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对36例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疗效观察
2012-09-17潘成轩
潘成轩
(河南省商丘民权县中医院 心内科,河南 民权 47680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从中医角度是喘证、咳嗽、肺胀范畴,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临床治疗中西药暂无显著效果,而中医治疗则效果显著,笔者未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肺心病缓解期的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肺心病患者,其中36例采用中医治疗,并与同期采用现代医药治疗的36例患者进行效果对比,现将临床体会简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2~81岁;其中有12例患者是过敏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转化,有10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转化,有6例患者为肺结核转化,其他疾病转化8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0~80岁;其中有15例患者是过敏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转化,有12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转化,有9例患者为肺结核转化,其他疾病转化8例。两组从发病年龄、性别及病情演变上等各临床资料无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初始量为每天3次,每次2粒,3日后药量改为每天3次,每次4粒,配合伏炎安泰片进行治疗,初始量为每天3次,每次2片,3日后改为每天3次,每次3片。对照组用双氢克尿唆片治疗,每天两次,每次25-50m,每日给予安体舒通片,每天两次,每次20~40片复方丹参片每天3次,每次3-4片配合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根据患者的感染程度决定用量与时间。
2 结 果
治疗组症状缓解为72h,对照组症状缓解为8~48h;对照组患者起效时间与治疗组相比较快,但易致洋地黄样毒性反应,临床症状时轻时重,易引起电解质斋乱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患者起效时间慢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慢,但不良反应较少,且反弹低。两组3个疗程治疗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表(n=72)
3 讨 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人体胸、肺或者肺动脉等部位发生慢性病变而引起器官功能或者结构上的改变而导致的,病发时患者体内的循环阻力增加,导致其右心室出现扩大、肥厚现象。中医角度认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痰证、咳嗽、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当患者体内血液淤积就会引发其他病症,因此中医上有“血瘀生痰,血瘀致水,血瘀气滞”之说。而血瘀所引发的其他疾病则会加重血瘀情况,这就出现一个恶性循环现象。所以,在肺心病病情发展中,血瘀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医角度认为肺心病缓解期的病理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者多为老年人,从中医角度讲老年人有肾气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程缠较长,反复持久不愈,“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久病伤肾。肾属于脏腑阴阳之根本,若人体之根本损伤则会导致其他器官受累;患者身体整正气不足从而对外邪的抵御能力减弱,从而导致机体气血津液代谢混乱,为肺心病的发生奠定了病理基础,尽管肺心病缓解期多无外邪入侵,但临床病理表现与损伤也与肾虚有关。如:肾阳虚,三焦运化失调,水气凌心射肺而出现短气、心悸、身浮肿等。肾阳虚,肾不暖土或肾阴虚火旺熬津,生瘀生痰而咳咯痰液,唇紫发绀等;“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肺气张而失弛,肺胀满回敛乏力,出现“膨膨而喘咳。”均体现了肾虚为本的病机[1,2]。
现代医学认为肺心病的病情演变由于反复感染、发作,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肺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酸碱失衡,心律失常,电解质斋乱,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衰等并发症则并发。中医认为,复感外部,水气凌心,劳累过度而导致疾病由表及里,从而导致疾病病症由轻到重,终致正虚邪盛,血瘀水阻,脉络淤阻及绌急等危症丛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刺痛、心胸憋闷,心悸气急,汗出,咳嗽不能平卧,两颧暗红,唇舌紫绀,肢体拘挛,下肢水肿,疼痛时作时止或烦躁不安或昏昏而眠,舌紫暗苔白腻,脉涩而结代等等[3]。
通心络胶囊是由多种中药材制成,其中有人参、蝉蜕、鳖虫、水蛭、全蝎。其中人参具有补益心气作用,为君药。全蝎、蝉蜕、鳖虫、水蛭、蜈蚣搜风,具有活血入络作用,作为臣佐药,冰片具有通窍作用,作为使药。中药药学研究认为所用的五种药物具有解除痉挛、降脂促进血流、抗凝作用,从而缓解和解除了本病中的高黏,络脉瘀阻和绌急所出现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证候群发生和加重。
慢性肺心病缓解期的病情变化快 ,病症程度差异大,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病位脏腑有所偏重。本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治疗肺心病缓解期,此药对于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优于对照组用药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1]陈庆速,浦绍荣.中医药治疗肺心病缓解期的临床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6):97-98.
[2]宋素琴.通心络对肺心病缓解期 的治疗6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1):168.
[3]Fan C,Wang RF.Integrative Medicine Clinical analysis of neonatal jaundice and observation of care[J].Chin Health Care Frontiers,2009,4(1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