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素养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福建省的调查

2012-09-16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许 驰

(福建农林大学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职业素养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福建省的调查

许 驰a,b

(福建农林大学a.人文社会科学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利用二元因变量Logistic模型,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职业素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以前类似工作经验、主动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职业道德、对岗位工作熟悉程度、目前岗位工作年限、职业态度、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对职业选择影响显著。在分析结果基础上,从政府、用工单位、培训机构、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职业素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年龄介于16-32岁之间,户籍在农村,于90年代后期或21世纪初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的流动人口。他们是改革开放至今,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演化出的第二代农民工。

职业素养是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在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活动的领悟力、生产服务流程、工艺原理、行业规则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锻炼的工夫,以及在所有方面已达到的水平,[1](P96)主要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

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改革发展问题的一个新热点,但目前尚无系统的针对其职业素养方面的专项研究,相关观点多散见于“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农民工综合素质对其择业影响”、“农民工培训模式”等方面。事实上,作为影响社会流动重要因子的职业素养,在规范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合理有序流动方面应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独特功能。在这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有关的研究,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和理论平台,但也存在一些缺憾:首先,从研究的主体上,部分研究把新生代农民工包含在农民工总体中,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的分析着墨较少;其次,从研究的对象上,对于职业素养的内容分析不全面,大多以职业技能、人力资本等内容进行分析,职业素养培育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往往分而论之,还未系统整合;第三,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第四,研究成果定性的多,定量运用回归模型研究的基本未见。因此有必要综合现有成果,开展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模型、数据与方法

(一)模型构建

由于本研究所关心的是职业素养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因变量职业选择是分类变量,线性回归方法并不合适,而Logistic回归是对分类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最常用的方法,根据因变量取值的不同可以分为二分类Logistic和多分类Logistic,本研究选择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择业实质上是一个职业地位的选择与获得过程,择业行为应包括识别择业机会、职业的选择和职业的适应三个方面,是在正确识别与把握择业机会的前提下,进行理性的职业选择、然后再对其职业适应等阶段。

1.因变量。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调查:(1)进城后更换工作次数;(2)对择业渠道的选择;(3)对单位的选择;(4)对职业的满意度。

其中,因变量Y1为进城后更换工作次数,0=0-2次;1=3次以上。Y2为对择业渠道的选择,0=回答选择其他途径;1=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Y3为对单位规模的选择,0=100人以下;1=100人以上。Y4为职业满意度,0=满意;1=不满意。

2.自变量。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职业素养因素很多,基于对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以及以往经验和专家的建议,笔者选择了以下变量: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职业培训、工作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态度。

其中,自变量X1为年龄,界定为16-32岁之间。X2为文化程度,0=研究生;1=本科生;2=大专;3=高中;4=中专、中技、职高;5=初中;6=小学;7=文盲或半文盲。X3为从事目前岗位以前,类似的工作经验,0=没有;1=1年以内;2=1-2年;3=2-3年;4=3-5年;5=5年之上。X4为目前岗位的工作年限,0=1年以内;1=1-2年;2=2-3年;3=3-5年;4=5年之上。X5为参加与目前岗位相关的职业培训次数。X6为对岗位工作的熟悉程度,0=非常熟悉;1=比较熟悉;2=一般;3=不太熟悉;4=完全不熟悉。X7为主动学习的能力,X8为解决问题的能力,X9为人际关系能力,X10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X11为职业道德,X12为职业态度,0=很差;1=较差;2=一般;3=良好;4=优秀。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12年1-4月份对福建省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调查。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问卷形式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2份,回收400份,回收率为99.5%。本调查全部问卷的数据,在核查后进行编码,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具体分析中,对于解释变量,采用Forward—conditional法,选择只输出最后一步的统计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更换工作次数的职业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表1所示,职业素养诸因素中,文化程度、以前类似工作经验、主动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职业道德对福建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更换工作次数的影响显著。400份问卷中,进城后更换工资次数在0-2次的为322人,3次以上78人。

(二)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渠道选择的职业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表2所示,职业素养诸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以前类似工作经验、对岗位工作熟悉程度、主动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职业道德对福建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择业渠道的影响显著。400份问卷中,认为最佳择业渠道是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的为210人,回答其他途径为190人。

表2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择业渠道选择的职业素养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三)新生代农民工单位规模选择的职业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表3所示,职业素养诸因素中,文化程度、目前岗位工作年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单位规模选择的影响显著。400份问卷中,选择100人以下单位的为111人,100人以上的为289人。

表3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单位规模选择的职业素养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满意度的职业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表4所示,职业素养诸因素中,对岗位工作熟悉程度、主动学习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满意度的影响显著。400份问卷中,选择对职业满意的为229人,选择不满意的为171人。

表4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满意度的职业素养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三、结论及解释

职业素养作为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对职业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将分别从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阐述并分析职业素养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一)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在职业选择中的影响效果最强。[2](P6)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可通过一定时期的培训而提升,因此,其在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上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对农民工在行业和部门选择上具有明显指向性;二是随着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越高,对于薪资水平、培训机会、发展空间、劳动强度和环境的关注度、要求也越高。

(二)职业道德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职业道德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表现的较为隐性。[3](P137)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助于排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压力,培养其乐观的工作心态,保证职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从业态度,理性面对从业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三)职业态度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职业态度作为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对职业选择所持有的观念和态度,对新生代农民工起着计划和指导的作用。[4](P322)然而,据调查,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态度的了解并不深刻,甚至有人从未听闻。即便有些人尝试过为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也多见于短期的、模糊的计划。

事实上,明确清晰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正确的认识自我,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从而使其在有关职业选择各类条件的要求上,表现的更为理性和客观,并最终保障了企业用工上的能岗匹配,人尽其才;也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我价值,在稳定工作之余,获得职业生涯的顺利飞跃。本文关于职业态度对职业选择影响的具体分析如下:

四、结论与建议

要明确农民工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中所涉及的用人单位、培训单位、农民工自身等各方主体及其责任,加大有关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宣传力度,提高以上利益主体对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视度。从政府、用工单位、培训单位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方面建立密切配合、合理有效的职业素养培育的系统运作模式。

(一)政府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年龄轻、可塑性强、受教育程度高的特点,职业素养提升的空间较大,政府可通过“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政策,使其获得更多机会开拓个人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从“生存型择业"转化为“发展型择业”。

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在职业素养培育中,应扮演指导、规划与监管的角色。[5](P27)第一,通过政策法规的强制与规范,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培育的法制化;应规范培训市场,减少机构重复设置;应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平等受教育权,重视对其职业素养的塑造;第二,创新相关制度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培育管理的制度化;第三,构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总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二)用工单位方面

作为资方,用工单位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培育关系密切,它主要扮演计划、激励与配合的角色。

首先,要转变用工单位对培训模式的传统看法,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培育对于企业和农民工都是一个“双赢”的过程。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公共知识培训,尽量为其创造条件。

其次,用工单位在录用农民工时,对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的优先录取,或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补贴和奖励,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素养培育的积极性。

再次,用工单位可以从培训机构处购买培训课程,用于本企业的标准化培训。培训课程应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包括政策法规、公共知识、心理辅导、思维转变等职业素质教育。

(三)培训机构方面

培训单位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中,主要扮演配合、支持与培训的角色。

培训单位要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多层次,多方向的培训计划。根据对员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培训课程菜单,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培育上发挥支持作用。

培训单位应采用先进教学手段,运用远程教育平台,及时更新培训资料,对农民工具体需求做出反馈和调整。要加大培训信息宣传力度,有效利用政府及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办学。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可以借鉴北京大学平民学校“高校教学资源+志愿者”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与志愿者的资源,降低培训成本。[6](P45)

(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方面

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培育的作用主体,其在职业素养培育中,主要扮演主人翁的角色。[7](P203)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条件较好、文化程度较高,因此其职业期望偏高,往往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8](P164)这就要求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形成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其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确立实际的职业发展目标,避免职业选择陷入“低不成、高不就“的困境。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将提升职业素养视为己任。一要全面认识职业素养的内涵,培养爱岗敬业、讲求效率的意识,克服无组织、无纪律、懒散拖拉的习惯;二要积极主动的向用工单位提出培训需求,掌握培育主动权,加快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适当增加培训投入。一方面在时间上,通过创造条件,让新生代农民工可获得更多学习机会,进行自我提升。可考虑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提前支取费用,逐步偿还,使其为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资金上可考虑让农民工自己出资或与用工单位合理承担培训费用,避免培训机会的浪费。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要学会主动学习,积极与培训单位有关部门联系,以便及时获取相关培训信息。

第四,新生代农民工还可以尝试利用公益性的培训网站,获取远程培训资料。在这一环节,他们也可主动向网站提出培训需求,以便网站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的职业素养培育内容。

[1]刘晴,简洁.农民工职业素养与层级差异的产生[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

[2]方翰青,谭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心理特点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3]王东强,田书芹.统筹城乡发展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性对策探讨——以永川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许东风.阻碍农民工学习的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成人教育,2012,(2).

[6]康红梅,杨文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网络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11).

[7]娄宵铭.浅谈农民工全面职业素养培养[J].管理观察,2011,(1).

[8]洪列平.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

book=105,ebook=105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号:JBS10126)。

许驰(1981-),女,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