度及既往史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1996年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过脑CT确诊为脑梗死;发病时间为72h以内,症状持续时间1h以上;患者为首次发病或者以前发病时未留下肢体瘫痪等后遗症;患者意识清醒或轻度嗜睡,但能被唤醒;血小板计数≥100×109/L,纤维蛋白原水平≥2.5g/L。

排除标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出血性疾病史;近半年有大型手术史;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妊娠患者;血小板计数≤60×109/L; 2周内应用过抗凝或抗纤溶药;大面积梗死伴意识障碍者。

1.3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抗凝、溶栓、脑细胞活化剂等。对照组除此之外给予阿司匹林口服,100mg/d;治疗组除给予患者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以外,加用巴曲酶治疗,巴曲酶10 BU、5.0 BU、5.0 BU稀释于1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次60min,隔日给药,共3次。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5 疗效评定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NIHSS评分评定,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评定一次。

基本痊愈:患者残疾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患者残疾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基本没有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全部数据资料用 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比较( ±s)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5 21.07±9.42 15.84±8.43 3.21±1.34 2.08±1.01对照组 45 20.96±10.46 17.75±9.17 3.24±1.27 3.28±1.26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平均住院日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平均住院日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平均住院日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平均住院日(d) Barthl指数 Fugl-Meyer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5 19.86±2.47 34.6±9.8 72.7±18.2 24.7±8.6 68.4±27.4对照组 45 27.05±4.62 36.1±8.7 56.3±17.9 24.5±9.2 46.7±26.5 P<0.05 >0.05 <0.01 >0.05 <0.01

3 讨 论

阿司匹林(ASA)是传统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巴曲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是降纤治疗的有效药物[2]。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阿司匹林可以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环氧化酶-1[3],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巴曲酶可以拮抗血小板膜糖蛋白上的特异性受体[4],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达到9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9%。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rth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改变较小,而治疗组则有时显的改善,出院时两组患者两项指标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在住院时间上,治疗组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说明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李浩军,王根发.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80-81.

[3] 刘译霖,贺石林,李家增.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

[4] 朱艳利,李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8):52-53.

猜你喜欢

巴曲阿司匹林血小板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
巴曲酶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及时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